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當前臺灣的財政困境,這使得老農津貼的發放問題,也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公共議題,如此一來,關於老農津貼的財政困境與未來展望得議題現象,實有其涵蓋從政策執行到社會保障的各項反思之處。
基本上,為了具體保障辛苦農民的晚年退休生活,政府針對年滿65歲且參加農民健康保險年資合計15年以上的農民發放老農津貼,發給的金額也會隨著消費者物價指數,每四年調整一次,以去年(2024年)為例,老農津貼的支出已高達新台幣502.04億元,老農津貼支出占據整體農業單位預算已近四成,受益人數約為51.55萬人,儘管受益人數有所減少,但是,津貼金額卻是逐年上升,如此一來,發放人數減少及其發放金額增加的反差拉扯情形,恐將更形加重政府的財政負擔。
此外,值得留意的是,未滿65歲的農保被保險人,提繳農民退休儲金的覆蓋率僅34%,換言之,絕大多數的被保險人仍以老農津貼,為其日後退休的主要經濟安全來源,這部分除了顯有保障不足之虞外,更是直指該項老農津貼發放正當性的有待商榷。冀此,扣緊龐大的老農津貼預算所要面臨的財政壓力、只有三成左右的被保險人參與退休儲金計畫、依賴老農津貼的道德危險行徑等結構性運作限制,這也讓〈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暫行條例〉作為該項津貼發放的法源依據,相與關涉的屬性、定位和執行,皆有與時俱進之增修或刪除的議論空間,從而避免淪為『津貼政治』的世代共輸之嫌。
誠然,老農津貼的發放背後,有著深刻的社會與經濟歸因,像是農業收入的波動性頗大,使得許多農民無法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及其難以穩定提繳退休儲金,導致處於勞動期間的所得維持不足和退休之後的所得替代不夠等雙重性困境;連帶地,未能進行結構性解套,更是讓老農津貼的發放以及應有的變革工程,成為一項尾大不掉的『雞肋政治』、『民粹政治』和『津貼政治』,尤其是隨其加劇而來的農民老齡化現象,更讓老農津貼的支出壓力,當只會不斷上升於難以仰望的脫貧天光。
至於,為了有效的減輕財政負擔,實有以下的應變對策:(一)提高農民退休儲金的參與率:透過政策宣導和補助措施,鼓勵農民參加退休儲金計畫,但是,如何制定農漁畜產收入所得的保障政策,便成為相對應的策進作為;(二)調整津貼發放標準:根據農民的實際生活需求,合理調整津貼金額,以達到更有效的資源分配,但是,如何讓保險與津貼之間的界線,更形廓清、明確,這部分所攸關到老農、青農、舊農、新農、真農、假農、富農、佃農、貧農等資格確認的身分獲取,是有通盤檢討之必要性,特別是應考慮分層次設計的津貼發放金額,以符合不同農民群體需求;(三)強化財政監管:對於老農津貼的支出進行嚴格的審計,以確保資金的合理分配使用,這部分所關乎到主管機關農業部的『預算政治』,亦有其回歸於需求評估、過程評估、結果評估等效益評估和預算排擠的整體檢視之迫切性。
總之,在這裡的批判性反思,點明出來:儘管老農津貼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農民的基本生活,但其發放的正當性仍有針砭的反思空間,畢竟,過度依賴津貼的現象,反而會使農民失去自我提升動力和模糊經濟安全風險意識,長期以往,更是會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影響,如此一來,推動老農津貼的同時,理應考慮如何提升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自我保障能量和自我營生能耐等提問,也就是說,扣緊老農福利津貼的歷史沿革與環境脈絡,指涉出來當時候的老農津貼發放政策,主要是為了應對農業結構調整所帶來的社會性生存問題,但是,隨其時代的變遷,農業生產方式的變化以及社會保障體系的發展,老農津貼的定位也應隨之調整,就此而言,老農津貼就不僅僅只是一項福利增進措施,更是社會保障體系中生存權益維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況且老農津貼的發放不應該侷限於經濟問題,更是攸關到老農全人發展的社會性關注和社會性投資。
總之,老農津貼的發放問題,實乃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現象,涉及經濟、社會、政治、財政等多方面交織因素的公共議題,政府理應在保障農民基本生活的同時,積極探索更有效的解決方案,以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全社會的族群共融性。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08.12:「老農津貼支出續攀升,審計部要農業部改善」」)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老農津貼政策對於長年辛勤耕作的農民而言,不僅是一項實質的福利,更是一種基於貢獻與年資所享有的權益。換言之,必須投保農保滿15年並年滿65歲,方能領取此項津貼。具備相關資格、符合條件,意味著農民需投入多年歲月與勞力,才能取得並享有這份保障。
然而,面對老農津貼預算逐年攀升,如何在維持財政穩定的同時,持續守護農民的基本福利,將是政府必須正視且亟需解決的重要課題與考驗。
老農津貼加碼會造成多大的財政負擔?農業部輔導處副處長陳怡任分析,農業部本部去年預算為 1123 億元,加上農糧署、漁業署、林業署等相關單位,農業總預算為 1608 億元,目前老農津貼每月 8110 元,一年支出 465 億元,佔農業部本部預算 41.4%,更佔農業總預算 28.9%。
倘若如立委提案加碼到每月 1 萬元,陳怡任表示,每年支出將增加至少 120 億元,農業部會審慎評估立委提案,但農業部總預算不變,老農津貼一旦加碼,其他農業預算將被排擠。
老農津貼現在每四年會隨 CPI 成長率調整,且考量到農民經濟狀況,農保保費一直沒有調漲,保額則不斷調升,立委要求加碼是政治手段喊價,口口聲聲說是為農民著想,事實上會害了農民,有心人士可能會因此分割農地,取得農保資格,領取老農年金,而台灣農業現在迫切需要冷鏈、省工、檢驗等基礎設施升級,一旦老農津貼加碼排擠預算,「農業只會倒退」。
老農津貼,全名「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是針對年滿65歲、具農保資格且長期從事農業工作的農民,每月發放的現金補助。目前(截至2025年),津貼金額約為 每月7,550元。政府推行此項政策的初衷,是希望照顧農民老年生活,補足他們因長年未參加勞保、退休制度不足所造成的經濟缺口。
農民無退休制度保障
很多老一輩農民一輩子務農,但未參加勞保、未有退休金可領。津貼對他們來說不只是福利,而是「生存所需」。對土地的貢獻應被尊重他們養活了這個國家的糧食,為台灣農業打下基礎。這是一種「社會回饋」與「延後補償」,不是單純「施捨」。
農村高齡化與貧窮問題嚴重津貼發放能在一定程度上減緩農村貧窮、提升老年農民的基本生活水準。
老農津貼到底是照顧還是困境?老農津貼當初只是「暫行條例」,結果一暫就快30年,從1995年3000元一路漲到今年想要變成1萬元。帳上看起來像是福利加碼。但實際上卻越來越像財政黑洞。光是2024年就花掉455億元。反觀「農民退休儲金」只有27億元,根本嚴重失衡。
問題在哪?大概就是大家都知道有津貼可以拿,結果退休儲金的參與率只有三成多,剩下六成五的人不提繳,反正老了還有津貼。但津貼其實也不夠用,每月8110元,只達到低收入戶最低生活費的57%,根本無法真正養老。
更麻煩的是,這樣的制度所衍生的副作用,像是一堆並沒有實際務農的「假農民」,老一輩的農民為了繼續領津貼,不願將土地釋出,讓青農租不到農地耕作,實耕農拿不到農民資格,農地自然更難活化轉型,再加上一般社會民眾會產生歧視,認為「農民不用繳稅還有津貼可以領」。
照顧老農當然有必要,但方式該檢討,政府推「農民退休儲金」,其初衷是想讓農民可以像上班族一樣有退休金,安心做到老,但現在看來,老農津貼反而壓縮了退休儲金的吸引力,分食掉農業預算,反而害到農業發展,也許下一步應該思考,怎麼鼓勵更多農民參與農民退休儲金?如何辨別誰是真正在務農的人?老農津貼要不要設個期限或轉為一般社會福利?
老農津貼的發放雖然保障了農民的基本生活,但隨著財政壓力與農民老齡化加劇,制度正面臨嚴峻挑戰。最大的問題在於產生過度的福利依賴,僅約三分之一的農保人員參與退休儲金,多數人仍把津貼作為主要保障,導致制度正當性受質疑,也容易淪為「津貼政治」。
另現今農民身分多元,若資格審認不清,就可能出現資源錯置。未來改革方向我覺得可以在三方面著力:第一,提高退休儲金參與率,建立長期自我保障;第二,調整津貼設計,分層次回應不同群體需求;第三,強化財政監管,避免浪費與排擠效應。
總結而言,老農津貼不應只是短期補助,而應轉化為兼顧社會保障與農業永續的投資,才能真正落實公平正義。
老農津貼雖然保障了許多農民的基本生活,但也帶來龐大的財政壓力。以2024年為例,支出超過500億元,占農業預算近四成,受益人數逐年減少,但金額卻不斷上升,這樣的反差顯示制度的不可持續。更嚴重的是,退休儲金參與率僅三成,許多農民仍依賴津貼過活,甚至出現「假農」混領,讓政策背離原意。
我想到在苗栗的阿公,今年已93歲,一輩子務農,不懂投資,也沒有保險,只靠天吃飯。老農津貼對他來說是一份遲來的肯定與幫助,雖然金額不大,卻能貼補生活。然而,若身份審核不嚴,真正辛苦的農民反而可能被犧牲。
因此,政府未來應更嚴格區分資格,並推動退休儲金、差異化補助,減少依賴,才能避免老農津貼淪為「津貼政治」的包袱,讓政策真正照顧到需要的人,也讓農業與財政發展更永續。
讀完老師的文章,我對老農津貼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原本以為津貼只是單純的
退休補助,但實際上卻牽涉到國家財政、農業政策與社會保障體系的多重議
題。當前台灣現況,老農津貼受益人數逐年減少,但津貼金額卻逐年攀升,
2024 年甚至佔農業預算近四成,這樣的反差顯示出制度設計的矛盾與隱憂。
首先,津貼確實保障了農民的基本生活,但過度依賴卻可能削弱農民自我保障
與自我發展的動力。當制度未能有效結合退休儲金或保險機制,農民往往將生
活希望寄託於政府補助,長遠而言,恐不利於農業世代的永續發展。若政策只
是短期安撫民意的「津貼政治」,卻沒有結構性的調整,最後恐怕是世代共輸。
再則,現行制度未能區分不同農民群體,無論弱勢或富裕,皆享有相同金額,
這樣缺乏資格區分,可能忽略實際需求差異,使真正需要者得不到足夠的支
持。
因此,我認為未來改革方向,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 分層補助:建立明確的資格區分標準,針對弱勢老農給予較高保障,而對
有能力提繳儲金的農民,則應強化其參與退休金制度的誘因。
(二) 教育與宣導:政府可以加強農民的理財教育,讓農民提升財務管理與風險
意識,逐步培養自我保障能力,提升面對農業收入波動的韌性。
總而言之,老農津貼既是農民的「救命稻草」,卻也可能成為國家財政的「黑
洞」。若能從結構上進行調整,兼顧弱勢保障與長期財政穩健,才能避免陷入
「津貼政治」或「津貼亡國」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