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項例行性的婦女生活狀況調查報告,結果所顯現出來的諸多變遷意涵,實有嚴肅看待之必要,這是因為:2024年《十五至六十四歲婦女生活狀況調查報告》揭示了當前臺灣社會中婚姻與生育行為的顯著變遷,這不僅是一份統計數據的呈現,更是反映社會結構與文化觀念轉型的一面鏡子,像是從未婚比例的上升、離婚或分居比例的增高,到婚姻意願的普遍下降,這些現象背後所牽涉的不僅是個體選擇,更是教育、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層次因素的交織結果。

話說:根據衛福部所公布的2024年《十五至六十四歲婦女生活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未婚婦女與前一個調查年度相比的話,增加有1.9%,而離婚或分居的婦女則是增加有4.1%。有配偶或同居伴侶的婦女反而減少了5.2%,特別是該項調查亦顯露,僅有32.4%的單身婦女表示有意結婚,其餘的67.6%則毫無結婚的意願,這其中的24.43%希望有固定伴侶,但是,更有43.3%則是完全不想結婚或再婚,諸此調查數據揭示當前臺灣社會對於婚姻的認知與價值觀,已然產生深刻的變化趨勢,尤其是出生人數與結婚對數出現長期同步的呼應樣態,畢竟,年輕人對於結婚的意願降低,直接影響生育率的持續下滑,像是2019年結婚對數為13萬3,741對,隨後連續兩年下降,2021年更是降至歷史的最低點,連帶而來的出生人口也呈現持續下滑趨勢,2025年預計的出生人數恐將低於歷史最低的11萬名,低結婚對數和低生育率的配搭現象,已然成為臺灣人口結構和家庭模式轉型的重要指標。冀此,扣緊「婚—生—教—養—衛」、「願婚—樂生—能養—平安長大」、「樂業—安居」及其「婚育之意願問題—婚育之能力問題—婚育之結構性問題」等環扣命題,直指對於上述調查報告的解讀論述,宜有進行綜融性考察之必要。

至於,造成此一婚姻意願薄弱現象的歸因,當可追溯至多方的面向,像是:(一)首先,女性的經濟自主性增強,致使她們不再依賴婚姻來保障生活,也就是說,現代女性在經濟上愈發獨立,更傾向於追求個人發展與自由,傳統婚姻的吸引力因此下降,這也導致許多女性寧願選擇以同居來取代傳統的婚姻約束;(二)其次,社會價值觀的變遷也是一大因素,當前年輕世代的教育背景強調「去責任化」,更注重的是個人自由與生活品質,而非傳統家庭觀念中的犧牲與承擔,該項『去—道德包袱』和『少—家庭枷鎖』的個人主義認知發想,也讓許多年輕人傾向於依賴原生家庭,對於承擔新家庭的照顧責任,更感到畏懼與不安;(三)最後,經濟因素亦不容忽視,高房價、低薪資及其難以攀升的社會流動,使得年輕人對結婚的期望值愈加渺茫,儘管政府業已提供生育津貼等經濟誘因,但是,缺乏社會性支持與價值觀念的重建,使得這些的應急措施,難以有效的提升結婚意願,這不僅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可能導致資源分配不均及其政策執行效益低下。

職是之故,針對上述問題,政府與全社會理應採取綜合性的改善對策,像是應加強對於婚姻與家庭價值的大眾宣導,推動全社會對於婚姻價值的認知教育,來讓年輕世代理解到婚姻的正面意義;其次,應提供更多的經濟誘因支持,特別是針對年輕人的住房補助與職業培訓,以有效減輕他們的經濟壓力,從而提升結育的意願和生養的能力;此外,全社會應鼓勵多元家庭形式的接受度,讓人們在不受傳統婚姻束縛的情況下,仍能享有穩定的伴侶關係,這對於提升生育率也有正面的引領影響。

此外,對於該項2024年《十五至六十四歲婦女生活狀況調查報告》的調查結果及其延伸性意涵時,亦有必要進行批判性反思,尤其是調查報告的相關數據,雖然揭示了當前臺灣地區的社會變遷趨向,但是,背後所糾結的多重結構性制約條件,經常是被視而不見的,比如未能深入探討不同年齡層、階級背景及文化脈絡下婦女生活狀況的異質性,像是低收入女性是否因經濟壓力而更難選擇婚姻?而高教育程度女性是否因其職業發展需求而更傾向於不婚或少生、不生等結構性限制?如此一來,對於單身女子的婚姻意願下降,也就並非僅僅只是個人的類理性選擇,更是社會結構與文化價值觀變化的一項交織結果,特別是社會制度對於個人選擇的構造影響,以此觀之,若果要有效的提高婚姻意願和促進生育率的話,實有必要從根本上去檢視和重塑包括教育體系、經濟政策及社福制度等等的深層社會結構,方能激發年輕世代的婚姻意願,並促進家庭的穩定和社會的和諧。

總之,2024年《十五至六十四歲婦女生活狀況調查報告》的調查數據,揭示當前臺灣社會的婚姻與生育趨勢,進而引發對於性平政治、女性地位、家庭結構及其社會價值觀的深刻思考,未來的教育、勞動、家庭、等攸關到性別平權的政策制定,更應訴求對於問題需求、評估規劃、政策綱領、服務計畫、執行效益和再行評估修正的理性計畫模式,顯然,從15歲到64歲的不同年齡世代、從傳統婚育到多元家庭型態、從婚生子女到平安成長、從經濟誘因的充分條件到價值認知的必要條件,以迄於從愛情三角到共親職或合作父母,直指該項婦女生活狀況調查報告的變遷意涵,當比調查結果來得深邃、複雜,更遑論於如何進一步藉由從單身女子、單身男女到家庭動力等生活狀況調查的大數據分析,來探得婚生教養衛及其多元家庭選擇的整體圖像勾勒和描繪。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10.10:「15~64歲單身女,近7成不想婚」)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