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前情提要:
國人消費牡蠣以清肉為主,但是,在沿海地區的傳統剝殼作業,卻是出現勞動力老化、短缺化和瓶頸化的人力運用困境,對此,農業部辦理《國產牡蠣開殼人機協同作業暨品質提昇技術工作坊》,推動牡蠣產業自動化,只是,蚵農們對於剖蚵自動化能否完全取代人工,依舊抱持疑問,同時,也擔心費用的負擔問題,尤其是靠剖蚵殼賺錢的老人家,更是憂心到時候會沒頭路,希望『麥相害』。

………………………………………………………………………………
在海底深處的牡蠣王國,生活著一群忙碌的牡蠣工匠,他們以剖蚵技術聞名於世。這片海域以牡蠣的肥美和豐富的產量吸引了無數生物,也成為了人類食材供應的重要來源,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牡蠣工匠們逐漸面臨勞動力老化的挑戰,這個問題不僅影響了海底王國,也波及到陸地上的人類社會。

第一幕:牡蠣王國的變遷
牡蠣王國的故事始於一位名叫「千歲」的老工匠,他是海底剖蚵技術的傳承者,他的技藝精湛,能以最適當的角度和力度,打開每一顆的牡蠣殼,以確保蚵肉完整無損,千歲率領著一群年長的工匠,而被尊稱為「千歲團」,他們是這片海域的核心勞動力。隨著年齡增長,千歲團的成員越來越少,年輕一代卻不願接手這份辛苦的工作。

在牡蠣王國之外,人類世界也面臨著相似的困境。臺灣地區的沿海農業社會,尤其是雲嘉地區,剖蚵工作逐漸成為老年人的主要收入來源,然而,隨著人口老化和勞動力短缺,剖蚵產業也開始陷入瓶頸。

第二幕:自動化技術的引進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農業部門提出了剖蚵自動化技術,透過高壓環境使牡蠣殼與蚵肉分離,藉此有效提升的剖蚵效率,尤其是設備已經能夠每小時開殼40至50斤牡蠣,大型工廠級設備更能實現規模經濟化的生產效能。

然而,這項技術卻是在牡蠣王國引起了爭議,千歲團擔心自動化設備的「剖蚵機器人」會取代人工,導致他們失去工作機會,千歲憤慨地說:“我們辛苦了一輩子,靠手藝養家糊口,現在卻是要被機器取代,這公平嗎?”

第三幕:機器與人力的對話
在一次海底會議上,剖蚵機器人與千歲展開了對話,剖蚵機器人表示:“我的存在不是為了取代你們,而是希望能夠減輕你們的負擔,我可以幫助你們完成繁重的剖蚵工作,讓你們有更多時間享受生活。”

千歲反問:“那老人家靠剖蚵賺取謀生的生活費怎麼辦?如果機器取代了老人家,他們就會失去了收入來源。”

剖蚵機器人沉思片刻,回答道:“或許,我們可以合作。機器負責開殼,而人類則專注於取蚵肉。這樣既能提升效率,又能保留老人家的工作機會。”

第四幕:社會性參與與經濟安全
這場對話揭示了更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老年人的經濟安全和社會性參與。在臺灣地區,許多老人因缺乏工作機會而陷入經濟困境,畢竟,剖蚵的工作雖然辛苦,但卻是許多老人維持生活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兼具有多重變遷意義,千歲補充說道:“千歲團他們不僅是勞動者,更是文化的傳承者,如果完全依賴機器,我們的這個社會,有將會失去這份珍貴的生活技藝和集體記憶,特別是如何在技術革新當中,保留人性的光輝。”

連帶地,老年人的社會性參與,這對於長輩的心理健康和經濟安全,更是至關重要,如此一來,諸如設立老人友善型工作環境或提供技能培訓,以使長者的老力運用,得以適應新的技術變革。

至於,更進一步的可行建議與行動計畫,包括:

1.人機協同模式:推動剖蚵自動化技術的同時,也保留人工操作的這一個環節,例如讓機器負責開殼,而人工則是專注於取蚵肉,據以形成互補合作的共好模式。
2.技能培訓:為沿海地區的老人提供技能培訓,使他們能夠操作自動化設備或從事其他相關工作。
3.補助政策:應設立補助政策,降低自動化設備的購買成本,同時,提供維修和保養支持,來減輕蚵農購買設備的財務負擔。
4.社會性參與平台:設立地方性的老人社區平台,促進代際間交流,以幫助老年人融入社會並獲得心理支持。
5.研究與反思:進一步探究超高齡社會中的老力勞動問題,並且反思代際之間的認知差異,對於社會穩定運作的衝擊影響。

後記:
在海底王國的最後一次會議上,千歲團和剖蚵機器人達成了共識,他們決定共同努力,推動人機協同模式,一方面,千歲團保留了自己的技藝,而剖蚵機器人則是成為了他們的得力助手。

這個寓言故事提點了我們,在面對技術變革時,人類應以共融和合作的態度,尋求可行的解決方案,也就是說,我們需要繼續探索,如何在科技與文化之間尋找共存之道,尋求一條既能擁抱進步,又能尊重傳統的共生、共存道路。

請記住:“科技進步不應該是排斥,而是融合;更不應該是取代,而是一種換位思考的同理支持。”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中時電子報,2025.11.19:「剝牡蠣殼自動化,老人家喊麥相害」)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