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隨著社會對於兒童健康問題的重視,賴清德總統於2025年11月16日宣布將成立「兒童及家庭支持署」,其目的旨在於專責照顧兒童的身心健康,這項政策不僅是對兒童健康的重視,也是對於家庭支持系統的強化,據此彰顯國家機器對於兒童及家庭的全方位關懷。
話說:賴清德總統在「健康台灣深耕論壇」上宣布,衛福部將成立「兒童及家庭支持署」,以專責單位來照顧兒童的身心健康,此舉是政府在推動「健康台灣」國家願景下的一部分,用意是在於應對少子女化所帶來的各項挑戰,尤其是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臺灣的出生率已經連續創下歷史新低,2024年出生人數僅為134,856人,而2025年預計只會更低,此一現象對於全社會的長期發展,構成了嚴峻的全面性挑戰,並且對於醫療、教育、勞動力結構等領域產生連鎖效應,同時,兒童健康資源配置不均的問題亦日益突顯,尤其是在偏遠地區,醫療資源匱乏、政策執行力不足,更使得兒童健康權益難以全面保障。
在此背景下,政府提出了《優化兒童醫療照顧第二期計畫》,計畫在2024年至2028年間投入新台幣135.6億元,並建立全國三層級兒童醫療體系,以提升兒童醫療照護的量能,從而顯示出政府對於改善兒童醫療照護的決心,至於,兒童醫療資源配置不均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因素:在區位經濟發展不均的情況下,某些地區的醫療資源相對匱乏,導致兒童醫療服務的可及性降低;
(二)政策執行:儘管政府已經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但在實施過程中,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督和評估機制,致使資源未能獲得有效分配;
(三)社會認知:社會大眾對於兒童健康的重視程度不夠,許多家庭對於兒童醫療的需求認識不足,造成資源的浪費和錯置。
(四)行政效能:政府在過去對於少子女化的應對措施,多為單一部門的努力,缺乏跨部會的協調與整合,導致政策的實效性不足,換言之,政府的行政組織效能直接到影響政策的執行力與成果,若無法有效整合各部門的資源與責任,將無法真正解決少子化問題。冀此,「兒童及家庭支持署」的成立,就不僅只是對於兒童醫療照護的重視,更有其思索如何得以有效地提升政府行政組織的服務效能。
職是之故,以下幾點的策進作為,係值得加以考量:
(一)跨部會協調機制:成立專責的跨部會協調小組,負責統籌各部門在少子女化及兒童照護、照顧和照料各個面向的相關政策,以確保措施的協同推進,而不至於讓「兒童及家庭支持署」的業務運作,淪為單一機構內部的自我循環,抑或因為各部門間的權責界定不清,而導致政策重複和資源浪費,如此一來,實有必要引入第三方的監督機制,以避免權責不清或推諉現象。
(二)推動組織內部創新:在「兒童及家庭支持署」內部推動扁平化管理模式,以減少層級間的溝通成本。
(三)資源配置:根據實際需求,合理配置資源,特別是在醫療、教育及社會福利等領域範疇,以確保資源的有效利用。
(四)政策評估與反思:定期對政策實施效果進行需求評估、過程評估和結果評估的效益評估機制運作,並根據評估的結果調整政策方向,以確保其符合實際需求。
(五)社會宣導:加強對於家庭育兒素養的認知教育宣導,提升全社會對於生育及育兒的支持,以減少家庭在教養衛的長照顧慮。
(六)建立支持系統:為家庭提供更多的支持系統,包括育兒津貼、托育服務等,以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進而誘發或提升生育的意願、動機。
儘管成立「兒童及家庭支持署」是一項積極的舉措,但仍須警惕其可能面臨的相關挑戰,像是:首先,專責機構的設立能否真正解決跨部門協調不足的問題仍然是未知數;其次,若無法有效整合各部門的資源,則可能會導致政策執行的碎片化,最終影響政策的實效性,尤其是科層組織的運作往往會受到內部權力結構的影響,若不加以改善的話,恐將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最後,少子女化問題背後實則牽涉到的是經濟、文化、社會等多重因素,新設機構能否真正觸及這些深層次問題仍存疑,特別是高房價、高生活成本等問題若未解決,單靠育兒津貼或托育服務,恐難以提升生育意願。準此,對於「兒童及家庭支持署」的運作,政府應該在法令規章上進行包括體制、定位、權責、職掌、功能、效能等進行必要的檢視調整,從而確保其能夠在一個清晰的權責框架下穩健運作,抑或有另類的反向思考,那就是,聚焦於現有體制的優化,而非只是覬覦新機構可以一肩挑起所有問題的全盤紓解。
誠然,成立「兒童及家庭支持署」乃是政府在面對少子女化及提升兒童醫療照護效能上的一項重要舉措,如此一來,政府理當針對政策的執行,進行持續的監督與評估,並確保跨部門之間的有效協調,以真正達到提升行政組織效能的目的,就此而言,對於將成立的「兒童及家庭支持署」的考察針砭,除了量質兼具的醫療資源外,要如何守護包括兒童、家庭、制度或系統等發展動力的不足之處,也就是說,成立專責機關兒家署,實有其究竟係要解決什麼人的什麼問題,可以讓問題解決到什麼程度,以及又會衍生出來什麼樣的衝擊影響等相關提問,以此觀之,諸如從行政院到衛福部的組織改造、從科層組織服務效能到帕金森法則的政府官僚體系、從社會及家庭署到兒童及家庭署的內部組改、從衛福部的內部整合到跨部會的網絡協調、從少子女化到高齡化或中高齡羸弱化的單一世代歸因、從兒少歸因到父母家庭歸因或系統歸因,以迄於從生理範疇的醫療介入到全人發展的社會性守護,均有通盤探究之必要,更遑論於關乎到兒童的全人發展議題,也不僅於止醫療層面,更有其攸關到婚、生、教、養、衛的個人和家庭生命歷程及其所相與衍生安居樂業的需求滿足和風險規避。
總之,我們必須認識到,「兒童及家庭支持署」並非萬靈丹,其設立僅是解決問題的一部分,未來如何在全社會層面營造有利於生養照顧的育兒環境,這才是政府亟需面對的核心課題。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11.16:「為照顧兒童身心健康,賴清德總統宣布:衛福部將成立『兒童及家庭署』」)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