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項關乎到幼兒的社會性參與及其不可歧視等權益保障議題,實有嚴肅看待之處。
話說:民間團體發布《2025年民眾對兒童及育兒家庭友善度調查》報告,至於相關發現及其意涵解讀,包括有:
(一)關於總體的厭童指數部分,有39.5%的受訪民眾其厭童指數為0,44.4%得分介於1至3分係的程度輕微,僅有16.1%得分4分以上而有較強烈的厭童傾向,以此觀之,大多數民眾並不排斥孩子,也就是說,對於育兒家庭及其孩子的互動態度還算是友善;
(二)關於兒童哭鬧的觀感意見部分,這其中有39.6%的民眾因孩子哭鬧感到不舒服,36%認為若管不住孩子哭鬧就不該帶出門,13.6%的人不願與孩子近距離接觸,12.8%害怕與孩子相處,顯示大多數人的不滿主因,實為幼兒的哭鬧噪音擾人,而非是孩子本身,即便有9.9%的民眾曾在社群媒體批評吵鬧的孩子與家長,多數的民眾甚少採取過激的言行動作,只不過,對於幼兒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變化,還是處於一知半解的過往社會化經驗;
(三)關於防治幼兒哭鬧的實際行動部分,54.9%的人會先行觀察家長的反應,36%選擇自行離開,25%不會採取任何行動,顯示大多數人對於幼兒噪音是感到有些困擾,但是,仍傾向於避免衝突,約莫只有1成的民眾會有像是請工作人員處理、提醒家長,甚至透過白眼、嘖聲表達不滿等直接干預行為,換言之,被動、消極的不作為舉措,無助益於因勢利導所應該要有的機會教育和觀念充權;
(四)關於幼兒哭鬧的民眾認知行為部份,這其中包括57.6%的民眾首先會擔心孩子是否出了問題,38.4%會觀察家長是否需要幫忙,不過,也有29.4%受訪民眾會希望家長能即時制止哭鬧,11.6%可能感嘆放鬆時光被打擾,8.7%疾呼引以為誡的不想生了,4.5%更是認為貓狗反而更乖,顯然,面對孩子在公共場所哭鬧時,民眾的想法、情緒與反應,已然是呈現多樣化型態,即使展現華人社會的溫情一面,但是,部分民眾對於公共場合中兒童哭鬧行為的忍受度較低,進而可能產生負面觀感;連帶地,出現在公共場合的厭童族心聲,多為渴望能夠放鬆憩息,如此一來,高級餐廳、長途交通工具和咖啡廳等場所,就經常被視為是制度性阻隔的兒童不宜區域,換言之,公共空間對於幼兒的包容度,仍有待提升。
誠然,上述來自民眾對於兒童及育兒家庭的友善度調查,顯現出來的是自覺性、表達性和比較性等不同需求的內涵與樣態,藉此找出規範性需求的策進作為,如此一來,扣緊全社會對於友善幼兒的多樣化觀感,相與關聯的原因探究、改善對策和批判性反思,便有進一步探究之必要,這是因為:首先,全社會對於育兒家庭的支持系統不足,致使幼兒的父母在公共場所,面臨到更大失控的處理壓力;其次,少子女化的人口發展現象,使得許多人對孩子的接觸相處減少,進而影響到對於孩子們的認知態度和互動技巧,僅就該項調查所顯示有46%的民眾每周接觸孩子的時間不到兩天,直接導致對於孩子行為的容忍度降低,這已然是一項預料之中的發展性後果;除此之外,華人社會對於公共行為的期望較高,特別是關於孩子們的公共行為標準,往往過於苛刻,此一受限於該種文化背景的社會性角色演出,使得家長們在公共場合中感受到更多的管教壓力,進而影響育兒方式和情緒控管,歸根究底來看,背後所漸次深植的厭童文化,已然成為一種於對兒童行為的不包容甚至排斥的社會現象。
對此,改善上述的厭童現狀,有以下幾項發想的具體建議,像是:(一)推動育兒友善政策:應加強對育兒家庭的支持,例如推動家庭照顧素養培力積分、提供育兒津貼、設置親子友善的公共設施等;(二)提升全社會包容度:透過社會運動和教育,提高公眾對育兒家庭的理解與包容,減少對孩子哭鬧行為的負面評價和需求敏感性覺察;(三)增設育兒輔導資源:提供父母更多的育兒資源和輔導,幫助他們有效應對孩子的情緒波動,減少在公共場合中的管教困擾;(四)推動公共空間友善優化:增設親子友善設施,例如親子廁所、哺乳室以及安全的遊樂場,來讓民眾理解公共空間應具有包容性和社會責任,減少厭童文化的負面影響;(五)倡導社會性互助:鼓勵民眾在公共場合中主動關心和幫助需要支持的家長,而非僅是不滿情緒的表達或發洩;(六)加強資料勘查的大數據分析:深究厭童現象的成因、歷程,制定相關的社會政策,藉此改善全社會對於兒童的友善度。總之,在這裡的針砭之處,理應反思社會大眾對於育兒家庭的期待與現實之間的結構性矛盾,畢竟,儘管大多數的民眾對孩子係持以友善態度,但是,公共場合中對於幼兒噪音和吵鬧行為的忍受度,卻顯得偏低,這種矛盾反映出全社會對於育兒家庭的支持仍嫌不足,特別是欠缺對於孩子成長過程的應有理解。
總之,該項《2025年民眾對兒童及育兒家庭友善度調查報告》揭示社會大眾對於兒童的複雜態度,及其對於育兒家庭友善度仍有顯著的改善空間,畢竟,欠缺人類行為及其社會環境的幼兒成長素養,這使得相關聯的友善對待程度,其所投射出來的還是某種糾雜道德綁架、情緒勒索、求全委屈、不知所措、全然暴衝、無知之幕、彼此共輸景象的交織性影響。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自聯合新聞網,2025.06.17:「怕吵才厭童?兒盟調查:近3成民眾盼家長即時制止孩童哭鬧」)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我自己也常觀察到,很多父母其實並不是不想管教孩子,而是在公共場所面對陌生人的眼光時,變得更加緊張、焦慮,甚至影響親子互動。再加上整體育兒支持系統還有待強化,導致很多育兒家庭在公共場合「壓力山大」,進而形成惡性循環。
這份調查提醒我,所謂「友善育兒環境」不是口號,而是需要社會每一個人的理解與行動。例如,公共空間如果有更多親子友善設施、更多人願意給予一點寬容,家長們或許就能更自在地帶孩子出門,孩子也能在更正向的氛圍中學習公共行為。
我也特別認同報告裡提到的建議:「家庭教育素養的提升」和「推廣社會性互助」是長期需要努力的方向。當大家更了解幼兒成長的特性、能夠給予更多理解和支持時,育兒家庭也會更有信心,整個社會氛圍才能慢慢轉變
總結來說,閱讀這份調查讓我更有意識到——孩子的成長不只是家庭的責任,更需要整個社會一起參與。期待未來我們能打造出更友善、更有溫度的公共空間,讓孩子快樂成長,讓家長安心陪伴。
面對近年來引發廣泛討論的「厭童指數」調查,其中反映出社會支持系統不足與文化結構性壓力。起初,這項調查揭露的是社會在面對兒童與育兒家庭時,缺乏足夠理解與包容的深層問題。根據調查指出,有高達46%的民眾每週與兒童互動的時間不到兩天,這顯示在少子女化與都市生活忙碌的背景下,許多人對兒童的接觸與理解逐漸減少,也因而降低了對兒童行為的耐受度。加上文化上對公共秩序的高期待,使得父母在公共空間中經常面臨「孩子不能吵、不能動」的壓力,形成了無形的管教枷鎖。這不僅加劇了家庭的情緒負荷,也使得育兒者在情感與行為上出現更多挫敗與孤立感。
然而,推動更全面的兒童與家庭友善政策。例如提供育兒喘息服務、提升公共場所對親子活動的包容度。重要的是,要從結構面介入,促使社會制度與文化氛圍一同轉變,營造出對兒童多元行為能夠理解、包容並引導的環境。
「厭童文化」的出現,是整體社會在育兒責任分擔與文化認知上失衡的結果。讓每一位孩子都能在充滿理解、支持與尊重的環境中成長,這才是邁向真正友善兒童社會的根本之道。
依調查結果,社會對兒童是友善的,但若兒童出現哭聲、吵鬧等噪音會反向觀察父母反應跟動作,而父母受到外界眼神關懷會出現兩極化方式教育兒童,一是傳統高壓方式管教小孩,二是採用愛的教育安撫,目前少子化情況下,許多人與兒童的互動經驗少,自然也缺乏對兒童行為的耐性與認知。所以不管哪樣方式都是會受到外界給予各式各樣的批評與輿論,進而影響父母心理負擔。
若國家希望營造應增加兒童友善公共環境設施及加強宣導包容教育等等,而非一直鼓勵生育,卻無兒童友善環境,要如何讓人安心生育呢?
「厭童指數調查」反映出社會大多民眾對兒童的矛盾態度。一方面大家都說「孩子是未來」,但實際上很多公共空間、社區環境,甚至政策設計,卻對兒童不友善,甚至排斥。像自己帶孩子出門常遇到白眼、吵鬧被嫌棄,這些都是隱性排斥的表現。調查幫我們看見,所謂的「厭童」不是少數人的情緒,而是一種普遍卻被忽略的社會現象。這提醒我們,要真正重視兒童,不只是口號,更需要在制度、文化和態度上做出改變,打造一個更包容友善的成長環境。
育兒友善環境是指一個能夠支持和照顧有孩子的家庭與照顧者的環境,無論是在職場、公共場所、社區還是整體社會結構中,皆提供適合育兒的資源、制度與文化氛圍,打造育兒友善空間,通常會從硬體(實體設施)與軟體(制度、服務與文化)兩個層面著手,兩者需相輔相成,才能讓育兒家庭能真正感受到支持。
「育兒友善」需先從育兒家庭開始,當父母有足夠的親職教養觀念與技巧,便較有能力因應孩子在不同場合與環境中,給予合適的管教策略及引導,另一部分也要讓社會大眾理解育兒者面臨的挑戰與壓力,因為許多的同理與包容來自於理解,在能夠了解育兒的需求與困境前提下,才能更進一步形塑對育兒家庭正向、包容的態度,並提升整體社會文化的育兒友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