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隨著臺灣地區步入所謂的超高齡社會,外送護理師的客觀事實,已然逐漸成為一項重要的社會變遷議題,一方面因應於老年人口的急遽增加,傳統醫療體系面臨到極大照顧負荷的龐大醫事人力壓力,另一方面,許多護理人員因為低薪、過勞等因素選擇離開臨床,轉而投入居家護理市場,此一派遣、到宅的新型態護理工作,不僅可以滿足老年人對於醫療照護的迫切性需求,也反映當前多元家庭結構的變化以及全社會對於照護責任的重新思考。
根據國發會的統計,臺灣一地將於2025年全面正式步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470萬名以上,並且預計在2050年突破760萬名的老人數量規模,此一現象除了顯示老年人口的急劇增加外,對於醫療照護的需求也隨之上升,只是,傳統醫療體系的結構性限制所導致供需之間的落差失衡,除了造成護理人力的更形不足外,也為一線的醫事人員找到職涯規劃的另類創造性轉化契機,在此背景下,外送護理師的議題現象,便有其回應制度性運作失靈的因應而起,致使許多護理人員選擇離開傳統醫療體系,轉而投入有如「Uber—Nurse」般的外送及居家護理工作,誠然,該項新型態的護理服務,不僅提供靈活的工作方式,也讓護理人員能夠獲得更高的收入,尤其是有其相對較高主動收入的保健因子,更足以突顯這一行業的發展潛力。
誠然,所謂外送護理師興起的原因探究,包括:(一)醫療體系的壓力: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醫療體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傳統醫療機構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加的照護需求,造成病人需要長時間等待就診和醫護,這也進一步加重了護理人員的工作負擔,促使護理人員思謀尋求更為靈活的勞動型態,藉此減少護理工作的職場壓力;(二)家庭結構的變遷性轉型:家庭結構的小型化和核心化,使得家庭成員難以提供充分的老年照護,在此情況下,專業化、到宅性的外送護理服務,適時彌補家庭照護的人力缺口;(三)性別與社會結構的交織影響:臺灣的社會結構中,護理職業多數是由女性擔任,這使得性別角色的社會文化性期待,進一步限縮護理人員的職涯選擇,許多女性護理人員因家庭責任而必須選擇靈活的工作時間,外送護理師的彈性工作模式,正好符合這般需求的制度性填補;(四)經濟因素:低薪與過勞的深層問題,使得許多護理人員無法在傳統醫療體系中,獲得應有的回報,外送護理師的工作模式恰好能夠提供更高的經濟報酬回饋,推拉之間吸引了大量護理人員的勞動場域轉換,據以突顯護理人員職涯選擇的多元化趨勢。
冀此,如何將傳統與新興的護理工作型態,尋求一個衡平原則的比例關係,那麼,包括有以下幾項的可行改善對策,像是:(一)增加護理人員的薪資:應該考慮提高護理人員的薪資水準、工作條件和勞動環境,藉此吸引更多人投入得以安於護理工作的本業,這其中提高薪資的保健因素和職業質感的認知教育,皆為兩軌並行的策略性規劃目標:(二)建立健全的居家護理體系:應建立一個完善的居家護理體系,提供必要的培訓與支持,確保外送護理師能夠提供高品質的照護服務,同時,應加強與醫療機構的合作,據以形成良好的醫療生態鏈,換言之,如何讓外送護理師找到居家護理型態的運作利基,這也是從相互爭才到人力推廣的應有藍海合作模式;(三)改善全社會對護理職業認知教育:應提高對於護理工作成為某種專業自我及其社會認可的社會性認知,從而改變對於護理職業的刻板印象,以讓更多人了解護理工作的功能重要性與質感專業性,進而吸引更多人選擇這一職業。
事實上,外送護理師現象的興起,除了反映社會結構的快速變遷外,同時也揭示現有照護體系的不足,雖然,外送護理師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醫療資源的壓力,但是,欠缺完整協力網絡的配套措施,該種單點的機動護理型態,是否能夠中、長期的穩健運作,這部分的可持續性仍需持續觀察;再則,外送護理師模式雖然為部分護理人員提供了更高收入和靈活工作條件,但也可能加劇勞動市場中的差異分化,進而形成護理行業的階層不平等問題,比如高技能的醫護專業人員可能會受益於該模式,乃甚至於進一步削弱傳統醫療機構的人力資源,至於,醫療機構體系的臨床從業人員,依舊面臨著更大的競爭壓力和不穩定性;此外,護理人員在其居家護理的服務過程當中,同時也要面臨到諸如法律責任、工作環境、人身安全性等執業風險,因此,實有必要建立專業培訓、法律保障、協力機制、產業規劃和社會支持網絡,無疑地,外送護理師作為一種新興產業,其運作模式仍處於探索階段,缺乏建置完善的行業規範,更遑論於不同收入階層民眾在獲取居家照護服務方面,可能存在明顯的階層深化現象。
總之,隨著臺灣社會的快速高齡老化趨向,外送護理師的客觀事實現象,勢必成為未來照護體系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政府、社會與醫療機構理應共同努力,改善護理人員的工作條件,建立健全的居家護理體系,據以應對即將到來的老化人口海嘯挑戰,畢竟,擺置於眼前的是有如「Uber—Nurse」勞動型態般之派遣、彈性、外送、到宅、居家、論件、自主、高效、收入較高的該項護理工作,顯然,實有其包括從長照制度縫隙到多元夥伴照顧組合、從自行創業到居家護理所的護理派遣趨勢、從一人服務到組織戰力的整合性機制、從到府風險到營運成本的運作管理、從護理技術到情感寄託的多重角色扮演、從護理師到復健職能師的跨域專業團隊、從藍河策略的一枝獨秀到範疇經濟的市場規模、從出院準備到居家照護的在家老化、從健保給付到對價關係的照護商品化、從消費服務到最佳利益的照顧權益保障,以迄於從三明治世代到熱壓三明治的家庭動力支持等變異內涵,這也直指該項外送護理師的護理工作新業態,更要有擴及到危機、轉機、商機、先機、契機等不同的發想思考,藉此將外送護理師現象從短期目標的解決方案,轉化為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照顧模式,據以共同迎接超高齡社會所帶來的新挑戰與新機遇。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中時電子報,2025.10.11:「老娘不幹了!外送護理師拚月收6位數」)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這些護理人員以彈性工作模式提供居家照護、出院後照護、慢性病管理、傷口護理等多元服務,補足了醫療院所與長照體系的不足,也讓護理師有更多元的職涯選擇與收入來源。這項新興現象,不僅反映社會結構的轉變,也展現了照護專業的多元發展可能。
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項:
1. 老年人口增加與慢性疾病盛行,使醫療院所床位與護理人力需求大增,出現人力不足的狀況。外送護理服務的出現,勢必增加醫療護理的困境。
2. 許多護理師因臨床過勞、工時長、收入偏低,而尋求更有彈性與自主性的工作方式。外送護理模式提供了專業發揮與生活平衡的新途徑。
3. 小家庭化與雙薪化趨勢,使家庭無法自行照顧長者。外送護理師成為專業照護與家庭之間的重要橋梁。
4. 數位平台與行動科技的應用,使護理服務可被快速媒合與預約,創造出「平台式照護」的新商業與社會模式。
外送護理師的興起,不僅是勞動型態的改變,更是**照護體系創新的契機**。但仍有許多,環節需要再確認,以達到讓長者在熟悉的家中獲得專業照護,實現「在地安老」,摘列幾點建議:
1. 健全外送護理制度,確保品質與安全,政府可建立外送護理師的管理制度,包含執業資格、責任保險、服務標準與風險控管,以保障民眾安全,也維護護理人員的執業權益。
2. 推動「居家護理與長照整合」,將外送護理服務納入長照與醫療整合體系,透過健保或地方政府補助,使服務更普及與可負擔,形成「居家照護網」,提升在地老化的可行性。
3. 支持護理師多元職涯與在地創業,鼓勵護理師組成團隊或合作社,發展社區型到宅照護事業,提供教育訓練、創業輔導與資金協助,讓護理人員從「勞動者」轉為「專業照護經營者」。
4. 建構跨專業合作網絡,鼓勵護理師與醫師、社工、藥師、職能治療師等跨域協作,形成完整的在宅醫療與照護團隊,提高照護品質。
對於越來越多的護理人員投入居家服務,讓更多無法出門以及行動不變意願較低的被照顧者得到更好更專業的服務品質,這是許多有照顧需求的家庭所期待的。
對護理人員來說也能更自由的安排自己的時間、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個案及兼顧生活品質或是家庭。維持良好工作環境的同時也讓護理人員更願意留在服務現場。
但是在這些優點下仍有許多需要討論的議題,(1)傳統醫院護理人員流失-隨著高案量高工時的職場環境,除居家產業之外護理人員也逐漸流向醫美、行銷等環境。(2)專業再進修-醫療技術也隨著時代逐漸的更新,離開傳統醫療環境後較難快速接受新知。(3)升遷制度-對專業及發展有所期待,離開傳統醫療環境後較難累積年資且如無規劃較無明確升遷制度。
最後我認為該選擇哪種產業是自己的選擇,自己的需求及期待只有自己最理解。該省思的是職場的掌權者如何透過改善制度環境讓更多有意願熱誠及具備專業能力的人願意留下提供更多良好的服務。
自己曾經是一名護理人員,因著家庭照顧因素離開職場,近年,有機會以社會工作者服務重新回到職場。
隨著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醫療和照護需求不斷上升,但傳統醫療體系服務人力長時間出缺狀況,加上護理人員長期面臨低薪、過勞的問題,很多人開始離開醫院,轉向「外送護理師」護理執業型態。不用固定在醫院上班,而是到家裡幫長輩打針、換藥、做傷口護理等,既能彈性安排時間,也能拿到比較合理的收入。
但這樣的新興工作模式雖然有彈性,看似能補足照護缺口,但似乎也存在一些問題,像是法律責任、工作安全、專業訓練不足…等,都還沒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另,越多人離開醫院去做外送護理,反而可能讓醫院更缺人。故未來政府和社會應該一起,提高護理師薪資和改善工作環境,讓更多人願意留下來;建立健全的居家護理制度,確保外送護理師也能有專業支持;提升社會對護理專業的尊重,讓護理工作被看見。在傳統醫療和新興居家照護之間找到平衡。
隨著長者人口迅速增加,醫療與長照資源愈來愈吃緊,許多護理師選擇離開醫院,投入更有彈性與高報酬的外送或居家護理工作。這種新型態服務不僅回應了照護人力不足的問題,也顯示出社會對「照顧責任」的重新分配與思考。不過,外送護理雖有彈性與效率,但感覺也潛藏許多隱憂,例如勞動保障不足、專業風險與品質不一等問題。若缺乏制度支持,這樣的模式可能會讓護理體系更加分化。未來政府若能建立完善的居家護理制度、提高薪資與社會認同,讓護理工作更具穩定性與尊嚴,或許才能在照顧老化社會的同時,也守住專業人力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