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量大、健保給付不佳,近年醫學中心爆「醫師出走潮」,不只急重難科別難找人,連精神科醫師也轉去診所;據衛福部統計,於診所執業的精神科醫師從十六年前的一五九人到去年增至六五○人,人數增加三點二五倍,去年於醫學中心執業人數僅占整體二成二,診所卻達三成四,衛福部心理健康司表示,此現象代表就醫可近性提高。
過去精神疾病長期被汙名化,患者擔心被貼標籤不敢就醫,如今社會對心理健康的接受度提高,也讓就醫市場擴大,投入精神科的醫師,從二○○八年的一二九二人,去年總執業人數已達到一九七四人。
不過,早年精神科醫師多在精神專科醫院,或區域及地區醫院執業,後來到醫學中心或診所的人數漸漸增加,但觀察近年數字,診所執業人數已大幅超車醫學中心,去年於醫學中心為四五○人,但在診所執業則多達六五○人。
曾於三軍總醫院任職,如今自行開業的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醫學中心人才流失的原因,放諸各科都是相同的,不外乎是工作多、太累且不快樂,身為精神科醫師也不希望自己被操出病,轉向開業應該是現在精神科的趨勢,可預期未來會愈來愈蓬勃,且開設精神科診所,不像洗腎室、醫美診所等,需購置昂貴器材,門檻相對簡單。
開業精神科醫師黃信得說,精神科醫師從醫院出走到社區開業,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大環境所致,現代人面臨家庭、關係、職場等多方議題導致的身心壓力過大,心理健康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憂鬱、焦慮等身心疾患。
二是醫院端的健保給付制度不友善,醫院工作除了教學研究與門診住院臨床服務要求外,主治醫師還要輪值夜班等,使留任意願降低;三是基層醫療的服務較多元,如可提供改善憂鬱症狀的重複經顱磁刺激術(rTMS)、經顱微電流刺激術(CES)等自費項目,對醫師更具吸引力。
心理健康司長陳柏熹說,醫學中心需面對高強度急症業務與值班負荷,同時也容易碰到訴訟,與診所的型態呈現顯著的對比,吸引更多醫師投入社區。但國內精神科整體的醫師人力並未減少,即使是醫學中心也在持續增加,只是社區端的成長較快,顯示服務逐漸走進社區,讓民眾更能就近獲得精神醫療的照顧。(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5.09.07)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