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處於當前臺灣地區的產經環境,初次尋職的青年人面臨到諸多挑戰,尤其是在求職過程中所遭遇的尋職或就業困難,這不僅影響他們的職業生涯,也會對於整體的就業市場,造成一定的衝擊影響,特別是對於新生世代未來的職業生涯藍圖,而值得我們加以深入探討。
誠然,根據勞動部2024年的《十五至廿九歲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46.4%的初次尋職青年在求職過程中遭遇困難,這其中又以「不知道自己適合做哪方面工作」的比例高達53.3%,此外,經歷不足的問題,也使得近五成(46%)的青年在求職上感到困難,這些數據皆顯示初次尋職青年在踏入職場前,面臨巨大的心理認知和實際挑戰,對此,為了應對這一問題,勞動部於2023年推出所謂的《初次尋職青年穩定就業計畫》,旨在為這些青年提供職涯諮詢和求職技巧訓練,並且提供每月最高可達新台幣1.5萬元的尋職津貼,然而,根據行政院審計部的報告卻指出,參與該項計畫的年輕族群,只有35%能夠在一定期限內成功就業,突顯該項計畫的實施執行效益,明顯是不足甚或是有所侷限的。
至於,導致初次尋職青年之所以會面臨到困難處境,主要源自於以下幾項歸因,(一)首先,對於未來職業、職種、職涯的模糊認知,使得年輕世代在求職時缺乏明確的方向,根據調查,53.3%的青年並不知道自己適合從事那方面的工作,這多少直接影響他們的求職策略和就業信心;(二)其次,經歷不足也是一大障礙,46%的青年因缺乏相關工作經驗而被企業拒絕,這也會進一步加劇他們的失業風險或求職信心;(三)此外,政策設計上的缺陷,也導致該項計畫的執行效益不彰,雖然提供有相關的經濟支持,但是,欠缺長期的職業追蹤和後續的職業發展輔導,導致許多青年在獲得津貼後,依舊還是無法找到穩定的工作。
冀此,針對上述問題,應採取以下的改善對策:(一)強化職涯諮詢服務:建立更為完善的職涯諮詢體系,以協助青年認識自己和了解己身的興趣能力,據以提供個性化、階段性及其全人面向的職業發展建議;(二)增設實習機會:鼓勵企業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來讓初次尋職青年能夠在實際工作中獲得經驗,藉此提升他們的就業競爭力,換言之,攸關到「教—訓—考—用—推」的貫穿機制設計,實屬迫切與必要;(三)多元配套措施:包括技能培訓、心理支持、企業媒合等綜合性方案,以全面提升年輕世代的就業能力;(四)政策評估與調整:建立有效的政策評估機制,定期檢討計畫的成效,根據青年需求及市場變化來調整政策定調和相關布建措施;(五)長期跟蹤與支持:對於參與計畫的青年,應進行中長期且橫貫性的就業情況跟蹤,以提供後續的職業輔導和支持,從而幫助他們在職場上站穩腳跟,進而於人力資本市場中得以勝出的自我區隔。
准此,在這裡的批判性反思,直指儘管《初次尋職青年穩定就業計畫》旨在於協助社會新鮮人得以順利進入職場,但是,實施效果卻未如預期的客觀事實,點名扣緊就業尋職、就業穩定、就業效果的關懷意旨,要如何確切落實該項計畫的需求評估、過程評估與結果評估的方案多元評估機制設計,實有其回歸於媒合率、就業率、穩定率、質感提升率的相關提問。總之,初次尋職青年穩定就業計畫的推動,固然體現政府對於青年就業問題的社會性重視,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卻是暴露出許多問題,僅以2023年七至九月為例,總計有2,266人參與計畫,只是,最終就業達九十天、領到就業獎勵金者,只剩下794人,為參與計畫人數的35%,如此一來,何以該項計畫未能臻至從尋職就業到穩定就業的就業協助目標管理,此一結果不僅暴露出政策設計中的闕漏,也揭示『津貼政治』」可能掩蓋了真正的就業供需、媒合、輸送、績效等結構性限制問題。
最後,該項就業協助的津貼措施,雖然能夠短期紓解求職的壓力,但若未能搭配有效的技能培訓及長期支持措施,其效果將流於表面,就此而言,政府應重新審視該項政策的核心目標,從關注短期效益轉向為提升中長期的就業質量,以期能夠真正幫助青年建立穩定且兼具發展性的職業生涯。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08.09:「尋職津貼砸3億元,審計部批成效差」)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十幾二十出頭的青年社會經歷不足很正常。所謂「面臨巨大的心理認知和實際挑戰」,比較像是成長階段的生活經歷不足,包括對生活裡接觸到的百工形態沒有好奇的觀察與了解、沒有建立起不同選項之間的評估分析能力、沒有學校以外的多元生活決策的練習、做不同選擇後就要承擔不同後果的反思機會,與面對失敗挫折所需要的心理強度的建立等等。在青少年求學階段,如果沒有這些初階的練習或身旁成熟可信任長輩的引導,透過不同大小選擇來不斷試錯,體驗、認識自己的實際能力與偏好。這些自我探索的過程的起點就會延後到踏入社會,需要做人生比較重大決定的時候。
排除就業市場的發展趨勢與供需問題,我覺得從政府的角度來參與青年輔導就業,如果僅能在提供職涯諮詢、技術培訓資源、物質獎勵等經濟支持,也合理,但落於形式,很難見到成效。透過津貼措施雖然能夠短期紓解求職與經濟上的壓力,但就像老師最後結論裡面說的,提升中長期的就業質量才能夠真正幫助青年建立穩定且兼具發展性的職業生涯。
職涯發展與規劃是許多人一生的摸索與自我實現的道路,更何況是初初踏如社會的新鮮人。青年朋友更需要有品質的良師益友或堅實的家庭親友關係,作為人生起步與冒險的夥伴與後盾。如果學校裡面的班導師、輔導老師可以有更好的身心狀態與生涯規劃、職涯發展相關的知識涵養,可以更近距離地陪伴、帶領、協助即將步入社會的準新鮮人。在職場上的適應期可長可段,也是稚嫩人格社會化與成熟化的過程。如果父母或師長在青年人生發展的道路上有足夠的能力扮演像「生活導師」的角色,鼓勵青年朋友勇敢嘗試、從挫折中學習、辨識與參與、選擇與承擔、還有學習斷捨離的智慧,築夢踏實去微調並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以「生命陪伴生命、生命影響生命」的方式,這必定會是青年朋友們在人生初期的重要資產。這個過程已經不僅僅是初入社會時的階段性需要,更是一種健康面對生命成長、終生學習的態度。這樣的目標與方向,最後也落到了每個社會中堅份子與成年人的自我修煉上。
第一,事實陳述,46.4%的初次尋職青年在求職過程中遭遇困難,這其中又以「不知道自己適合做哪方面工作」的比例高達53.3%,現今社會學士畢業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事情,碩士或博士也不是只有寥寥可數的幾個人,有點與6-70年時代不同,非是高工高職的天下人,畢業就去當學徒或技工身分的師徒關係,而是滿街片地的大學生,與對工作未來模糊的人生。
第二,歸因事由,所以,政府也推出了《初次尋職青年穩定就業計畫》,看來效果並沒有想像中的好,勞動部推動主旨在為這些青年提供職涯諮詢和求職技巧訓練,及預算尋職津貼,依行政院審計部的報告卻指出,參與該項計畫的年輕族群,只有35%能夠在一定期限內成功就業,表達出計畫未盡人意,教育仍需改善。
第三,具體改善,學生畢業都有畢業季與職場諮詢服務,具以協助青年人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藉以達成媒合;另外,以前的高工高職在每年都有所謂的實習機會,若可以在大學中增加這樣的機會進行實習,或是國/高中生涯與興趣分流前,讓學生就可以在父母與老師的觀察與輔導中,找到工作未來興趣,進而早早投入教育,進行學習,並從中獲得經驗,藉此提升他們畢業後的直接轉換工作的競爭力。
第四,最後,在青年的自身父母關心照顧中,與學校老師相關協助中,確定孩童的性向、興趣、未來可能的路線,進而協助使其成長,運用有效的資源,並達成所謂的「教—訓—考—用—推」的貫穿機制設計,為青年點亮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