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5📚
01.人口危機婚育宅
02.逆勢攀升竹科區
03.專技教師擬放寬
04.道安事件上外媒
05.戶外運動少夜間
06.文化照顧大旅社
07.博士任教中小學
08.自行開業精神科
09.漁電共生如泡影
10.一人成班有三成
11.潛藏債務二十兆
12.藥物濫用青少年
13.職位空缺初調查
14.放寬一孩聘外傭
15.矯正學校攻擊案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九月份的第三周(2025.09.15)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人口危機婚育宅」、「逆勢攀升竹科區」、「專技教師擬放寬」、「道安事件上外媒」、「戶外運動少夜間」、「文化照顧大旅社」、「博士任教中小學」、「自行開業精神科」、「漁電共生如泡影」、「一人成班有三成」、「潛藏債務二十兆」、「藥物濫用青少年」、「職位空缺初調查」、「放寬一孩聘外傭」以及「矯正學校攻擊案」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人口危機婚育宅」,臺灣地區的新生兒人口數業已連續19個月出現負成長,少子女化已然成為一項嚴重國安危機,對此,內政部與勞動部分別提出《青年婚育租屋協助專案》及《育嬰留停照顧彈性化方案》的專案報告,以研擬各項的應急措施,這其中內政部方面推出包含婚育宅、包租代管調整、租金補貼擴大範圍,以及修正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等所謂的四項『穩居』政策,具體而微的是(一)中央社宅釋出20%戶數的1.1萬戶作為婚育宅,(二)擴大租金補貼範圍,提高為每人每月平均所得低於最低生活費3.5倍,且新婚加碼1.5倍、每增加一名孩童再增加0.5倍,(三)針對育有○歲到六歲小孩的家庭,可申請將社宅最多居住期限六年延長為十二年,(四)包租代管方面,對於育有○歲到六歲孩童的租戶,未來將獲得每年因台幣6千元的兒童安全費用,用做防撞、防倒、安全鎖等安全事項,至於,勞動部方面則是未來最多二年的育嬰留職停薪期間,將有30天能以『單日』方式申請,此外,家中有家庭照顧需求者,一年14天的事假與家庭照顧假,最少能以『一小時』為期單位請假,並且將於明年元旦起正式上路,顯然,各項技為末的應變措施,終究還是要回歸於如何讓『婚—生—教—養—衛』得以彼此鑲嵌於首尾一貫的『安居—樂業』及其『願婚—樂生—能養』的生命文本,就此而言,一方面理應是要拉高層級以直指跨部會的統合機制,另一方面則是確切落實過往相關部會各項因應作為的執行效益評估,否則,上述兩部會的權變措施,當只是淪為再次撒錢的計畫進階版本;「逆勢攀升竹科區」,臺灣生育率過低的問題依舊存在,但是,唯獨新竹科學園區的生育率高於全國平均值,出現逆勢成長的趨勢,直指出來包括薪資高、福利佳等職業福利,成為竹科園區高生育率的主要歸因,遠地不說,隨著科技產業的擴大,單就去年(但SUS06)科學園區便招募超過17.7萬人的新進員工,其所帶來樂業安居的周邊效應,當比想像之中來得廣泛,顯然,家庭所得維持的經濟安全效果,才是讓年輕世代能夠窺見到未來天光的婚育動力所在;「專技教師擬放寬」,受到AI、半導體的高薪磁吸效應影響,致使自然、科技與STEM領域教師的招聘尤其困難,對此,(一)教育部預告〈高級中等學校專業及技術教師遴聘辦法〉修正草案,引用〈教育人用任用條例〉第20條,首度將『特殊科目』教師納入為法條的適用對象,(二)特殊科目指的是羅致不易且待加強培育的一般科目,(三)入校擔任STEM或自然、科技領域的專技教師,相關的學、經歷仍應經過嚴謹的審查程序,以專業工作經歷來說,教育部係以具相關業界實際工作經驗或曾任大專校院講師級以上教學或研究工作6年以上為準,其經驗的認定將召開專家諮詢會議審查確認之,(四)規劃中的專技教師係以其任職之業界規模原則且需於經濟部完成公司登記且員工人數100人以上之中大型企業或外商公司,(五)加修8個教育學分以強化專技教師的教學知能,以及(六)專技教師人數應在專任教師員額編制內調整,並以專任教師總員額八分之一為限,無疑地,諸如精進現有師培體系、提升入職誘因、調整薪資福利、杜絕校園濫訴以及重建教師尊嚴等道為本的結構性解套,直指出來真正的癥結點乃是何以會造成教師荒的根本歸因;「道安事件上外媒」,繼美國媒體《CNN》形容臺灣交通為行人地獄後,如今,又有德國媒體《bne IntelliNews》報導臺灣每年道路交通的死亡人數比911恐怖攻擊死亡人數多,聲稱臺灣的道路是已開發國家中最危險道路之一,行人每次出門就像是一場生死遊戲般岌岌可危,同時,點名包括城市道路規劃、警方漠視交通違規、執法不到位、違規罰款偏低、山區道路基礎設施危險、駕駛缺乏安全意識、汽機車爭道等多項交通問題所交織造成的道安事故,如此一來,對照於去年(2024年)與前年(2023年)行人、高齡者、機車及酒駕等道安事故指標均創下歷年最低數字的官方說法,顯然,規範性作為及其表達性感受的兩方落差,顯露出來關於如何有效降低道安交通事件,除了仍很大的施展空間外,更是直指全民和全社會的道安素養教育,實有待奮進的變革之處;以及「戶外運動少夜間」,晚上的戶外慢跑運動,業已成為上班族用以身心舒緩的減壓選項之一,只不過,大地環境因為累積一整天的交通廢氣,到了晚上氣溫降低,空氣汙染的粒子都會沉積在地面附近,如此一來,晚上時段進行戶外運動的話,就等於是吸好吸滿PM2.5,這些更高的空汙指數,對於身體危害更形嚴重。

其次,「文化照顧大旅社」,2019 年成立的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主要是使部落青年能夠成為照服員,進而將『烤火、互助、興旺』的泰雅族精神融入長照,以讓長輩能在熟悉的在地環境安心生活,目前共計有 65 位照服員,來自於泰雅、漢人、客家與排灣等族群,服務 11 個部落及其近 530 位的部落長輩,據以推動涵蓋友雞生活、在家終老、共生之家等等『All in One 共生照護模式』的創意活動,此外,照服員還可以成為導覽員,向訪客講述部落故事,讓部落文化得以在照顧中延續,另外,合作社也引入所謂時間銀行的運作機制,照服員可累積時數並儲存,以便於未來需要時可提領使用,從而建立起共好的互助循環,最後,伯拉罕以《文化照顧大旅社》獲得2024年的社區楷模獎,該項計畫設計包括植物、動物、文化、照顧等四條的社區導覽路線,從採野菜到友雞賽跑以及從苧麻編織到二行詩創作,讓參訪者能直接看到文化照顧的部落運作模式,在心中播下共照的種子,顯然,從生理照顧、全人照顧、照顧社區、照顧文化到文化照顧,伯拉罕與時俱進的蛻變作為,直指社區工作的內涵,遠比想像之中來得深邃、複雜;「博士任教中小學」,因應於全臺國中、小學皆面臨到嚴重的教師荒,再加上大學相繼退場所出現的教授失業潮,對此,教育部提案讓博士和大學師資,得以轉進中、小學任教,藉此達到彼此共好的雙贏結局,只不過,此一權變措施是解套抑或慘劇,實有其回歸於究竟該項的舉措,係要解決什麼人的什麼問題,能夠讓難題解決到什麼程度,及其又會衍生那些預期和非預期的衝擊影響,特別是削足適履反而可能造成的國教體制危亂;「自行開業精神科」,因應於工作量大、健保給付不佳,致使連精神科醫師也出現出走潮,而轉至獨立開業診所,資料統計顯示,於診所執業的精神科醫師人數已大幅超過醫學中心,去年(2024年)於醫學中心的執業人數為450人,但在診所的執業人數則是多達650人,連帶地,投入精神科的臨床醫師,也從2008年的1,292人擴增至2024年的1,974人,顯現出來可近性、門檻相對簡單的營運利基優勢,只不過,國人的心理健康是否能夠藉此獲致真正的改善效果,實有其嚴肅思辨之必要;「漁電共生如泡影」,截至2025年1月底止,各市縣已完工併網漁電共生案場393件,但是僅查核122件(占31.04%),這其中通過者37 件,待改善及遭廢止案件則是高達有85件,亦即,有近七成養殖戶雖然是結合綠能設施但卻未具養殖事實,實與原核定養殖經營計畫不符,顯然,究竟是由漁貝類來考量願意出租給光電業者,抑或是因為魚種價格較低而有租給光電業者高收益的誘因,均有回歸於該項政策定位的通盤性考量,畢竟,顯露於眼前的盡是『先電後漁』、『有電無漁』及其『電生漁亡』等諸多脫序情事;以及「一人成班有三成」,開學之際,因應於嚴峻的少子女化情形,全國有近三成的國小小一新生只有個位數,出現『一人入學、一人成班』的小一現象,甚至於114學年已經有 8 所國小不再開學,或改以分校名義延續,如此一來,共學的運作機制將要面臨那些危機及其配套的轉機,實有加速處遇之必要,畢竟,教育部統計處《各教育階段學生數預測報告》的研究早已預估,118學年度全國國小生人數將跌破100萬人,相較於114學年的120多萬人,著實減少2成,特別是從114學年開始,預估每年將減少3.2萬人,若以現行國小滿額一班29人計算的話,保守換算下來,未來每一年全國國小將減少超過1,100班。

最後,「潛藏債務二十兆」,截至今年(2025年)的六月底為止,勞保潛藏負債暴增至超過新台幣13.5兆元,一年之間暴增1.7兆元,連帶地,推估各級政府的潛藏債務更是高達20.5兆元,雙雙創下新高紀錄,該項的潛藏債務指的是政府未來或有給付責任,其性質因屬於政府未來應負擔之法定給付義務,因此,可以藉由保險費率調升、給付調整抑或編列預算撥補等手段加以填補,但是,一言以蔽之,這些的手段就是一種前人享受後人承擔的世代會計,至於,該項的潛藏債務主要是政府為了強化軍、公、教、勞、農漁民及一般國民之老年經濟的退休生活保障,所提供各種的社會保險及退休金津貼補助,如此一來,從對象之間到對象之內所相與對應的公、平、適、足等給付準則,便有通盤檢討之必要,遠地不說,涵蓋千萬勞工的勞保,潛藏負債增加最多,依據勞保局以2024年12月底為其基準日,投保人數高達1,021萬人,依據折現率及資產報酬率4.5%、物價指數年增率1.8%、投保薪資增長率1.9%等假設條件下,精算未來50年應計給付的現值約14兆8,325億元,然而,扣除截至2025年6月底,僅提存責任準備1兆2,693億元,未提存金額為13兆5,632億元,若和2024年6月底統計相較,竟暴增有1兆7,004億元,顯現國家財政懸崖化之危險程度,比想像中來得嚴峻;「藥物濫用青少年」,國家衛生研究院分析臺灣2014年與2018年全國物質使用調查的結果顯示,12至17歲的青少年族群,其鎮靜安眠藥的整體使用率和非醫療使用率,兩者皆呈上升趨勢,18至39歲年輕成年女性則是整體使用率上升,相形之下,18至39歲以及40至64歲等成年男性使用安眠藥物比率卻是呈現下降趨勢,此外,40至64歲中年女性非醫療使用率則是逆勢上升,值得一提的是,青少年使用鎮靜安眠藥比率從2014年0.42%上升至2018年的0.80%,四年之內幾乎是翻倍成長,尤其是像是用藥後並未睡著就又再次服用、半夜醒來隨即另行補吞安眠藥,或是服用別人的處方安眠藥物等自行增加用藥頻率、藥量等非醫療使用率,高於成年人,這多少顯現年輕世代缺乏正確的用藥觀念,進而成為從短期效果加惡至中長期依賴之藥物濫用的高風險族群;「職位空缺初調查」,勞動部公布首次職位空缺概況調查統計,統計全臺共計有27.6萬個職缺,這其中製造業9.2萬個最多、其次為批發及零售業4.7萬個、住宿及餐飲業2.5萬個,平均招募時間約3.5個月,這亦顯示勞動市場人力需求仍屬緊俏,值得注意的是,扣緊職缺率與招募時間的交叉觀察,不同行業呈現出差異化現象,比如在住宿業方面,落入『職缺率高、招募時間長』象限,其進、退率分別高達3.7%、4.1%,人員流動率居高,補實難度大,至於,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則屬於『職缺率低、招募時間長』,人力的供需相對穩定,但是,如果出現缺口的話,則是平均需近4個月才能補足,至於,職缺最多的製造業,占全體三分之一,但其職缺率3.1%、招募時間3.5個月,均接近平均值,進、退率僅2%,製造業的人力結構相對穩定,如此一來,職位空缺背後的員工個人動力、穩定就業的職場制度及其百工百業的分殊勞動環境,直指職缺背後所涉及到的教、訓、考、用、推,將會是進一步檢視、議論之所在;「放寬一孩聘外傭」,總統接受媒體的專訪表示,研擬放寬至家有1個小孩,就能申請聘僱外籍幫傭,從而得以提升婦女的勞動參與率,也就是說,針對家中有三名以上6歲以下子女,或有四名以上12歲以下子女並且其中兩名為年齡6六歲以下,只要是符合這兩個條件其一,就可申請家庭幫傭的現行所規定,無疑地,該項研擬對策乃是相對寬鬆的權變措施,只不過,放寬外傭進入多子女家庭的用意,究竟是要協助照顧議題抑或淪為幫傭外包的替代性照顧,事實上,這兩種樣態類型均有掉落『有人照顧—有專人照顧—有托育素養的專業照顧』的照顧人力量化迷思,婦團更是直言,外籍移工在臺的工作薪資僅有新台幣2萬元,工作條件的『勞權』保障實屬不足,如此一來,對於政府鼓勵臺灣女性外出工作的同時,卻是另行剝削另外一群的女性移工,這對於『女權』的維護,是有制度性歧視之虞,特別是女力、外傭及其托育服務背後所涉及到的『兒權』議題,更有基本提問之必要,況且即使該項德政是可欲求的,但是,最後有引進外傭的家庭,又是否是那些真正有迫切需要,但卻是購買不起的相對弱勢家庭;以及「矯正學校攻擊案」,法務部矯正署敦品中學驚傳有學生為幫同學出氣,竟以原子筆、熱水攻擊教導人員,導致教導人員臉劃傷、胸燙傷,顯然,此一安置機構的少年刑事案件,實有其回歸於從偏差行為、曝險行為到犯罪行為之於司法少年的變質歷程和守護機制,特別是關乎到少年個人動力、父母家庭動力、學校制度動力及環境系統動力的歸因事由及其安全守護,連帶地,關乎到從矯正學校到矯治教育,從復歸主流到復發再犯,以迄於復元重生之間的少年最佳利益,又要如何推動相與配搭之協力網絡的創造性變革工程,特別是〈少年事件處理法〉的再次增修。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