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指出,台灣是全球最富裕國家之一,但在亮眼數據背後,潛藏著新台幣被嚴重低估、勞工薪資被犧牲等議題。台灣央行正持續抑制新台幣匯率,好讓台灣免於貨幣升值衝擊經濟的「荷蘭病」,但這反而造成經濟嚴重失衡,形成所謂的「台灣病」或「福爾摩沙流感」。

該雜誌13日刊出的文章指出,全球搶購台灣晶片,讓台灣出口5年暴漲3倍,帶來巨額貿易順差。出口激增通常會讓貨幣升值,但央行透過抑制新台幣來維持出口競爭力,造成巨大經濟扭曲。台灣的經常帳順差膨脹、外匯存底不斷增加、房價飆漲,失衡程度遠超其他類似的經濟體。

文章將這種狀況稱之為「台灣病」或「福爾摩沙流感」,即當央行為維持出口競爭力而抑制本幣匯率,卻導致令人擔憂的經濟壓力時,就會出現這種情況;狀況未必致命,但若不治療,肯定不會好轉。

「台灣病」最明顯症狀,即新台幣匯率低迷。報導引用大麥克指數,指台灣大麥克漢堡比美國便宜56%,經換算後,新台幣仍被低估55%,為該雜誌追蹤的53種貨幣中最嚴重。

報導直言,央行為了提升出口競爭力,實際上犧牲了一般民眾的生活水準。批評人士指出,央行抑制新台幣,其實是在補貼出口商,犧牲進口商利益。台灣高度依賴進口食物與能源,弱勢匯率等於把成本轉嫁收入較低的家庭。此外,低利率也助長房價暴漲。

文章提及,央行並非魯莽行事,而是政策根植於台灣的脆弱感。由於台灣在外交上被孤立,且又非國際貨幣基金(IMF)成員,一旦發生匯率危機,台灣恐將求助無門。再者,若台海開戰將導致硬通貨短缺,保持疲軟匯率、積累外匯存底,有助於應對這2種風險。

文章總結道,全球對台灣晶片的龐大需求,不斷推升台灣的貿易順差,加重新台幣升值壓力,進而提高壽險業者面臨的幣別錯配風險,並可能引發美國談判團隊的不滿。台灣抑制匯率的政策過去或許有利,但隨著時間推移,這種策略愈發難以為繼。

央行對此表示,《經濟學人》早在2003年便坦承大麥克指數有其缺陷,不適合用來評估一國匯率是否高低估,且若根據野村控股的「iPhone指數」,美元才是低估最嚴重的通貨,若再用最新的iPhone售價換算,新台幣匯率反而高估17.1%,與大麥克背道而馳。

央行強調,金融自由化以來,跨境資本移動才是影響匯率升值或貶值的最重要因素,以台灣為例,2024年外資及本國資金進出合計金額是商品貿易金額的19.3倍,光靠購買力平價已無法作為衡量均衡匯率的指標。(時事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2025.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