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面對臺灣地區人口結構快速老化的時代背景,對於長期照顧需求的日益增加,連帶的,家庭的長照財務負擔,也隨之加重,對此,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完成初審,針對長照費用扣除額,一舉提高至每人每年新台幣18萬元,這也顯示政府對於長照家庭經濟安全議題的重視,此外,家戶收支以及貧富差距的兩方拉扯,著實反映既存社會經濟體系的諸多不平等現象,更是讓相與衍生的議題思考,有其進一步的論述空間,畢竟,提高長照特別扣除額舉措,雖則是朝向減輕經濟負擔方向的努力,但卻伴隨著國家財政稅損的預期性效應,至於,基本生活費的調整也再一次突顯對於家庭生計安全的重視,尤其是其所造成擴大的貧富差距現象,已經成為一項亟待解決的社會性關注問題。
首先,衛生福利部推估國人一輩子需要長期照顧的時間,約為7.3年,致使,長期照顧的需求與支出,逐漸成為家庭財務負擔的重要來源,進而加重長照家庭的經濟負擔,及其突顯該項經濟安全議題的複雜性及緊迫性,就此而言,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決議將長照特別扣除額提高的策進作為,其用意也是在於藉此去正視臺灣地區已然是身兼「照顧社會」的客觀事實和集體性壓力,於此同時,行政院主計總處的數據,顯示2024年基本生活費有望調升至新台幣21.3萬元,這也是接連八年的持續調升,反映政府對於基本生活保障的重視,然而,連帶衍生的貧富差距和擴大情形,更是另一個不容忽視小覷的集體現象,畢竟,根據該項的家庭收支調查,顯示去年(2024年)貧富差距業已擴大至6.14倍,指陳出來高所得與低所得家庭之間的財富落差,正在持續加大或加劇惡化。
職是之故,傳統的家庭照顧功能逐漸減弱,致使全社會對於長期照顧服務的依賴加深,進而驅動長照費用的上漲和有其必要提高長照特別扣除額,至於,基本生活費的調整則是基於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60%的變化,然而,隨著經濟成長的同時,特別是高所得家庭的增長速度遠超過低所得家庭,導致整體社會的貧富擴大,如此一來,像是:(一)強化長照政策,以建置更全方位的長照體系;(二)調整稅制,以降低其生活成本;(三)建置分散風險保險化機制,以確保長照資源的穩定供應;(四)推動經濟再分配,以建立更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和縮小貧富差距;(五)促進健康檢查與預防醫學,以降低未來的醫療支出,從而減輕社會醫療負擔;(六)跨部會協作,特別是針對經濟安全議題,以進行系統性的政策規劃與實施;(七)加強教育與宣導,以提升大眾對於經濟安全議題的認知和參與,藉此思索重建新社會連帶基礎;(八)強化社會保障機制,以正視高所得家庭資本增值與低所得家庭勞動報酬停滯兩者之間的不平衡,尤其是如何促進公平教育機會和建立更具共融包容的經濟體系。冀此,在這裡的批判性反思,點評出來:在進行經濟安全議題的探討時,必須認識到,僅僅只是依靠個別政策的調整,並不足以有效解決根本問題,畢竟,社會結構的變化、經濟體系的運作方式,以及文化價值觀的認知轉變,在在影響到經濟安全的實現,因此,在制定相關政策或推動不同措施時,應更深入考慮這些交織因素的拉扯影響。
總之,因應於臺灣人口結構的快速老化,這使得長照費用的開銷支出也隨之增加,因此,朝野立委取得提高長照扣除額為每人每年18萬元的初審共識,但是,從稅式支出到全人關懷等支持家庭運作的配套措施,實有其回歸於保險化、夥伴化、素養化及其人權化的基本提問;其次,依據〈納稅者權利保護法〉規定,為了保障民眾基本生活所需,基本生活費不課稅,若申報戶基本生活費用總額,超過依所得稅法規定可減除的免稅額及扣除額合計數,兩者的差額,還可以自申報戶當年度綜合所得額減除,但是,生活性貧窮的真實議題現象,著實映照於2024年所得差距擴大至6.14倍,相較於2023年增加0.02倍,這代表貧富差距正在持續加大且弱化了集體責任感和社會依附情感,如此一來,從私領域的個人移轉、世代移轉到公共領域的社會性移轉,實有進行多元布建之必要。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08.15:「去年貧富差距擴大至6.14倍,今年GDP增幅預測上修至4.45%」)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經濟安全新挑戰:長照、青貧、高齡與低薪
1. 長照支出高額化
• 私人看護、機構式照顧成本高昂,一年動輒數十萬元。
• 多數家庭靠自費、親屬輪流照顧,缺乏制度支持。
2. 青貧世代與多重負擔
• 年輕人薪資成長緩慢,卻面臨育兒與長照夾擊。
• 租屋與高房價使青年階層無資產累積空間,陷入經濟焦慮。
從「補破網」到「織安全網」的制度轉型
• 長照特扣與基本生活費制度是稅制回應經濟風險的第一步,但仍不足以全面解決家庭的經濟不安。
• 真正的經濟安全來自預防性、整合性且公平性的社會保障制度。
• 未來政策應朝向精準補助、合理課稅、全民保障的方向,強化社會韌性與世代正義。
長照需求逐年增加,讓家庭的財務壓力沉重,政府雖然藉由提高長照特別扣除額至每人每年十八萬元,來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但這樣的措施雖有其積極意義,卻可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一方面,政策確實能緩和長照家庭的稅務壓力,但另一方面,這樣的減稅措施也勢必造成國家財政上的稅損,進而影響長期公共資源的可持續性。
另基本生活費調整至二十一點三萬元,雖然展現政府對基本生活保障的重視,但實際上,近年貧富差距卻持續擴大,去年更達到六點一四倍,凸顯高低所得家庭之間的落差不斷惡化。不禁令人思考,只靠個別政策的調整,並不足以改變整體結構性問題。尤其是在長照議題上,傳統家庭照顧功能逐漸弱化,社會對長照體系的依賴加深,如果缺乏更全面的制度設計,家庭與社會可能都難以承擔這樣的壓力。
我認為,政府應從長遠角度出發,思考如何建立健全的長照保險制度、推動收入再分配、強化社會保障,並透過教育與宣導,提升全民對經濟安全與長照議題的認識。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縮小貧富差距,並確保每一個家庭在面對長照需求時,不至於陷入沉重的經濟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