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於日昨公布《教師節教育施政意見調查表》的調查結果,揭示了當前教育體制中諸多教育施政措施,對於教師專業尊嚴及教學品質的負面影響,這是因為:該項的調查顯示,教師們普遍認為,現行的校園投訴機制及其不合理的行政負擔,已嚴重影響到教師們的專業尊嚴和教學品質,因此,要求停止多項政策,並呼籲教育部提供更好的支持與資源。
誠然,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所進行的《教師節教育施政意見調查表》,調查的結果著實是令人感到震驚,這是因為:受訪的教師選出教育部應立刻停止的五大政策,這其中包括有無差別受理校園投訴機制、校外導護、教師缺額轉嫁現場超鐘點、校園愛心球以及雙語政策,至於,排名五大之外的幼兒園廉價延長照顧與教保人員十八小時假日無休研習,也都獲得有六成以上的教師勾選,至於,歸根究底來看,這一系列教育施政問題的根源,主要還是在於相關教育施政的設計,欠缺對於教師實際工作的感同身受,進而使得教育體制陷入多重矛盾之中,畢竟,教師們在日常教學中同時也面臨到繁重的行政負擔,使得他們無法專注於教學本身,導致教師們的如常工作,業已然變身成為『多職能者』的多重角色扮演,既要負責教學,還要兼顧行政事務,乃甚至於學校的設備維護,這種迷亂甚或是脫序情況,不僅降低教師的工作滿意度,更會影響到學生學習效果的受教權益保障。
再則,出爐的該項《教師節教育施政意見調查表》,無疑地,乃是從教師自身觀點出發的一種表達性需求,針對林林總總的教育施政謬誤,背後實有其對於諸如預設老師有罪的去我執認知、突顯規範性需求的去權控關係,以及要求多重角色扮演的去全能化等命題反思,藉此回歸於專人、專職、專責、專用的教師專業基本提問,遠地不說,有超過96%的教師要求廢止「無差別受理校園投訴機制」,現行校園投訴機制係以「無差別受理」為核心,其用意雖是在於保護學生權益,但在其運作的過程中,卻是形成對於教師的不信任結構,這種預設教師有罪的認知心靈,致使教師們在面對投訴時,往往感到孤立無援,不僅損害其專業形象,也削弱其教學的動力,更是降低了他們的工作滿意度。
冀此,為了改善這些問題,首先應該要對於現行的校園投訴機制,進行體制改革,以減少對教師的無理指控;其次,應加強對於教師的專業支持,提供必要的資源和培訓,以減輕他們的行政負擔;此外,主管機關應重新評估校外導護及雙語政策的實施效果,確保這些有待商榷的教育施政措施,不會妨礙到教師的專業發展;連帶地,面對這樣變質且扭曲的執行過程,必須反思教育體制的根本問題,特別是教師職業的尊嚴與地位,應該要得到社會性認可、重視,而不是被視為可有可無的一項職種身份,尤其是教師的專業性,更不只是單純依賴行政命令來管理、約束,以晉身成為某種全能化的職業定位,以此觀之,未來的教育政策或施政措施,理應是要導入多樣化、人性化的教育體制,藉此充分考慮到教師權益和學生需求的衡平關係,如此一來,方能真正促進『教—學』、『師—生』、『親—師』、『行政—教學』、『學校—社會』之互為主體性的多層次關係。
總之,《教師節教育施政意見調查表》的調查結果,反映一線教師對於現行教育施政措施的諸多不滿,這也使得面對教育體制的失靈情事,必須要重新思考教師的角色與地位,藉此提出確實可行的改善建議,尤其是如何改善教師的職場環境與專業支持,這更是得以有效提升教育質量及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況且從義務教育到高等教育所瀰漫的當前教育施政亂象,直指百年大計的教育工程,已然是要面對到土崩瓦解的教育失靈危機。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09.29:「全教總調查,校園濫訴多,97%教師怒喊拒『無差別受理』」)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