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前情提要:
衛福部近期預告《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3大重點包括,醫學生畢業後接受一般醫學訓練,才能從事非侵入性處置;所有醫美手術,都必須接受過大外科訓練;以及高風險醫美手術,如一定程度的抽脂、拉皮,包含診所在內,都必須經過評鑑。
………………………………………………………………………………
從前,在一個名為「美麗之島」的地方,住著一群對於外表極度執著的居民,他們的生活圍繞著一個古老的傳說:只要是擁有「完美的身材」,便能獲得幸福與成功。這個傳說在島上的每個角落流傳,從市集上的攤販到學校裡的課堂,乃甚至於連廟宇裡的祭司,也不忘強調它的重要性。
第一幕:美感的牢籠
島上的居民分成兩大類:一類是拼命增肥的人,另一類是努力瘦身的人,增肥者認為,豐滿的身材象徵富足與權力,而瘦身者則是相信,纖細修長的體態代表優雅與美麗,這兩派人馬雖然目標不同,但都被「完美身材」的迷思所控制。
有一天,一位名叫「艾倫」(Alan)的年輕人走進了島上的醫美診所,他自幼受到家族期待,必須增重以符合『富貴相』的福泰審美標準,然而,無論他如何努力進食、服用增重補品,他的身體始終無法達到理想的『豐滿』。診所裡的醫生微笑著對他說:“別擔心,我們有最新的脂肪移植技術,只需要幾次手術,你就能實現夢想。”,艾倫陷入了深深的掙扎,他既渴望改變,又害怕這樣的改變會讓他失去自我。
在另一邊,一位名叫「瑪莉亞」(Maria)的女子,卻是正為了瘦身而不惜一切代價,她每天只攝取少量食物,並花費大量時間在健身房裡揮汗如雨,然而,她仍不滿意鏡子裡的自己,於是,她也來到了醫美診所,尋求抽脂手術來實現她心中的『完美曲線』。
第二幕:島上的矛盾與衝突
隨著醫美技術的大行其道,島上的居民越來越依賴外部手段來改變自己的外貌,他們不再相信自然之美,而是將希望寄託在刀光針影之間,然而,這樣的趨勢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包括:有人因過度手術而留下不可逆的傷害,有人因追求不可能的美感標準而陷入心理疾病。島上的學者阿民教授對此深感憂慮,他多次在公開演講中強調:“美感不是單純的外在形式,而是一種內外兼修的人性展現。”
阿民教授指出,美感亂象背後隱藏著深刻的社會問題,首先是教育體系的缺失,許多學校過於重視成績,卻忽略了對學生審美能力與批判性思維的認知教育培養;其次是商業化對於美感認知的操控,許多廣告與媒體以扭曲的標準來定義『美』,使得人們對自身產生不必要的不滿;最後則是文化傳統的影響,某些過時的審美觀念仍然根深蒂固,難以撼動。
阿民教授的總結:“審美觀念不僅是個人的選擇,更是教育、文化、經濟與社會力量交織的結果。”
第三幕:艾倫與瑪莉亞的啟示
一天,艾倫與瑪莉亞在診所裡相遇,他們彼此訴說自己的困惑與掙扎,發現原來自己都被同一種力量所束縛,那就是社會對於『完美身材』的不斷追求。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們聽取了阿民教授的一場演講,教授在演講中說“西方有句諺語,‘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美麗存在於欣賞者的眼中)。我們應該問自己,我們追求的是誰眼中的美?是自己的,還是社會心理氛圍強加給我們的?”。
換言之,“這句話告訴我們,美是多元且主觀的,我們應該尊重彼此的差異,而不是試圖讓所有人遵從單一標準。尤其是,現代社會對於美感的過度商業化,使得人們迷失在標準化的審美框架中,從而忽略了自身獨特性的價值。”
這番話深深打動了艾倫與瑪莉亞,他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並決定以自己的方式挑戰這個社會規範,他們組織了一場名為「真實之美」的運動,鼓勵島上的居民接受自己的自然樣貌,並以健康為核心來看待身體,而非盲目追求某種固定的標準。
第四幕:島上的轉變
隨著「真實之美」運動的推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自己的審美觀念,學校開始引入美感教育課程,教導學生如何欣賞多元化的美,媒體也開始改變內容方向,不再過度渲染單一的審美標準;醫美診所則轉型為健康管理中心,則是專注於幫助人們維持身心平衡和健康維護,雖然,這條路並不平坦,因為仍有部分居民對於新的觀念抱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真實之美」只是另一種人設包裝潮流罷了,但艾倫與瑪莉亞並未因此氣餒,他們堅信,只要能夠啟發一部分人,就能為整個島嶼帶來改變。
多年後,「美麗之島」成為了一個以多元文化與共融性聞名的地方,人們不再被單一的審美標準所束縛,而是學會欣賞不同形式的美,同時,他們也更加重視內在修養,明白真正的幸福來自於內心的平和,而非外在的虛榮。
誠然:“人類追求美感,不應該是為了迎合他人的目光,而是為了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與意義。”,島上的居民終於明白,美感不是一條單一路徑,而是一片廣闊無垠的大地,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景。
後記:
這個寓言故事反映出臺灣當前增肥與瘦身議題背後的深層矛盾,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變:
1.教育改革:推動學校增設審美教育課程,培養學生對多元化審美觀念的接受能力。
2.媒體監管:加強對於廣告與媒體內容的審查,避免過度渲染單一審美標準。
3.心理支持:提供更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務,幫助人們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
4.政策介入:制定相關政策,引導醫美產業朝向健康管理方向發展,而非單純追求利益最大化。
正如西方諺語所言:“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烏雲背後總有陽光)”,提點我們,即便面臨困難,只要努力,就能找到希望,我們一起努力,讓美感回歸本真,使每個人都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幸福與自信。
請記住:“健康與美麗並非對立,而是可以共存,我們需要的不僅是改變外在,更重要的是改變內心對於美學的認知觀感。”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中時電子報,2025.11.21:「醫美新法明年上路!抽脂拉皮『診所也要評鑑』,醫學訓練更嚴格」)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