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生於疫情後逐年回升,一一三學年大專校院學位生與非學位生約十二點三萬人;國內一頂大近期徵求中文系博士班學生開設「全英文授課」國文課。學界提醒,此舉恐把路走歪,影響學生在台就讀文史哲博士的意願;且應以中文學中文,從學習發音開始,否則學習者既可能不會說也聽不懂。
政大近期開出職缺,徵求中文系博士班學生擔任兼任講師,講授需全英文授課通識課程「國文入門班」。政大中文系指出,是因近年外籍學位生增加,特別開設英語授課的國文通識課,課程從跨文化的視角出發,引領學生認識近代中華文化、思想,並研讀中國近代思想名著。
政大中文系強調,課程專為外國學生設計,是以英語為媒介的文化通識課,用學生熟悉的語言才能深入理解,也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
國北教大語創系教授楊宗翰則表示,找中文博負責教華語,此舉是忽略了中文博士與華語文博士兩者專業的差異,配合外籍生來台與近年雙語教學等國家政策,大學端近年多高估了英文,形同中文博的英語不好就找不到工作,但中文博的專業從來不在於把英文說好。
「學校是要徵求英文老師,還是文史哲專業老師?」楊宗翰談到,近年全英語教學多少已本末倒至,好像學者英文能力不足以授課就是低人一等,「這是正確的事情嗎?」如此把路走歪了,誰還想在台灣讀土博士,雖然謀教職只具備單一技能較吃虧,但不能不顧本。
前政大外語學院院長陳超明則表示,中文博不是不能教華語,但要用中文教中文。他舉例,很多大學外文系,其基礎俄語、德語仍安排外籍教師教學,透過動作表述動詞,以物體或圖片說明名詞,並從發音開口學習,畢竟透過翻譯就不是沉浸式學習。台灣歷來都用中文學英文,結果就是學十幾年仍無法開口說。
陳超明建議,能使用英文教中華文化,但學語言還是應以中文教中文,最好的途徑,是找一位以該語言為母語的朋友,「多接觸」是所有年齡都適合的學習方式。(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5.11.03)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