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當今的臺灣社會裡,家庭暴力與逆倫行為的悲劇層出不窮,這不僅是一個法律問題,更是一項深層的社會與心理交織問題,遠地不說,不到一周的期間內,雲林東勢與新北土城相繼發生兩起的逆倫血案,讓我們不得不深思當前家庭關係的脆弱以及相關社會支持系統的缺失。
首先,在雲林縣的東勢鄉,41歲的孫子因與93歲的阿嬤發生口角,持刀棍殘殺阿嬤,造成其多處重傷,最終不治,事發之後,警方迅速逮捕嫌犯,並查扣凶器,根據報導,嫌犯與被害人同住,祖孫跨代之間長期所積累的相處矛盾,最終導致悲劇的發生;至於,新北市土城區的這一起逆倫血案,則是77歲的兒子與94歲的母親,也因長期不和而爆發衝突,最終,兒子持刀殺害母親後自殘。冀此,糾結從雲林到新北,以及從祖母孫到年邁母子之間的這兩起家暴悲劇,不僅顯露了家庭內部的緊張關係,更足以突顯對於高齡長者社會性保護的嚴重不足。
誠然,兩起事件的根本歸因,指陳出來的是隨其家庭結構的變遷與社會支持系統的缺失,致使家庭動力的量能和能量,已然出現雙重性怯弱的加惡趨向,特別是現行的小家庭模式,代間相處時間減少,再加上價值觀的代際斷裂,使得祖孫或母子之間的矛盾容易激化;此外,高齡長者往往因身體健康衰退,依賴家人照顧而成為家庭內部的弱勢群體,但是,這樣的依賴關係,也可能會加重家庭成員的經濟壓力、心理負荷、情緒緊繃,導致衝突頻繁發生,如此一來,家庭暴力經常是個人身心壓力累積至極限後的爆發結果;再則,『家醜不外揚』的文化主義,讓受害者有其難以向外求助的心理阻隔,進一步加劇暴力行為;最後,全社會對於家庭暴力的辨識能力與干預措施仍顯不夠,這也讓許多潛在的家暴衝突危機,未能在第一時間及時被發現與處理,如此一來,為了防制類似悲劇的再次發生,社會大眾實有共同努力改善的必要作為,像是:
(一)首先,應加強對於老年人口族群的社會支持系統,建立在地守護的健全社區關懷機制,以達到對於暴力家庭的風險管理;
(二)其次,應加強對家庭暴力的法律宣導,增設相關的法律保護措施,並提供更多的心理輔導資源,這部分所攸關到徒法難以自行的社會文化認知基模,更有必要進行清官可斷家務事的創新觀念治理;
(三)最後,針對家暴歷程的演進過程,推動垂直串接、橫向對接、協力銜接和體制嫁接的統合工程,藉此綜融社福、心理、醫療、教育、經政、司法、勞動等公共資源,方能緩和或降低家庭暴力的發生機率。
總之,近年來,臺灣家庭暴力事件頻繁發生,尤其是直系血(姻)親卑親屬虐待尊親屬(被害人年齡65歲以上)的家暴逆倫悲劇,更是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對此,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的官方資料,亦顯示2020年計有6,774件(男性2,590件、女性4,183件)、2021年計有7,667件(男性2,942件、女性4,725件)、2022年計有8,196件(男性3,096件、女性5,099件)、2023年計有8,749件(男性3,233件、女性5,516件)、2024年計有9,238件(男性3,383件、女性5,855件),這些數據顯示逆倫悲劇並非孤立事件,而是整體社會結構失衡的縮影,特別是當家庭暴力事件逐漸常態化,更有必要進行結構性針砭,包括:現行的社會安全網是否適足健全?家庭內部關係的質感,是否穩定健康或權控緊張?社會結構失衡所導致的家暴情事,如何從根本上改善社會環境?社會支持不足的羸弱家庭,又要如何避免風吹草動及其家破人亡的拉扯效應?連帶地,從個人動力到家庭動力、群體動力,以迄於系統動力的貫通或落差,直指臺灣地區即將相迎超高齡社會的馬上到來,老人保護的議題現象,又有那些對應於『老權』意旨的積極性作為?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08.16:「土城孽子砍死母!94歲婦遭趕出門不敢說,謊稱失智走失」)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雲林與新北的兩起逆倫案件,雖然看似是個別的家庭悲劇,但其實折射出高齡化社會下家庭支持系統的不足。長輩因身體衰退而需要依賴家人照顧,照顧者則承受著經濟、心理與情緒的多重壓力,若缺乏外部協助,衝突與暴力便容易發生。「家醜不外揚」的文化,更讓問題長期被隱忍,等到爆發時往往已經來不及挽回。
因此,我認為政府與社會應投入更多資源在老人照護與社區支持,並讓家暴防治真正落實於生活中,而不是僅停留在法律條文。同時,家庭成員之間更需要主動溝通與互相理解,才能避免代際矛盾加深。這不僅是法律或社會層面的問題,更是每個人都需要共同面對的人性課題。
臺灣家庭暴力事件中「卑親屬虐待尊親屬」案件逐年增加。 根據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的官方資料2024年通報數達9,238件,較2020年增加36%。此現象反映出家庭結構變遷,雙薪家庭普遍,經濟壓力沉重與代間溝通不良等社會問題,使長輩成為高風險族群。要改善現況首先需提高社會意識,隨著人口老化,長輩因生理與心理退化,更需社會重視其尊嚴與權益。只有透過社區宣導與里長力量,才能建構高齡友善的環境。其次應支持照顧者的身心健康,許多虐待事件常因長期處於高壓力,產生無力感,若能提供喘息服務,心理諮商與參與支持團體,便能降低照護者的負面情緒與行為風險。再者,需強化社會保護系統,包括善用長照服務,落實經濟補助,以及法律保障的執行,讓家庭不因照護壓力而陷入困境。
同時應鼓勵長輩勇於求助,建立信任管道與心理輔導資源,讓他們不再選擇沈默。還有最重要的是我們在發現有人受虐時應立即通報,並儘可能協助連結資源,避免悲劇發生。隨著人口老化,尊親屬受虐問題非單一家庭可以處理而是需要整體社會共同承擔;唯有結合宣導教育,照護支持與制度保障,才能真正守護長輩的安全與尊嚴,營造一個更有溫度的社會。
最近發生了兩起逆倫命案,一個是因為孫子的爸爸過世,兒子回來雲林照顧高齡阿嬤,因為找工作關係發生口角,最終發生悲劇,另一起命案則是兒子跟高齡母親長期有爭執,最後再一次的爭吵衝動而砍殺自己的母親。
這讓人看的出來家庭動力已經失和,很多悲劇都是日積月累所照成的,絕對不可能是一時氣憤才做決定,隨著高齡長者身體機能衰弱,衍伸疾病必須依賴家人的照顧而成為家庭內部的弱勢群體,但也無形造成家庭成員的壓力。
在加上世代的觀念改變,以前說養兒防老,但是我們看到很多人倫悲劇都是啃老族,年輕人不肯出外工作仰賴著年邁的父母,最終不堪辱罵一刀斃命。
其策進作為是(一)首先應該對這些家庭動能失去的家庭進行關懷不定期去做家庭訪視,提供他們老年服務性支持,讓照顧者喘息
(二)其次針對家庭失業人提供就業輔導機制,減輕家庭經濟壓力。
(三)最後必要時需要心理諮詢師、情緒療癒師試著找到這些壓力過大的人一個情緒轉移或是抒發管道。
最後總結在我國的法律,舊有觀念也必須轉變不是清官難斷家務事,而是要防止家庭暴力事件發生,而這兩起案件已不是暴力可以帶過,而是命案,國家應該要正視這個社會的社安網逐漸崩壞,社會風氣也再改變,未來的走向更是我們要去關注及改變
讀完這份關於臺灣家庭暴力與逆倫悲劇的報告,深刻感受到這不僅是單一事件的個案問題,隨著社會快速變遷,家庭結構從大家庭逐漸轉向小家庭,也感受到親情的連結對於某些家庭來說真的非常的薄弱,不能說全部,但就這些社會新聞的報導,前人常說的,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父母給的愛都是無怨無悔的,但小孩甚至是孫子來說父母、祖父母,在他們年紀逐漸老去的時候再加上經濟壓力與心理負擔,使得這些長者變成了家中弱勢成員,而對於未來的生活面臨更高的風險。
家醜不外揚的傳統觀念更是促使家庭暴力隱藏和惡化的重要原因,因為父母親、,組父母的溺愛,覺得小孩都會有犯錯的時候,也不希望他們被相關機關處罰而導致悲劇不能停止,又加上現今社會的冷漠,大多人都是選擇沉默,覺得別人的家務事管不了,但是如果今天是聽到小孩被打,可能馬上就會有人熱心的通報,今天被害者換成了長者,似乎大多人都選擇充耳不聞。
因此,我非常認同報告中提出的建立健全社區關懷機制、推動跨部門合作以及強化法律與心理資源的建議。這些措施不僅能減輕家庭的照護負擔,更能在問題發生前即早介入,避免悲劇發生。
未來面對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的臺灣,老人保護與家庭支持工作將更加重要。希望社會大眾、政府部門及相關機構能攜手合作,共同打造一個更安全、更溫暖的生活環境,讓每個家庭成員都能得到尊重與照顧。
我在看到雲林東勢與新北土城短短不到一週內相繼發生的逆倫血案時,心裡感到十分震撼與悲哀。家庭應該是人心安放的避風港,但當血濃於水的親情最終演變為血腥悲劇時,我們不得不正視背後更深層的社會與結構問題。這樣的事件,早已不單是法律層面的刑事案件,而是社會支持系統不足、家庭功能失衡與心理壓力累積的交織結果。
在雲林案中,41歲孫子因口角而對93歲阿嬤下手,最終釀成悲劇;在土城案中,77歲兒子長期與94歲母親不和,衝突後竟持刀殺母再自殘。這兩起案件看似是偶發性的家庭悲劇,但從社會學角度來看,它們揭示的是台灣高齡社會下「老年人依賴照顧卻缺乏保障」的結構性困境。長者因健康衰退、生活依賴,使他們在家庭中處於弱勢地位,而照顧者承受的經濟壓力與心理疲憊,往往缺少適當的出口與支持,當情緒無法被妥善消化時,矛盾就可能急速惡化。
再者,家庭暴力往往隱藏在「家醜不外揚」的文化裡。許多受害長者即使長期遭受言語、精神或身體上的虐待,也可能選擇沉默或隱忍,不願求助,甚至對外以「失智」、「意外」來掩飾事實。這樣的沉默,讓外界難以及時介入,也使潛在危機累積成為致命的爆點。值得注意的是,衛福部統計數據顯示,高齡受害者的家暴案件逐年攀升,2020年為6,774件,到2024年已增加至9,238件,其中65歲以上長者比例持續提高。這些數字清楚說明,逆倫悲劇並不是偶發,而是社會結構性失衡的結果。
家庭結構的變遷同樣是重要原因。現代社會普遍呈現小家庭化,代間相處時間減少,加上價值觀代際斷裂,年輕世代與高齡長輩之間的理解與溝通更為困難。當長期照顧壓力遇上社會支持不足,家庭衝突自然容易激化。若再考慮到經濟不均、就業不穩與心理健康資源的缺口,這些悲劇幾乎就是可以預見的。
因此,我認為要防範類似事件再度發生,必須從多層面著手:
第一,加強社會安全網。政府與地方社區應建立完善的在地守護機制,針對高齡長者家庭進行定期訪視與風險評估,及早介入潛在的暴力家庭,避免悲劇擴大。
第二,強化法律保護與通報系統。法律必須讓受害者有足夠保障,也要讓加害者意識到家暴的嚴重後果。同時,應該提升社區居民對家暴訊號的敏感度,鼓勵主動通報。
第三,提供照顧者支持服務。許多照顧者本身也是弱勢,他們需要喘息服務、心理輔導、甚至經濟補助。只有當照顧者獲得適當協助,照顧關係才能較為健康持續。
第四,文化觀念轉變。必須正視「家醜不外揚」的危害,透過教育與公共倡議,讓社會逐步形成「暴力零容忍」的共識,使求助不再被視為丟臉,而是保護自己與家人的必要行動。
總結來說,家庭暴力與逆倫事件的頻繁發生,是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後的一項警訊。它提醒我們:如果僅僅依靠口號式的宣導,而缺乏完整且結構性的政策支持,悲劇就只會不斷重演。作為一個年輕世代的女性,我深切盼望社會能真正看見長者與照顧者的困境,並透過社會支持、法律保障與文化轉型,共同打造一個讓人願意老去、安心依靠的環境。唯有如此,家庭才有可能重拾應有的溫暖,而不再成為悲劇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