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當前社會中的性別勞動議題,特別是關乎到家庭主婦或主夫的角色扮演,經常是被嚴重低估,根據報導,一名全職主婦因丈夫的高薪職位而感到自己的勞動價值被忽視,這一情況引發廣泛的討論,畢竟,糾結於背後的脈絡性意義,突顯出來的是全職家庭勞動的複雜性,特別是家庭成員的年齡、數量以及另外一半的支持程度,均會影響家事內容和勞動強度,如此一來,如何正視包括保母、廚師、司機、清潔工等多重角色,且每日工時超過12小時和全年無休的無怨付出,這些未被納入經濟補償體系的全職家務勞動價值和保障機制,實有嚴肅看待之必要。
值得玩味的是,某媒體在其首頁進行「若將「全職家庭主婦/主夫」視為一份工作,你認為月薪多少才合理?」的網路投票,有超過5萬3千名網友參與投票,這其中24.73%的網友認為合理月薪範圍應為40,001~50,000元、20.08%的網友則建議在30,001~40,000元、18.06%的網友覺得50,001~60,000元較為合理、12.94%的網友投給100,001元以上、6.82%的網友選擇60,001~70,000元,以及有4.87%的網友選擇28,591~30,000元,換言之,絕大多數的投票者,都同意對全職的家務工作者需要給付月薪,只不過,合理的給付水準為何?以迄於究竟是要給多少、誰給來、怎麼給和給了以後,又會衍生出來那些衝擊影響,直指出來該項全職家務的月薪酬勞計算,當比想像中來得深邃、複雜,
基本上,全職家務勞動的低估主要係源於以下幾個因素,包括:(一)首先,全社會對於家庭勞動的傳統觀念,仍然認為這些工作是「理所當然」的天職,並不需要給予經濟補償;(二)其次,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或社會性微歧視,這也使得女性在家庭中的勞動付出,往往被視為自然而然的責任義務或產業後備軍,缺乏應該要有的尊重和認可;(三)再則,現代勞動社會裡雙薪家庭的普遍化,也使得家庭內部的勞動分工,變得更形複雜、深邃,致使許多的家庭主婦或主夫,在面對繁重的家務負擔時,往往缺乏相應的公共性支持,以及應有的資源配置。
如此一來,針對該項被低估的全職家務勞動現象,當有其具體可行的改善對策,像是:(一)應加強對於家庭勞動的社會性肯認,通過教育宣傳以提升大眾於對家庭勞動價值的社會性認知;(二)其次,應考慮設立家庭勞動的稅收減免政策或社會性補償措施,以經濟手段來實現家庭成員之間內部分工的公平性;(三)再則,推動企業實施彈性工作制,讓家庭主婦或主夫能夠兼顧家庭與職業而來的多元職涯規劃;(四)最後,全社會應該支持涵蓋公私領域範疇的性平政策,特別是消除固著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以促進家庭內部的平權合作。
誠然,扣緊該項家務勞動意旨的批判性反思,直指出來的是:儘管對於家庭勞動的討論已經引起廣泛的社會性關注,但是,這其中仍然存在著反思性批判的思辨空間,比如:(一)首先,還是將家庭勞動視為一種「工作」來計算薪資,該項建基於績效管理的量化思維,是否會使家庭關係變得更為功利化和貢獻成就化?如此一來,恐將會削弱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聯繫,這也該項以愛為名的用心付出,變得更加的算計化;(二)其次,如何界定「合理報酬」的標準,這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畢竟,每一個的家庭動力運作,實有其『大同』但卻有著『小異』的分殊情況,單一的KPI標準難以適用於多樣化家庭樣態的KMI蛻變成長;(三)最後,若僅以經濟補償解決表面問題,而未深入改革性別體制,可能導致新的不平等形式,也就是說,女性可能因家務薪資而更加被侷限於家庭角色中,而非真正實現性別平等。
總之,家庭勞動的價值不應該被忽視,社會大眾需要正視全職家庭主婦或主夫所承擔的責任與壓力,以此觀之,在其推動性別平等的社會性對話過程當中,理應探索合理報酬的保健因子,以及需要給予尊重的激勵因子,並且努力改善現行性別沙文主義及其權控關係的家庭內部勞動分工,如此一來,才能真正實現家庭勞動價值的社會性肯認,畢竟,隨其高齡少子女化、遲婚晚婚化和分散居住化等運作型態,攸關到家庭裡照顧、照護和照料的「三照」命題,早已超脫家庭勞動定義、社會價值廓清、無酬家務貢獻等非經濟性收益範疇,而是要如何就其維持家庭運作的重要基礎,以提出對於從私人範疇到公共領域、從經濟發展到社會結構、從家庭政策到社會福利,抑或是從合理的勞動分配到公正的報酬體系的結構性反思,尤其是家庭勞動涉及情感、照顧與支持等非經濟性收益,其價值難以用傳統經濟學指標量化,致使其在政策制定與社會認知中更是被邊緣化,況且還進一步涉及到同工同酬、同工不同酬、不同工同酬、不同工不同酬、可以比較價值,及其性別體制而來的性別角色刻板化、性別分工階層化和性別平權難以超克化的深層思考。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自LINETODAY,2025.06.25:「打理家務若要計薪值多少?主婦合理報酬掀論戰」)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第一,事實陳述,一名全職主婦因丈夫的高薪職位而感到自己的勞動價值被忽視,這一情況引發廣泛的討論,但是,其背後的家庭複雜度,引人深思發想。
第二,歸因事由,結婚生子,進而產生2個或是4個甚或更多家庭的連結與糾結,1個家庭,夫妻加上1孩童,1個家庭,夫妻加上2孩童,1個家庭,夫妻加上3孩童,1個家庭,夫妻加上多個孩童,就已經是不同變因,若再加上夫妻的雙方父母親,變因因子更多,自然產生的貢獻值就更加不同,但是這也是人生必經階段。
第三,具體改善,全職家務勞動,對孩童、對長輩是有著不同的意義與價值,反思我自己本身,太太犧牲近年輕的歲月與工作的年資,全職照顧孩童,這些必須雙方有共同認知,而非單獨一個人承受,家庭的家,是一個多人組成的,未來不僅僅是夫妻雙方,也要教育孩童自小就懂得,家是大家的,必須大家一起維持與創造,這是金錢所無法量化的,情感自然也不是金錢可以拉扯的。
第四,最後,感謝願意為社會、為世界付出結婚生子的人,一代傳承一代,讓世界繼續運轉,也付出願意的教育與學習,使得下一代也可以上下傳承,讓世界更美好。
將家務勞動薪資化的討論具有啟發性,但如果要將其具體化可能會面臨不少困難。因為每個家庭的境況、人口組成、分工與勞動內容都不同,實在難以制定可以放諸四海的衡量標準與執行監督,並且如同文中所提及,以薪資的方式去衡量情感付出,也可能引發新的道德或關係上的糾紛。不過,這個討論提供我們一個新的方式去看待家務勞動這件事——當我們將其與普遍大眾認可的職業類別,例如廚師、清潔員、保母等去做對照時,可以讓大眾更直觀地理解執行家務勞動所要付出的勞力與其實際創造的價值。因此,我認為家務勞動薪資化可以是一個手段或著過程,真正的目的在於帶領大眾看見與尊重他人的付出。讓大眾了解家庭勞動不只是家人之間不求回報的愛,更是需要互相尊重與支持理解的關係維繫。這樣的視角興許能使家庭分工更為平等、家庭關係更為和諧,間接改善了家庭主婦或主夫在經濟與心理層面上的壓力,也能夠幫助推動性別平權與建立家庭支持系統。
自幼時起,媽媽總是包辦家裡一切家務,包含:洗衣服、地板清潔、準備食物、購買食材等,待我有性別平等意識後,忍不住開口詢問媽媽:
「媽媽,為什麼家事總是妳在做,爸爸為什麼可以不用做?」
「因為爸爸賺的錢比媽媽多很多,爸爸對家裡的貢獻更多,所以爸爸不需要做家事。」
媽媽的回應充分反映了受資本主義影響的臺灣,但受過完整性別教育的我,並不認同原生家庭的觀點。成年後,我與伴侶同居,家務分工講求公平透明,且各自供應家庭的財產亦相同,我與他之間,試圖掙脫傳統華人文化的鎖鏈,如:男主外,女主內;男生收入要高於女生等,我們各自保有個人的人生,而於互相結合時又能尊重彼此、愛戴對方,我活出了理想中愛情及家庭的模樣,這不僅要感謝過往教導我性別相關知能的老師們,更要感謝願意認同、陪伴我一起實現該理想的伴侶,但不意外的,媽媽反對我建立了如此的家庭。
回到本文提及的全職家務勞動的價值貢獻,於文末提及家務勞動是一種愛的展現,以金錢衡量家務勞動價值恐不妥,然而我認為若在資本主義的臺灣社會底下,希冀喚醒大眾對於家務勞動者的重視,先以設定一定的勞務價值,藉此點燃社會大眾心中的火苗較為妥當,雖然職業不分貴賤,但多數「師」字輩職業能受人尊崇,不也是受到了職業薪資的影響,畢竟在資本主義社會風潮下,要興起大眾對於家庭主婦/夫的重視,先從最庸俗的薪資開始可能是最直接暴力的。
家庭主夫或主婦等全職勞動者的勞動價值時常被低估,相較於外出勞動工作的角色留在家中的角色所付出的心力、勞力很容易不被理解與看見。究其原因背後有著屬於文化的脈絡性意義存在。
由文化歷史脈絡深究,華人文化社會從以前的觀念就以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角色分工奉為圭臬,因此當男性在外工作賺錢時女性就應當留在家庭中打理好家裡的一切。其次,大眾對於家務勞動的思考仍覺得這些都是理所應當的工作,非看待為值得付出金錢的有價勞動。
因此如何將這份被低估的勞動讓社會大眾看見與改變,是值得大家與政府一同思考和改變行動的。首先,在制度上政府應制定相關家務勞動的補助或是津貼等補償措施,以家務勞動也能夠是一種經濟手段,來達到家庭內分工的平衡;再來是在認知教育上加強大眾家務勞動非理所應當,其工作內容也是需要費很多心力、勞力和時間成本的事情,值得獲取金錢酬賞。
我認為家庭勞務值得被看見與肯定,也是很需要被金錢酬賞的。然而如果全部的家務行為都以金錢價值來衡量的話,對我而言有些過於冷冰冰沒有人情味。而且家庭的意義到底是以愛來維繫還是以金錢才能維繫起來的呢?在我看來不論是在家內還是家外勞動的角色,彼此都要看到彼此辛苦和不容易的地方,不要以為自己能賺錢就很偉大、有話語權,貶低在家勞動的人,回到家中也是需要幫忙做家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