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親屬間捐贈骨髓的意願僅約五至六成,非親屬間捐贈難度更高,慈濟於一九九三年建立骨髓資料庫,日前完成第七千例非親屬造血幹細胞捐贈,儘管不認識受贈者,但仍有眾多陌生人發揮大愛,讓七千個家庭重拾希望,瀕死患者迎向新生。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昨舉辦「零到七千從台灣到全球見證生命奇蹟」相見歡活動。來自越南的十六歲白仲登輝,在見到捐髓者楊先生時,立刻下跪,行最大禮,感謝救命恩人。白小弟的母親則哭著說「謝謝你救了我的孩子,給孩子新的生命,讓我們全家得到幸福,以後白小弟的家就是你的家」。
白仲登輝於八歲確診血癌,反覆發作,在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李啟誠協助下,在慈濟骨髓資料庫配對到適合的骨髓,二○二○年搭機來台,接受骨髓移植,歷經一年兩個月治療,恢復健康。
捐髓者楊先生表示,曾看過白小弟等待骨髓捐贈的紀錄影片,比對時間,心想「這會不會就是接受自己骨髓的受贈者?」五年後,得知果真就是那個小男孩,現在已是十六歲少年,身體強壯健康,令人開心。
花蓮慈濟醫院於卅二年前成立慈濟骨髓資料庫,初期醫療人員、志工在醫院、車站等公共場所勸募骨髓捐贈,歷經艱辛。 截至今年七月底,總招募近四十九萬捐贈者資料,數量之多,位居亞洲前三名,而尋求配對的患者累計七萬一七○六人,最遠捐送至南非。
血液醫學會理事長柯博升表示,骨髓移植技術複雜,最早從親屬間移植,臨床觀察,要說服病人親屬「抽龍骨」、捐髓,具有一定難度,約五至六成願意。相較之下,想請民眾抽血、簽署同意書,捐骨髓給陌生人,難度更高,但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卻做到了,目前已是全國所有異體骨髓捐贈者的最重要來源。
為宣導「捐骨髓救人」大愛理念,慈濟每年動員上萬人次志工,在全台各縣市各鄉鎮舉辦驗血建檔活動,卅二年來舉辦三三八一場活動。花蓮慈濟醫院長林欣榮說,該中心連續三次獲世界骨髓捐贈者協會進階認證,在亞洲、全球配對率具有關鍵地位與貢獻。
在完成第一位骨髓移植手術後,歷時八年七個月才累積第五○○捐贈案例。林欣榮表示,二○○二年改蒐集周邊血幹細胞,有意捐贈者只需抽血十毫升,即可完成建檔,大幅提高捐贈意願。(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5.08.12)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