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與臺灣交通安全事故相關的外媒報導,背後實有其相與糾結的論述思辨,畢竟,諸多外媒對於臺灣交通事故的持續關注,這些報導不僅反映臺灣交通安全的重大問題,更足以揭示城市規劃、執法不足和駕駛德行等多重因素的交錯影響。
話說:繼美國媒體《CNN》形容臺灣交通有如行人地獄後,如今,又有德國媒體《bne IntelliNews》報導臺灣地區,近年來都有3,000名左右的道安事件死亡人數,像是2022年有3,064人、2023年有3,023人、2024年有2,950人,這些數據令人震驚,乃甚至於超過911恐怖攻擊的死亡人數(2,977人),就此而言,行人在臺灣街頭的人身安全問題,不僅是數據上的具體反映,更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無名恐懼,這也讓外媒聲稱臺灣的道路,是已開發國家中最危險道路之一,行人每次的出門就像是一場生死遊戲般岌岌可危,除此之外,外媒亦指出包括城市道路規劃、警方漠視交通違規、執法不到位、違規罰款偏低、山區道路基礎設施危險、駕駛缺乏安全意識、汽機車相互爭道等歸因事由所交織造成的道安事故。
事實上,高發生率的臺灣交通事故,可以歸因於以下的多重因素,像是:(一)首先,以車輛為中心的城市交通網道路設計,使得行人和車輛之間的衝突頻繁;(二)其次,警方的漠視或是在執法不力,讓駕駛者心存僥倖心理,進一步助長違規行為;(三)交通違規的裁罰金額過低,進而讓交通的違規行為淪為笑柄;(四)此外,部分山區道路的基礎設施不完善,增加交通安全的事故風險;(五)駕駛者的安全意識不足,尤其是在酒駕和超速等行為,進一步加劇交通安全的肇事危機。准此,這些的相互糾結問題,著實反映全社會對於交通安全的認知素養仍然不足。
冀此,相與對應的策進作為包括有:(一)強化執法力度:提高違規罰款金額的力道,加強對於交通違規行為的查察,以確保執法的嚴謹性和有效抑制性,尤其是如何讓駕駛者真正感受到違規成本的慘痛教訓;(二)改善城市規劃:重新評估和設計城市道路,增設行人專用道和安全行走設施,以降低行人與車輛的衝突風險,此一車輛之『行駛』和路人之『行走』的兩造權責關係,實有必要進行通盤檢討;(三)提升駕駛者安全意識:透過認知教育的大眾宣傳,提高駕駛者的安全意識以及對於生命安全的應有尊重,特別是在酒駕、毒駕、藥駕、超速等不當駕駛行為;(四)利用科技手段:運用AI和其他科技手段來監控交通狀況,以便於及時且動態發現和處理違規行為的執法效率;以及(五)加強社會性參與:鼓勵全民共同參與交通安全的宣導和改善工作,以提升大眾對於交安事件社會性關注的重視程度。
最後,值得玩味的是,針對外媒的批評,交通部回以近年來臺灣地區的交通事故數據,已經有所減緩,像是去年(2024年)與前年(2023年)行人、高齡者、機車及酒駕等道安事故指標均創下歷年的最低數字,然而,這樣的改善,是否能真正轉化成為行人切身的安全感受,換言之,這些數字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大數據統計,更是日常生活中民眾所要面臨的切身恐懼,就此而言,制度化的變革措施必須要與民眾的實際感受相結合,才能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的發生率,如此一來,外媒對於臺灣交通問題的提點,直指如何正視當前交通安全的嚴峻現實,這方面更是需要全社會對於交通安全文化的重視與提升,唯有每一位公民都能夠意識到自身在交通安全中的利他角色,並且積極參與其中,方能真正實現安全行駛的友善環境。
總而言之,臺灣的交通事故問題不單單只是數據的反映,同時也彰顯深刻的結構性矛盾,更是社會安全文化的投射縮影,誠然,外媒的報導雖說是尖銳刺耳,但卻也是對於我們所標舉『人本交通』的一記現實警醒,就此而言,外媒的批評背後蘊含的乃是一種善意的提醒,提點我們:『行人地獄』或『死亡遊戲』並非是完全不可逆轉的,只要是全社會秉持『信—願—行』的共同努力,以制度化措施為基礎,以文化改變為核心,就有逐步實現『人本交通』的可行性和可為性。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中時電子報,2025.09.04:「外媒又點名台灣交通,年死亡數比911多,行人像玩生死遊戲」)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據統計近3年台灣交通死亡數,2022年3064人、2023年3023人、2024年下降至2950人…
過去《CNN》曾將台灣描述為行人地獄,近日德國媒體《bne IntelliNews》也報導,台灣交通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是居民與遊客的一大痛點,台灣道路仍是已開發國家中「最危險的道路之一
台灣交通安全的設計,對行人相當地不友善, 舉例如下
1.道路設計以車為本, 路口設計多數是「方便車子轉彎」,而不是保障行人安全。
2.法規與執法落差:《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有規定車輛應讓行人,但執法不嚴格。
3. 基礎設施不足:行人穿越設施不足:缺乏安全島、庇護區、提前人行號誌。
4. 駕駛習慣與交通文化
• 駕駛不禮讓、不減速,甚至「邊滑手機邊開車」。
政府應該如何加強?
1. 基礎建設改善
o 大規模檢討路口設計,導入「行人優先」原則。
2. 加強執法與懲罰
o 提高「不禮讓行人」的罰款與扣點,並增加監視器自動抓違規。
o 強化警察路口執法,讓民眾感受「違規有成本」。
3. 交通教育與駕訓改革
o 駕訓班加入「行人安全」必修,並落實道路實習考驗。
o 中小學交通安全教育必須強化,讓小孩長大後有安全觀念。
4. 數據透明與國際對標
o 建立公開交通事故資料庫,讓學者、社會團體能監督。
o 參考日本、新加坡「行人友善城市」的做法,例如人車分流、車速嚴管。
台灣交通的問題核心是「制度、文化與設計」三合一缺陷。若政府真的想讓台灣人有安全的行走空間,必須把「行人優先」放進道路規劃、執法與教育,才能真正落實給人民一個行的安全環境
根據近期的統計資料,台灣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約 3000人,相對於國人非常喜愛的鄰國日本,每年約2600人,以人口比例來說,日本人口約是台灣的5倍之多,但台灣每年在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卻比日本還多,也就是說,台灣交通事故死亡率是日本的5倍之多,再仔細分析歸納,行人死亡率也是日本的2倍。
每天收看新聞頻道,交通意外事故總是占有不少的篇幅,我觀察歸納以下幾點為可能發生的緣由
(1)交通道路安全觀念薄弱 : 不禮讓行人 / 不遵守交通號誌 / 不保持安全距離 / 不理會交通標線標誌。
(2)道路規劃混亂,無整體配套 : 道路開闢標線號誌各自為政,無整體配套,缺乏交通順暢及人本規劃。
(3)罰則過低,無法有效遏止亂象 : 處罰罰則低,造成僥倖心態,沒有根本警惕遏止交通亂象的法律罰則。
以酒駕為例,現今多數國人還是心存僥倖,認為只要不遇臨檢,安全到家即可,完全不顧影響他人安全的問題,上至名人,下至一般民眾僥倖心態比比皆是。
以路邊停車為例,反正下車只是臨時處理事情,管他紅線.黃線還是斑馬線,管他是公車專用格還是禁止臨時停車網狀線格,想停就停,反正自認就只停一下下,
別人又有能把他怎樣。
其實以前的日本或是其他歐美較先進的國家,在國家社會開發的過程及進展中,都曾經經歷交通及道路安全的陣痛期,也或多或少在發生一些重大事件後,痛定思痛,努力解決循序漸進改善,終究得到今日的成果,讓人民可以安心地開車,放心地行走。
我不是道路安全專家,可能無法提供專業的建議及有效實質改善的方法。
但我或是大家,無不希望台灣能早日擺脫行人地獄,交通鬼島的惡名。
也許沒這麼快能做到最好,但希望政府還有國人要有願景,要有想法,要有實質的作為,不管是人民道路安全觀念的提升.改善.重視,政府法規及交通線路的整體修正.調整規劃,讓我們在道路交通安全的樣態,能早日邁入先進國家的行列
之中,讓這樣基本的需求,快快融入我們的生活,讓台灣交通安心順暢,路人開心行走。
看完這篇關於台灣交通問題的分析,心情真的很沉重。雖然平常就知道我們的交通環境不太好,但看到這些數據和外國媒體的評論,令人覺得丟臉。說實話,每天出門走在路上,真的常常會有危機感。不管是過馬路、走人行道,甚至只是站在路邊等人,都要隨時提高警覺。有時候會想,為什麼在自己的國家走路會這麼有壓力?這應該是最基本的權利才對。最讓我困惑的是,很多駕駛好像完全不把行人當一回事。轉彎不減速、在斑馬線上按喇叭、看到行人還加速通過,這些情況實在太常見了。更不用說那些把機車騎上人行道,或是直接停在斑馬線上的人。有時候真的很想問,如果是你的家人在走路,你會希望他們遇到這樣的駕駛嗎?我也注意到一個現象,就是大家對違規好像已經習以為常了。闖紅燈、逆向、違停,這些在其他國家可能會被嚴厲處罰的行為,在台灣卻好像很稀鬆平常。甚至有時候遵守交通規則的人,反而會被其他人覺得很奇怪或太死板。不過我也理解,台灣的道路設計確實有先天的問題。很多路本來就很窄,加上密度這麼高的機車,要兼顧所有用路人的需求確實不容易。但這不應該成為危險駕駛的藉口,更不應該讓行人承擔這些風險。有時候出國旅行,走在其他城市的街道上,那種安心的感覺真的很不一樣。不用時時刻刻注意四周,不用擔心突然有車子或機車衝出來,走路變成一件很自然、很放鬆的事情。回到台灣後,那種反差特別明顯。我覺得政府雖然一直在宣導交通安全,但效果似乎很有限。可能需要更嚴格的執法,或者更創新的做法。但說到底,最重要的還是每個人的觀念改變。只要大家都能多一點同理心,多為別人著想,情況一定會改善很多。最近也看到一些年輕人開始關注這個議題,甚至有人成立相關的組織在推動改革。雖然改變可能很慢,但至少看到有人在努力,還是讓人感到一點希望。最後,我希望有一天台灣能夠成為一個對行人友善的地方。不要再讓走路變成一件需要勇氣的事情,不要再讓外國媒體用這麼負面的詞彙來形容我們的交通環境。每個人都有安全回家的權利,這應該是最基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