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社會工作實習乃是社工專業教育裡不可或缺的一環,透過人群服務現場的實地觀察,學生得以將理論與實務結合,據以深入了解服務對象的不同需求,並培養人群服務的專業素養,然而,現行的社工實習制度在執行過程中仍然要面臨到諸多挑戰,像是有從師生個體層面的教育落差,到制度層面的結構性侷限,以及大環境層面的資源與政策困境等,特別是扣緊「個體—制度—大環境」的關照架構,以進行應有的典範性解構和新構。

首先,關於師生之於「個體」層面的挑戰與反思:
(一)專業教育與服務素養的落差:社工學生在學校接受的專業教育,多以學理學派的抽象理論為主,但是,在實習現場卻是要面臨到複雜、深邃的實務挑戰,例如,學生可能缺乏對於服務對象文化背景的敏感度,抑或是對於現場情境的應對能力不足等,如此一來,這種專業教育與實務需求之間的結構性落差,不僅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效,也可能造成其對專業角色的迷茫。

(二)師生互動與教學反思:實習過程中,師生的良性互動,這也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然而,包括學校或機構督導可能因教學或業務繁忙而無法充分指導學生,致使學生在實習中深感迷茫或無所適從;此外,部分學生在面對督導的指導點評時,因為缺乏足夠的心理韌性和反思能力,進一步限縮其社工專業知能的成長空間,就此而言,如何在其學校端的「學習」、機構端的「實習」、畢業或結業前的「見習」,找到內外貫通的優化機制,這部分亦有其嚴肅思辨之處。

其次,關於社工實習之於「制度」層面的挑戰與反思:
(一)實習機構的主責事項與定位模糊:許多實習機構對於社工實習生的角色定位不明確,導致學生的學習內容與實務需求脫節,例如,有些機構僅安排學生進行文書工作或例行性事務,忽略專業知能的制度性培養,使其未能真正掌握社工的核心技能,如此一來,之前、之中和之後所相與對應的社工實習資訊建置化工程,是有回歸於正確、完整、及時、透明、充分、識別和對稱的相關提問。

(二)實習範疇的侷限性:現行的社工實習制度大多聚焦於個案工作、團體工作或社區工作,但缺乏跨領域整合與創新性的學習機會,例如,在應對新住民或脆弱家庭等多元化服務對象時,學生往往缺乏足夠的文化敏感性與跨領域知識,如此一來,進入實習場域之前的預備知識和必要條件,這部分的基礎工作,顯然,針對包括科班與學分班不同出身背景的社工實習,應該是要有分類、分級、分流的學習地圖指引,比如科班學生注重的是理論與實務的結合,應增加實務導向課程設計,例如模擬案例分析或角色扮演活動,至於,學分班學生則是須強化理論基礎教育,像是開設基礎理論補充課程,同時提供更多跨領域學習機會。

(三)社會安全網與支持機制不足:實習生在處理高風險個案時,經常因為缺乏完善的支持系統而感到壓力巨大或無助無力,比如,在面對居托兒虐待個案時,可能無法有效應對服務對象的情緒需求或潛在風險,這不僅影響了服務品質,更可能會因為共情、創傷,而對於學生的心理健康、情緒行為造成負面影響。

最後,人群服務之於「大環境」層面的挑戰與反思:
(一)多元服務對象的需求差異:不同的服務對象(如兒少、長者、新住民等)有著截然不同的殊異需求,但現行實習制度並未能充分考量這些的差異性,例如,在長照服務中,實習生可能缺乏針對失智長者或身障者的專業訓練,以致於無法有其臨場應變以提供適切的服務。

(二)社會服務體系的限制:社會服務體系往往受限於資源不足與政策框架,使得實習生難以有效發揮其專業能力,例如,在街友外展服務中,無論是資源分配或學生的心智年齡,均無法進行深入的個案追蹤或方案評估,以此觀之,侷限於通才式的專業教育訓練,會是社工實習抑或是社工專業養成良窳的關鍵所在。

職是之故,在這裡所持有的策進作為反思,包括有:(一)理論與實務的整合不足:現行實習制度過於注重操作層面的技能訓練,進而忽略了理論與實務整合的重要性,例如,學生在面對複雜個案時,常難以運用生態系統理論或理性情緒治療法,進行全方位評估與處遇;(二)跨領域學習機會的缺乏:社工專業本質上需要結合心理、司法、特教、醫療等多領域知識,但現行實習制度卻未能提供足夠的跨領域學習機會。這使得學生在面對多樣化服務需求時,難免會顯得力不從心;(三)對批判性反思能力的忽視:批判性反思是用以提升專業素養的重要途徑,但是,目前的實習評估方式多以作業型學習之量化指標為主,忽略對於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例如,在居托兒虐待個案中,學生未能深入探討系統性問題(如政策漏洞或資源分配不均),往往僅停留在表層的服務層面。

至於,各項的具體建議則是有:

(一)加強專業教育與實務連結:應設計更多模擬情境課程,讓學生在校期間即能熟悉真實工作場域中的挑戰,同時,也要鼓勵學校與實習機構共同開發實習教材、指導手冊或角色定位指引,藉此縮小理論與實務之間的落差;

(二)增設跨領域學習機會:推動跨領域合作課程,例如結合心理、法律、特教與醫療等知識,使學生能夠應對多元化服務需求,此外,可以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進行講座或工作坊,以拓展學生的思維視野;

(三)強化批判性反思訓練:在實習評估中加入「批判性反思報告」作為重要指標,要求學生針對特定案例進行深入分析,包括探討系統性問題與提出改進建議,同時,亦可安排定期個案討論會,促進師生間的交流與學習;

(四)建立完善的支持系統:為實習生提供心理支持與資源協助,例如設置專業督導小組或心理諮詢管道,以減輕其在高壓服務環境中的心理負擔,此外,可透過數位平台建立知識共享系統,讓學生能隨時獲取相關資訊;

(五)推動產官學研合作:建立產官學研的合作機制,例如與政府部門及非營利組織共同推動政策研究與試辦計畫,使學生能參與政策制定過程,同時,可透過研究成果回饋教學內容,提升教育品質。

總之,社會工作實習是培養專業人才的重要環節,其成效不僅影響到學生個人的專業發展,也關係到整體社會服務體系的運作效率,就此而言,透過諸如加強教育與實務連結、提供跨領域學習機會、強化批判性反思能力、建立完善的支持系統,以及推動產官學研合作,藉此打造一個更兼具包容性、創新性和效能性的社工實習制度,使其未來的社工人才,能具備有更多應對日益複雜問題的專業能力。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