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決兒科人力流失問題,衛福部明年首度匡列249億元「兒科小總額」,保障0至6歲兒童醫療健保點值1點1元。專家指出,兒科醫師至少6成流向基層,建議兒科小總額未來可思考放寬至18歲,畢竟青少年同樣重要;衛福部表示,將視實施成效滾動式調整。醫改會則強調,只靠砸錢無法解決兒科的結構性問題,應全盤評估、重新分工兒童醫療圈。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指出,長庚也面臨住院醫師招生不足,甚至主治醫師因工作負擔重、要值班,選擇到基層服務狀況。小兒科的趨勢是醫師訓練完有6至7成往基層,僅3至4成留在醫院,最重要的是要留住這3至4成,大醫院擔負重症、罕病、困難疾病治療,一定要保住人力、挹注更多資源。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組長劉林義說明,9月底談定明年總額後,匡列249億元用於保障0至6歲兒童醫療點值1點1元,不論是在大醫院、診所、兒科或其他科別,只要是0至6歲兒童,就會保障1點1元,確保兒童醫療量能充足。

邱政洵表示,醫院端會全力支持,長庚醫院透過提高醫師薪資、增加值班費、不同工不同酬,及結合各級醫院建構兒童醫療網、開放兼任醫師制度,多管齊下改善環境,提供兒童更好的服務。兒科小總額是好的措施,但只到6歲可能不夠,建議未來思考是否「開放到18歲」,畢竟青少年同樣重要。

劉林義回應說,目前先匡列0至6歲,藉由1點1元方式想辦法留住人力,也會調整急重難症特別點數,明年上路後先觀察成效如何,再隨時進行滾動式調整。

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直言,兒科困境「不是單靠砸錢就能解決」,兒科面臨結構性挑戰,少子化導致兒科前景不被看好、地區醫療落差愈來愈明顯、尤其兒科急重症量能減少,要改善須全盤規畫、分工兒童醫療圈整體結構。

林雅惠建議,應先界定兒童醫療圈各層級責任、所扮演的角色,兒科急重症人力勢必不斷萎縮,有限資源要更集中應用、重點化,且不能各自為政,要互相接軌,並確保重症資源穩定投入,完善跨區支援、後送機制等,才可能挽救岌岌可危的兒科現場。(時事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202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