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當今的臺灣社會裡,家庭暴力與逆倫行為的悲劇層出不窮,這不僅是一個法律問題,更是一項深層的社會與心理交織問題,遠地不說,不到一周的期間內,雲林東勢與新北土城相繼發生兩起的逆倫血案,讓我們不得不深思當前家庭關係的脆弱以及相關社會支持系統的缺失。

首先,在雲林縣的東勢鄉,41歲的孫子因與93歲的阿嬤發生口角,持刀棍殘殺阿嬤,造成其多處重傷,最終不治,事發之後,警方迅速逮捕嫌犯,並查扣凶器,根據報導,嫌犯與被害人同住,祖孫跨代之間長期所積累的相處矛盾,最終導致悲劇的發生;至於,新北市土城區的這一起逆倫血案,則是77歲的兒子與94歲的母親,也因長期不和而爆發衝突,最終,兒子持刀殺害母親後自殘。冀此,糾結從雲林到新北,以及從祖母孫到年邁母子之間的這兩起家暴悲劇,不僅顯露了家庭內部的緊張關係,更足以突顯對於高齡長者社會性保護的嚴重不足。

誠然,兩起事件的根本歸因,指陳出來的是隨其家庭結構的變遷與社會支持系統的缺失,致使家庭動力的量能和能量,已然出現雙重性怯弱的加惡趨向,特別是現行的小家庭模式,代間相處時間減少,再加上價值觀的代際斷裂,使得祖孫或母子之間的矛盾容易激化;此外,高齡長者往往因身體健康衰退,依賴家人照顧而成為家庭內部的弱勢群體,但是,這樣的依賴關係,也可能會加重家庭成員的經濟壓力、心理負荷、情緒緊繃,導致衝突頻繁發生,如此一來,家庭暴力經常是個人身心壓力累積至極限後的爆發結果;再則,『家醜不外揚』的文化主義,讓受害者有其難以向外求助的心理阻隔,進一步加劇暴力行為;最後,全社會對於家庭暴力的辨識能力與干預措施仍顯不夠,這也讓許多潛在的家暴衝突危機,未能在第一時間及時被發現與處理,如此一來,為了防制類似悲劇的再次發生,社會大眾實有共同努力改善的必要作為,像是:

(一)首先,應加強對於老年人口族群的社會支持系統,建立在地守護的健全社區關懷機制,以達到對於暴力家庭的風險管理;

(二)其次,應加強對家庭暴力的法律宣導,增設相關的法律保護措施,並提供更多的心理輔導資源,這部分所攸關到徒法難以自行的社會文化認知基模,更有必要進行清官可斷家務事的創新觀念治理;

(三)最後,針對家暴歷程的演進過程,推動垂直串接、橫向對接、協力銜接和體制嫁接的統合工程,藉此綜融社福、心理、醫療、教育、經政、司法、勞動等公共資源,方能緩和或降低家庭暴力的發生機率。

總之,近年來,臺灣家庭暴力事件頻繁發生,尤其是直系血(姻)親卑親屬虐待尊親屬(被害人年齡65歲以上)的家暴逆倫悲劇,更是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對此,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的官方資料,亦顯示2020年計有6,774件(男性2,590件、女性4,183件)、2021年計有7,667件(男性2,942件、女性4,725件)、2022年計有8,196件(男性3,096件、女性5,099件)、2023年計有8,749件(男性3,233件、女性5,516件)、2024年計有9,238件(男性3,383件、女性5,855件),這些數據顯示逆倫悲劇並非孤立事件,而是整體社會結構失衡的縮影,特別是當家庭暴力事件逐漸常態化,更有必要進行結構性針砭,包括:現行的社會安全網是否適足健全?家庭內部關係的質感,是否穩定健康或權控緊張?社會結構失衡所導致的家暴情事,如何從根本上改善社會環境?社會支持不足的羸弱家庭,又要如何避免風吹草動及其家破人亡的拉扯效應?連帶地,從個人動力到家庭動力、群體動力,以迄於系統動力的貫通或落差,直指臺灣地區即將相迎超高齡社會的馬上到來,老人保護的議題現象,又有那些對應於『老權』意旨的積極性作為?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08.16:「土城孽子砍死母!94歲婦遭趕出門不敢說,謊稱失智走失」)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