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隨著社會的快速變遷及其人口老化的加劇,長期照顧服務對於臺灣社會總體發展的重要性,日益突顯,這使得關乎到不同長期照顧模式的特點及其概念屬性,以及從傳統到現代臺灣長照運作模式的社會動力變遷考察,均有加以申述之必要。

基本上,長期照顧模式指的是針對長者及其家庭在照顧過程中,所採用的不同服務架構和運作方式,至於,各種主要的長期照顧模式及其相關聯的概念內涵,簡述如下:

(一)層級補償模式(Hierarchical Compensatory Model):此一模式強調在照顧過程中,根據長者不同的需求層級,來提供相應的照顧服務事項,並且透過不同層級的專業人員進行復能照顧,像是對於輕度失能的老人,可由家庭成員來提供一般性質的日常照顧,至於,對於重度失能的老人,則是需要專業背景的照顧團隊人員。

(二)職務取向模式(Task-Specific Model):此一模式係針對特定的照顧任務,來進行專業化分工,例如某些專業人員負責醫療照護,另外一些人,則是負責日常生活的照顧或照料,該種模式的優點在於適性的分工,藉此有效提高照顧的效率和質量。

(三)雙重專精模式(Dual Specialization Model):此一模式結合兩種或多種專業技能,據以提供更為全面性的照顧服務,例如,護理人員也同時兼具社會工作或心理輔導的跨域能力,從而達到對於長者身心健康維護的多重守候功能。

(四)正式服務專精模式(Formal Service Specialization Model):在這種模式底下,長期照顧服務主要是由專業機構提供,這些機構擁有專業的照顧人員和完備的服務體系,藉此提供高質量的照顧服務。

(五)親屬獨立模式(Kin Independence Model):該項模式主要是強調家庭成員的獨立性,鼓勵長者及其家庭成員在照顧過程中,盡可能保持其自主性,並且根據自身的功能性需求,來選擇適合自身的照顧方式。

(六)替代模式(Substitution Model):此一模式允許長者在家庭照顧和專業照顧之間,進行彈性、多元的靈活選擇,也就是說,根據實際的身心狀況,讓不同照顧模式得以替代或轉換,從而達到最佳的照顧服務效果。

(七)補充模式(Supplemental Model):該模式強調的是在家庭照顧的親屬基礎上,通過引入外部的專業服務機制,來補充家戶照顧資源不足和專業服務不到位,藉此提升照顧的質量和效率。

(八)橋樑模式(Bridge Model):此模式旨在建立家庭照顧與專業照顧兩者之間的橋樑,以促進彼此的分工合作與協調整合,從而形成一個整體性、連續性、適當性、有效回應性的照顧網絡。

(九)壓力—緩衝模式(Stress-Buffering Model):該模式專注於減輕照顧者的壓力,通過提供支持和資源,來協助照顧者得以更能應對照顧過程中的各項挑戰。

(十)平行照顧模式(Provision of Parallel Care Model):此模式強調在同一時間內對於老年人提供著多元化的照顧服務,藉此確保其在身心靈的全面性需求,獲得到充分滿足。

冀此,這些長照模式運行的理論架構,固然為長期照顧提供多元選擇,但是,理論的實踐往往會受限於實際操作的可行性及資源分配的不均,比如:(一)層級補償模式雖然強調根據需求層級提供相應服務,不過,在實務的照顧現場裡,專業人員短缺及家庭照顧者素養能力不足,使得此一模式難以全面實現;(二)職務取向模式的專業化分工,雖能提升效率,但在資源不足或地方差異明顯的地區,部分需求依舊會被忽視和難以有效滿足;(三)正式服務專精模式,雖然依賴專業機構提供高質量照顧,但是,臺灣的專業人力資源短缺問題,導致此一模式難以普及;(四)親屬獨立模式與替代模式雖鼓勵自主選擇,但是,在家庭結構日益多樣化的時代背景下,長者的選擇權往往受到經濟壓力及家庭動力的限制;(五)替代模式與補充模式雖然是注重靈活性和資源整合,但是,在其政策設計上常流於表面,比如政府提供的經費補助僅能解決部分家庭的短期需求,而未真正建構起可持續性的資源網絡;(六)橋樑模式與壓力—緩衝模式試圖整合家庭與專業照顧資源,然而,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致使兩者之間的合作關係仍然脆弱。

至於,檢視臺灣地區長期照顧模式的演變,包括有:(一)傳統模式:傳統的臺灣社會,家庭實為主要的照顧單位,長者通常是由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員照顧,這種模式雖然能夠提供情感支持,但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家庭照顧的壓力逐漸增大,乃甚至出現孝道枷鎖、深井效應、創傷知情而來的長照殺人悲歌情事;(二)現代模式:隨著社會的進步,國家機器開始重視長期照顧服務的建置性發展,逐步引入專業機構和服務體系,這一過程中,長期照顧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成為關鍵,特別是〈長期照顧服務法〉的三讀通過制定,標誌著臺灣長期照顧體系的正式建立,不過,即便如此,政府推出包括經費補助、專業培訓及服務標準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藉此試圖提升長期照顧服務的質量和可及性,但是,當前臺灣地區的長期照顧模式運作,仍然面臨以下的嚴峻挑戰,包括有:

(一)照顧資源不足:臺灣的長期照顧資源,依舊是出現公、平、均、足等結構性限制,專業人員的短缺、異動或流失,使得許多老年人無法獲得及時和充分的照顧,也就是說,還是出現『有人照顧就好,管他什麼人』、『最好有專人照顧,像是外籍看護、居服員、中途同住的親人』、『有專業素養的一群人來照顧』,以及『有配套制度來保障專業的照顧團隊和提供專業的照顧』的銜接性斷裂,更遑論於至今未能通過的〈長期照顧保險法〉,使得財務支持體系仍處於不穩定狀態。

(二)照顧者壓力:隨著老年人數量的增加,照顧者面臨的壓力也日益增大,這不僅影響到照顧者的身心健康,也對於照顧的品質產生負面影響,如此一來,針對包括預備照顧者、新手照顧者、夜間照顧者、全職照顧者、移工照顧者、喘息照顧者、機構照顧者、鄰照顧者、畢業照顧者、主要照顧者、下流老人、未成年照顧者、新住民照顧者、零照顧者、移民照顧者、女兒照顧者、男性照顧者或獨自照顧者等不同類型、屬性、範疇的照顧者身分角色,以規劃相對應的照顧素養培力和社會性支持協力,當有其迫切、必要的基本提問,從而補實對於多樣化需求的社會性漠視。

(三)家庭動力與社會網絡:家庭組成、結構、形式的詭譎變化,導致許多老年人無法依賴家庭照顧,社會網絡的缺乏也使得老年人在尋求幫助時面臨困難,換言之,公私不協力、分工不合作、系統不整合的長照治理困境,突顯出來的是關乎到全社會、全體系和全網絡的建置性思考,連帶地,如何導入長照家庭動力的評估工具,以便於針對不同的長照家庭狀況,制定出個性化、差異性的照顧支持方案。

總之,長期照顧模式的發展是應對於人口老化挑戰的一項重要途徑,通過對於不同模式的分析及其必要性的探討,當可理解到長期照顧服務的多樣變異性和複雜深邃性,就此而言,理應根據社會性需求的基進變化,不斷調整和優化長照模式,藉此確保每位長者都能夠獲得適合於自己的尊嚴照顧服務。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