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日為「世界心理健康日」,行政院推動公務員、教師身心調適假於今天上路,全體公教人員每年可請三天「身心調適假」,併入七天事假計算,並可用「小時」計算,免附醫療證明,機關不得拒絕或對請假者做不利處理。相較於公教人員有身心調適假,勞工卻沒有,勞團表示,勞動人權的核心就是不應有差別對待,呼籲公教以外的廣大勞工也應有帶薪的身心調適假。

賴清德總統推動健康台灣,指示建構友善、安全的職場環境,政府須以身作則,增列公務人員身心調適假,鼓勵公務人員自我覺察,透過身心調適假舒緩壓力、照顧身心。國防部八月也預告修正「常備兵補充兵服役規則」,賦予一年義務役男可申請最多三天身心調適假,四個月軍事訓練役男可請一天,主官不得拒絕。

另,教育部修正發布「教師請假規則」,增訂教師身心調適假,教師身心調適假也將上路,每學年三天,而遺留課務的代課鐘點費將由教育部及各地方政府共同補助。國小教師、屏教產理事長郭瑋真說,以屏東來說,老師真正請假的機率可能還是會很低,多半會先觀望,看看其他人請了身心假後有沒有衍生後續問題、遭秋後算帳,或是被放大檢視。身心調適假最後恐淪為「看得到、不敢請」。

全國產業總工會理事長戴國榮指出,公教人員假別一直優於勞工,若勞工沒有身心調適假,加上低薪、長工時,差異性繼續擴大,就會產生相對剝奪感,政府應考量將身心調適假擴及到勞工,政策才是圓滿。

中華民國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專員賀光卍說,無論是公教人員、勞工都經歷過勞或職場壓力,勞動者的休養權應一視同仁,所有勞工都應要有身心調適假,勞動團體不排除未來會積極爭取身心調適假。

台灣勞工陣線協會秘書長楊書瑋說,許多勞工都有身心調適問題,職場體質應要改變體制著手,如避免職場霸凌等,否則再多的假都可能無法解決問題。

對於勞團的呼籲,勞動部長洪申翰僅說,針對勞工推動身心調適假仍須通盤考量。

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長羅惠群說,身心調適假併入事假計算,並非額外新增假期,宣示意味較高,但顯示政府愈來愈重視心理健康,可是現代社會對心理或精神疾病仍存有偏見,真正以身心調適假請假者可能不多。

諮商心理師林萃芬說,勞工年齡落在卅到五十歲,又逢中年面臨自我的探索重要轉折期間,容易出現心理矛盾,或焦慮、憂鬱情緒,勞工也應適用身心調適假,並在假期間尋求心理諮商協助,有助於度過中年危機。(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