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內政部公布的113年簡易生命表顯示,臺灣的平均壽命為80.77歲,這其中男性為77.42歲、女性有84.30歲,儘管面對人口老化的加惡挑戰,但是,因為COVID-19疫情及糖尿病死亡人數的大幅減少,導致去年(2024年)的死亡人數有所下降和平均壽命也跟著提高,這也使得關於高齡長者「用房養老」的財務規劃,亦成為一項重要的公共議題,而亟需要進一步的探討。
誠然,內政部所公布的《113年簡易生命表》,實有其相與衍生的各種面向考察,這其中包括:
(一)若與聯合國公布2024年全球平均壽命比較,臺灣男、女性平均壽命分別高於全球平均水準6.7歲及8.3歲,顯現臺灣具備一定的健康優勢;
(二)若與亞洲國家比較,雖低於日本、新加坡及南韓,但皆高於中國、馬來西亞及印尼;
(三)若以年度別的平均壽命觀察,去年(2024)國人平均壽命較2023年增加0.54歲,其中男性增加0.48歲、女性增加0.56歲;
(四)若以直轄市別的平均壽命觀察,去年國人平均壽命呈現自北而南遞減的情形,以臺北市83.40歲最高,其餘依序為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及高雄市;
(五)若以非六都的各縣市平均壽命觀察,去年以新竹市81.52歲最高,台東縣75.97歲最低;
(六)若以地理區位的平均壽命觀察,西部地區的標準化死亡率較東部地區低、平均壽命相對較高,北部地區和南部地區的平均壽命落差,亦可作如是的解讀,特別是人文區位差異及其健康資源積極性差別分配的重要性,突顯了公共政策的制定更是需要兼具共融、共榮性。
以此觀之,糾結於平均壽命、平均餘命、健康餘命、不健康餘命、個人自為歸因、家庭支持歸因、公共資源歸因、環境系統歸因等該項簡易生命表的深層意涵,直指人口發展的背後,糾結的是更待廓清的貓膩圖像。
基本上,造成臺灣平均壽命上升的原因,可以從多方面進行探討,像是:(一)首先,醫療技術的進步和公共衛生政策的改善是主要因素之一,特別是隨著醫療資源的增加和健康意識的提升,一般民眾對於疾病的預防和治療能力,有了顯著的認知觀念提高,尤其是疫苗接種、慢性病管理以及健康促進計劃的推行,有助於減少疾病負擔和延長壽命;(二)此外,社會經濟發展也促進了人們的生活水準,良好的飲食作息、運動習慣和心理健康支持,業已成為一項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然而,平均壽命提升的同時,也伴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這對於現行的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醫療資源,提出更為直接的嚴峻要求,尤其是許多家庭面臨到長者晚年生活的各項開銷支付,也讓攸關到「用房養老」的各種策略手段,因運而生。冀此,隨著壽命延長,老年人口比例的持續攀升,對於公共醫療資源、社會保障體系以及家庭財務規劃,形成多重壓力,如此一來,「用房養老」成為了一項重要且具社會性對話的時代變遷議題。
事實上,關於老後的財務規劃,包括有以房養老、留房養老和賣房養老等三種管道,這其中:(一)以房養老模式,係將房子抵押給銀行,再以貸款作為現金流的來源,由於房子是銀行的債權抵押擔保品,因此,不能視同為長者日後往生的遺產,如此一來,此模式固然可以解決部分長者的經濟困境,但是,因房屋成為債權抵押品及其所引發代間繼承矛盾,這會是開辦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二)留房養老模式,隸屬於安養信託的一環,主要是透過在銀行開立信託帳戶,委託銀行以包租代管來取得現金流,由於房子並非抵押給銀行,長者往生之後,產權不會受到影響,此一模式雖然保留房屋產權,但是,亟需依賴信託機構的專業管理;以及(三)賣房養老模式,則是適合多屋族長者,除了自住之外,可以把房子出租或賣出,靠租金或賣屋所得,來作為固定收益來源之一,操作靈活的賣房養老手法,也要面臨市場波動及文化傳統阻力。無疑地,這三種管道各有優缺點,除了關乎到老夫老婦的身心健康和平均餘命外,更有遺產繼承的文化傳統牽絆,更遑論於在商言商且將本求利的銀行操作手法,這也「用房養老」的權變措施,難以朝其整體性布局的方向規劃。
最後,針對「用房養老」的議題現象,當有以下的幾點建議,像是:首先,應加強對於以房養老、留房養老及賣房養老這三種模式的認知教育宣導,讓更多的老年家庭得以了解這些選項的利弊得失,藉此幫助他們做出明智的決策,此一攸關到正確、充分、及時、透明和對稱等資訊內涵的布建工程,實屬必要;其次,銀行及金融機構應提供更為靈活的貸款方案,以適應不同家庭型態的個別性需求,值得留意的是,除了設計更為人性化的還款計劃外,應加強老年人居家友善環境的生活品質,以讓無憂的經濟安全得以配搭無慮的社會性參與;至於,啟動「用房養老」機制運作而來的各項社會性爭議,比如:是否會導致老年人失去房產的風險?如何避免銀行存在過度商業化傾向及其所牽涉金融操作的倫理性問題?如何平衡代際繼承與高齡者經濟需求之間的矛盾?如何在文化傳統與現代金融制度之間找到共融性解決方案?如何確保政策制定兼顧到不同地區、階層及家庭型態的殊異需求?以及如何導入涵蓋財務、金融、法律、心理、教育、社工等跨專業諮詢機制,來讓單純經濟範疇的財務規劃制度設計,擴及至文化傳統、家庭倫理、資產分配、男女性別以及風險防範等複雜問題的創造性轉化?諸如此類的命題考察,均有進行批判性反思之必要。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08.23:「善用以房養老,付新家貸款」)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