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根據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的最新統計,截至2025年6月底,臺北市人口數為245萬3,842人,較上月減少2,562人,年減5.3萬人,減幅達2.11%,此一數字不僅顯示總人口的持續減少,也反映臺北城市發展可能要面臨的各項挑戰,值得注意的是,65歲以上人口已達57萬9,348人,月增700人,年增1.5萬人,占總人口的23.61%,超過嘉義縣而讓台北市一舉成為全國法定老人比重最高的縣市,連帶地,進一步分析各個行政區域,這其中的萬華區、信義區和大安區的65歲以上人口比例均超過25%,內湖區則是低於20%,這些數據不僅顯示臺北市人口結構的顯著老化,也揭示不同區域間的高齡老化程度差異,換言之,區域發展與老化程度的不均衡樣態,也讓臺北市正面臨到人口減少和老齡化的雙重壓力,這對於服務輸送、醫療資源及居住環境等城市治理來說,勢必會帶來一定程度的挑戰與威脅。
誠然,造成臺北市人口減少的原因,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一)超高齡社會:臺北市的高齡人口比例逐年上升,65歲以上人口的增長速度快於其他世代的年齡層,此一趨勢除了用以反映高齡老化問題及其勞動力供應產生負面影響外,回應於都市化與人口結構變遷間的深層矛盾,要如何針對該項高齡人口增加的客觀事實,規劃相與對應的社福、衛生、教育、勞動等公共政策,實有臺北市用以推動創新性服務的典範建構思考;(二)經濟因素:生活成本的上升,尤其是房價的飆升,使得年輕家庭無法在臺北市定居,畢竟,從總價到單價而來的購屋或租賃,因為居不易的多重夾擊,而讓許多年輕人興起選擇離開的不如歸去;(三)就業機會不足:臺北市已然是臺灣的經濟中心,但是,對於年輕人的吸引力逐漸減弱,畢竟,高收入、高壓力、高開銷的推拉作用,導致許多高學歷的年輕人,寧願選擇前往其他城市以尋求更多元且平衡的就業機會,連帶地,創新產業的發展不足以及傳統產業轉型緩慢,更使得臺北市對於人才的吸引力,逐漸喪失優勢加值的買方籌碼;以及(四)區域發展不均衡:從各行政區域的人口結構分布來看,高齡化程度與區域發展存在一定關聯,例如內湖區因交通便利與科技產業聚集,吸引較多年輕家庭定居,相形之下的萬華區等老舊城區,則是因為基礎設施不完善及老舊的居住環境,甚至於成為了老年人口集中的聚落區塊。
針對上述問題,臺北市政府理應要採取以下幾項措施,以應對人口減少的相關挑戰,這其中包括:(一)優化住房政策:推出更多合宜的社會住宅建設,並提供租金補貼的優惠政策以降低居住成本,來讓年輕世代或夫婦家庭得以有租得到、租得起和租得久的安住其心認知基模;(二)促進就業機會:加大對於創新產業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企業進駐臺北城,藉此提供多樣化的就業機會,減少年輕人外溢或南漂現象的反差行為;(三)改善社會福利制度:針對老年人口的衍生性需求,布建社會性照顧體系,包括推動社區照顧中心、完善居家照護服務、智慧健康管理系統,以及提供更多老年友善設施,此外,可透過跨代共融計畫促進年輕世代與老年群體之間的全齡化互動和社會性支持;以及(四)推動區域均衡發展:針對不同行政區域的人口結構特徵,制定差異化的支持政策,例如在高齡老化嚴重地區加強醫療資源配置,在年輕人口集中的地區,則是提供更多托育與教育資源,以促進整體都市功能的均衡發展。冀此,在這裡的批判性反思真義點明,臺北市的人口變遷已然不僅止於數字上的變化,更是社會結構與經濟政策的具體投射,也就是說,人口變遷及其所衍生出來的人口問題,根本的癥結點乃是在於經濟體系的可持續性和公平性,如此一來,制定相關的公共政策時,更應重視全社會的整體性發展,而非只是侷限於單一面向的人口增加或經濟增長,此外,對於人口結構的變化,也需要進行更為深入的大數據勘察研究,藉此了解其對於都會生活各個層面的衝擊影響。
總之,人口變遷指的是在特定時間內,某一地區或國家的居民人數及其結構的變化,這種變化通常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出生率、死亡率、遷出、移入等力量拉扯,以此觀之,臺北市的變遷處境,正是自然性和社會性增減所產生的一項具體結果,同時也顯現臺北城在快速發展中所要面臨的挑戰與機遇,連帶地,對於人口變遷複雜社會現象針砭,因為攸關到首都政治性位置的政黨對立、經濟體系的不平等性、政策制定的短視性、社會需求的多樣化未被有效滿足、欠缺跨世代多元文化的共融基礎,以及研究基礎不足影響決策質量等干擾因,這也直指可欲、可為和可行的各項處遇對策,實比想像之中來得複雜、深邃。
准此,臺北市的人口減少與老齡化現象乃是一個多層次、多向度的綜融性議題,不僅關乎到的是城市自身發展,也涉及全臺北城的公平與福祉,就此而言,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時應以長期視角出發,注重全社會體系的整體性、經濟體系的可持續性與社會運作的公平性,除了加強對於不同群體需求的關注外,並且要推動跨領域研究以提升決策質量,唯有如此,方能讓面對人口老化變遷挑戰的臺北市,得以實現更具共融和韌性的新都市發展模式。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自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統計室報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在談論「老齡化危機」時,我們往往聚焦在人口結構的轉變上,如: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勞動力短缺、社會負擔加重……但若我們把視角拉遠一點,會發現,比起「人的老化」,其實「城市物理環境的老化」才更讓人憂心。
一座城市的道路是否平坦?人行道是否足夠寬敞?社區是否設有長者能夠自在使用的設施?這些看似基礎的硬體條件,實際上正決定了長者的生活品質與社會參與程度。環境的不友善,會讓年齡的限制被放大,老的不只是身體,而是行動、心靈與尊嚴。
因此,更新環境不是點狀修補,而是一項連續性的政策工程,是為了讓「老」這件事不再是困境,而是一段可被擁抱的歷程。
若我們願意反其道而行,不再將高齡視為城市的負擔,而是看作一種無可取代的價值,那麼,所謂的「老」將不再是城市發展的陰影,而會成為智慧的亮光。
因為,生命本就不是比快的賽跑,而是慢慢淬鍊的旅程,
長者,是這段旅程中最深刻的見證與禮物。
從區域觀察來看,萬華、信義、大安三區的高齡人口比率均已超過25%,反觀內湖區20%,老齡化程度相對較低。
由此有幾項觀點需討論1.區域就業市場差異,內湖因科技園區聚落使該區年齡較低,進而因內湖較市中心偏遠,房產也相對親民。2.舊城區大多為40年以上老公寓,年輕人不願入住轉向郊區電梯大樓,反成高齡人口聚集,設備及建築老舊。
由此政府應加強社宅及租金補貼、獎勵都更,增加年輕勞動人口「住台北」動力,就業產線應多元化,提高服務業薪資水準,鼓勵台北市年輕人創業,同時鼓勵年經人參與社區活動,讓各年齡層都可以整合互相支持。
隨著臺北市人口快速進入老齡化階段,老年人口比例逐年攀升,對城市的經濟、社會、醫療及基礎設施帶來嚴峻挑戰。老齡化不僅影響城市資源配置,也牽動未來都市發展的可持續性,是台北市面臨的重要隱憂。造成台北市老齡化現況主要的原因,是人口結構變化,一是65歲以上人口比例逐年增加,二是生育率持續低迷。
年輕人口減少,人口結構出現明顯失衡,老年人口高齡伴隨慢性疾病與失能,對醫療資源與長照系統的需求劇增,使現有醫療與照護機構面臨服務量超載問題,缺乏完善的無障礙設施與老年友善環境;且老年人對交通、居住、公共空間的需求日益多元,但現有設施多未充分適應,而青壯年人口比例下降,勞動力供給減少,影響台北市產業發展與經濟活力。
台北市的老齡化問題是一項長期且複雜的挑戰,牽動城市的社會結構與未來發展。唯有全方位、多層次的策略整合,才能緩解老齡化帶來的隱憂,建構一個健康、包容且永續發展的都市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