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度醫院評鑑結果,台北區醫學中心打破上限增至10家,衛福部長石崇良直言「過多」,未來將回歸8家名額,有2家醫學中心下次評鑑將掉下來。醫界人士擔憂,若限制名額、將淪為排名賽,各醫院勢必爭得你死我活,恐不利醫療常態化發展;民團則認為,回歸上限名額是正確方向,呼籲衛福部訂定明確做法及配套。
北部醫界人士直言,若真的硬性規定容額、踢掉2家醫學中心,勢必造成醫學中心間競爭更激烈,不難想像未來每逢評鑑,醫院會想盡辦法爭取分數、在人力配置上斤斤計較,「恐不利醫療常態化發展」;建議比照過去評鑑制度,只要分數達標、通過,就有成為醫學中心資格,至於是否限制數量,要有更廣泛討論。
不過,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陳相國認為,國內醫學中心目前共23家,台北區10家就占超過3分之1,區域資源分布不均,以國內人口來看,目前醫學中心家數確實過多。衛福部進行總量管制、回歸打破名額前數量,是正確做法,若一直放寬醫院升格,可能導致資源分布不均。
督保盟發言人滕西華認為,台北區醫學中心回歸8家上限非常好,是對的方向,按照醫療網規畫、人口分布,台北本來就不應該有那麼多醫學中心。醫院之所以擠破頭想升格,除了「名牌效應」,民眾愛跑醫學中心,升格後生意會變好之外,另一大原因是健保給付綁定醫院層級。
滕西華呼籲,除了限制醫學中心家數,長期來看,必須思考台灣需不需要三級醫院、三級給付?若能推動支付制度改革,朝向論品質計酬、DRGs等,有能力做好治療、做出品質的醫院,給一樣的錢,就不必再有層級之分。
醫改會則指出,前衛福部長邱泰源承諾改革醫院評鑑制度,呼籲現任石部長,應盡速訂定明確且具體的評鑑改革做法。除了強化醫院評鑑透明度與公信力,建立進退場制度;評鑑結果涉及資源配置,應確保醫院之間良性競爭,也要檢視醫學中心是否履行急重難罕照護等責任。(時事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2025.11.05)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