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升學未就業「雙未」、脆弱家庭、司法弱勢等青少年,不只進入職場比一般青少年難,也因技能不足、經濟等多重劣勢,更容易身陷險境,遭雇主剝削,甚至鋌而走險當車手。更生少年關懷拹會主任直言,身心障礙者有庇護工場,有就業困境的弱勢青少年,也應該有友善的中繼職場,提供職涯探索、就業培訓,避免誤入歧途。

對此,勞動部今預計召開全國高關懷青少年職業訓練及就業服務座談,邀集六都出席研商,將針對弱勢青少年提出就業協助方案。

根據審計部最新決算報告指出,勞動部雖針對未升學未就業及矯正少年、原民及身心障礙青年等有就業協助措施,但其在公立就服機構的推介就業比率,都比整體求職青少年低,近兩成弱勢青年求職待業天數超過一年,比整體求職青年高出四點○九個百分比。其中,未升學未就業及矯正少年,去年度推介就業比率僅百分之五十八點六八,較前一年度驟降逾十五個百分點。

更生少年關懷拹會主任陳彥君說,以未滿十八歲的未升學、未就業少年而言,可能是家逢經濟變故、家庭失去功能、或對讀書沒興趣等種種原因,年紀小小就出社會賺錢,因低學歷低技能,能找的工作不多,若受限勞基法的十五歲限制,甚至連半工半讀機會都沒有,不得不淪為黑工,甚至可能遭黑道吸收從事不法行為,或被詐騙集團話術吸引,鋌而走險當車手。

陳彥君表示,建議勞動部打開法規限制,開放十五歲以下少年也能到中繼職場見習,並提供實習津貼,協助就業「助跑」。她認為,身心障礙者有庇護工場,一樣面臨就業困境的弱勢青少年,也應該有友善的中繼職場,且要加強教育部、勞動部、衛福部跨部會銜接,避免漏網之魚。

芥菜種會執行長李肇家也認同,不只培力,陪伴也很重要。尤其很多弱勢青少年來自脆落家庭,支持系統、自信心都不足,很容易放棄、閃躲機會。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張祐嘉指出,政府就促工具就是給錢了事,支持不夠深度,大部分就業促進津貼只給十八歲以上,忽略十八歲以下仍有需求,且也不是所有人都具「雙未」身份。

據了解,勞動部今將邀集六都副市長,召開全國高關懷青少年職訓及就業服務座談,研討如何加強弱勢青少年的就業協助。(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