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話說:在臺中市的街頭上,有一位21歲的黃姓男子,因為未能報戶口而成為「黑戶」,他的故事就如同一面鏡子般,用以映照出某種社會性漏接的噓唏與無奈,這位黑戶青年自出生以來,就與缺乏法定身份緊密相連,不僅未擁有身分證,更未曾上過學,進而成為社會邊緣人,藉此反射當代臺灣地區對於移工及其子女的家庭、社會與制度之間的多重失靈。
報導也指出,主要係源自於他的父親,曾與一位外籍移工共同撫養這名青年,但是,隨著母親的不告而別,父子二人便開始艱辛的生活,黃父坦言,並不知道如何為兒子辦理戶口,這樣持續性的時間延宕,也讓黃姓青年在法律上成為無名氏的存在,直到今年(2025年)2月,因為一場爭吵,黃父決定將他趕出門,該項的驅離行為,將黑戶青年一舉推向深淵的人生絕境,畢竟,幾近乎是不識字且行為舉止宛如10歲孩童的黃姓青年,流落街頭只能靠撿回收物為生,而引來當地里長的關注,並開始啟動臺中市政府跨局處層級的協力網絡,試圖為該黑戶青年尋求可行的解決方案,只不過,隨著各項的官方調查,更多有待廓清的謎團,直指出來的是該起事件固然揭示個人家庭的悲劇,但是,對於已經成為另類「移工社會」國度的臺灣地區來而言,著實反映現行相關機制設計及其制度運作的可能闕漏。
事實上,類似的情境,也曾出現在2009年的《不能沒有你》國片劇情裡,像是非婚生女兒、未取得法定監護權、沒有報戶口、收到入學通知單、求助不得法、單親父親抱女兒欲跳天橋,以及寄養童身心適應等,據以進一步推向人生困頓絕境,然而,扣緊社會變遷的時代環境,以上的兩起事件,亦有相互映照之處,像是:(一)社會結構的變遷:《不能沒有你》影片反映早期臺灣經濟起飛時,年輕人對於未來的期望與支持,儘管存在著諸多困難,但是,仍然充滿向上提升的人生希望,至於,《黑戶青年》的真實故事,則是直指即使臺灣經濟蓬勃發展,但是,特定弱勢群體的特殊需求依舊是不斷被邊緣化,顯示現行社會安全保障制度的設計缺失,尤其是對於移工及其新二代子女的社會性漠視;(二)家庭與個體的關係:《不能沒有你》強調家庭的重要性,家庭成員之間的支持與理解,乃是克服生活逆境的關鍵所在,相形之下的《黑戶青年》則是揭示脆弱家庭關係中的失落與隔閡,無力作為的父親,使得兒子在成長中失去應有的基本支持,藉此投射出來弱勢家庭的結構性脆弱及其滾動性戕害影響。
冀此,在這裡看得到的是諸如移工身分生母的不告而別、父親不知道怎麼進行出生登記、青年智力雖屬正常但社會化不足,以及後續該名黑戶青年的身分認定和合法權益議題,但是,相迎當代臺灣移工社會的客觀事實,那麼,包括從未婚生子到共同撫養、從黑戶寶寶到黑戶青年、從沒有婚姻之名到脆弱危險因子、從出生證明到出生通報、從出生登記到追蹤訪查、從幽靈人口到身世未明、從親子鑑定到認領登記、從注射疫苗到強制入學、從左鄰右舍到社區守護、從血緣的親生父母到外人的再生父母、從補接種疫苗到復學就業、從生活適應到復歸社會,以迄於攸關到生存及發展、不可歧視、最佳利益、表意權等《兒童權利公約》的精神意旨,諸如沒有打過預防針、未依規定辦理戶籍登記、接受義務教育、阻止社會性參與等等令人感到匪夷所思,並且涉及到妨害幼兒發育罪嫌,實有思索守護網絡何以漏接之處。
總之,男女情愛無關涉到國籍之別,但卻有其成人世界的喜怒哀樂何以會轉至孩子悲歡離合的生命文本剝奪,更遑論事發至今對於所謂「一主責、多協力」運作機制的有待釐清,這是因為,關乎到黑戶青年之各個局處責任的歷程演進,包括有從報戶口之民政局、注射疫苗之衛生局、強制入學之教育局、違法事項之警察局,到收拾善後之社會局,直指兼具個案管理和個案工作的科層組織行政管理主義底蘊理念,尚未被清楚確立。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自中時電子報,2025.06.17:「黑戶青年獲身分,將做親子鑑定」)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當我聽聞到此新聞時感到訝異,現今的社會竟然會有這樣的情形出現,當一名新生兒的出生,首先由醫院、診所或助產所向戶政事務所與衛生主管機關通報出生,戶政事務所接收到出生通報資料後,如家長於新生兒出生60日內沒有幫新生兒報戶口,應會由戶政事務所追蹤此新生兒情形,惟不知道如家長遲遲未幫新生兒報戶口,民政單位後續會如何執行,以保障新生兒的權利;故如一般的出生流程應不會發生黑戶的情形,推測此情形應於出生時可能在家生產或是找密醫協助,故而不被相關法條約束需進行出生通報;然依照台灣關愛基金會的服務對象來看,基金會認為女性移工若不小心意外懷孕,常因害怕遭到遣返而逃跑,成為無證移工,使女性移工不敢去醫院產檢,亦不會選擇主動去醫院生產;另父親表示不知道怎麼進行出生登記,使我對於父親的功能感到疑惑,而父親的情形也剝奪少年的許多權利。
此次是因被里長發現才知道少年的情形,在種種的把關下竟然可以讓20初頭的少年沒有辦理出生登記至今,真的令人乍舌,也不知道社會上是否還有類似的情形,各單位好像都需要等事件發生才能著手處理,但預防更為重要,就如老師在文章所述,一主責、多協力運作機制是否需調整,以及移工的議題也是需要重視的部分。
前幾天偶然在電視上看到這則新聞,當下第一個想法是,怎麼會經過了21年才有人發現呢?我們從一出生起一路到報戶口等等,這一系列的流程,是不是隨著時代的進步,更能變得系統化及電子化呢?透過醫院端的出生登錄,也可一系列的連動到戶政、教育系統體系,方能避免這樣的事情再度發生。再來是移工問題,對於移工害怕被遣返導致不願意至醫院就醫等議題,政府是否有因應政策?這樣的孩子沒有歸屬感,未來是不是也有可能成為社會上的隱憂,這也是我們只得去探討及深究的議題。
真的很難想像,在像臺灣這樣的民主社會,竟然還會發生這種事。看到臺中那位黑戶青年的新聞,真的讓人很揪心。他什麼錯都沒犯,卻從出生開始就沒有身分,沒報戶口、沒上學,活到21歲卻像個10歲的小孩,連基本生活能力都很有限。最讓人難過的是,他不只是被制度遺漏了,連自己的家人好像也幫不上忙,甚至乾脆放手不管。
制度的部分先不提(本文也談很多了),只是很想問:他的爸爸這麼多年,真的都沒跟家裡人提過這個孩子的事嗎?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其他親戚,難道都沒發現他從來沒上學、沒有身分證?還是知道了卻選擇不理?會不會是覺得太麻煩,或者認為這是人家的「家務事」,不好插手?但如果當初家裡有人多問一句、多做一點事,會不會今天的結果就不一樣?
這也讓我想到「雞婆」這件事。在臺灣,好多人不喜歡被說雞婆,怕被當成多管閒事。但有時候,適時的雞婆真的很重要。如果有人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問一句:「怎麼沒帶他打預防針?怎麼沒去上學?」或許早就有人可以出手幫忙了。如果社區裡有人有發現不對勁,願意多看一眼、多關心一下,這個孩子或許就不會長成現在這麼孤單又辛苦的樣子。
制度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跟人之間的連結。這個年輕人讓我們看到,如果家庭撐不起來、制度也沒及時介入,而周遭的人又選擇冷漠,一個人真的可能就這樣默默地消失了。我們應該問的不是「怎麼會這樣」,而是「如果早一點有人做點什麼,是不是就不會變成今天這樣」。
有時候,一點雞婆、一句關心,就有可能改變一個孩子的一生。希望我們的社會,可以多一點這樣的人,多一點溫暖和關心。還好,現在這位黃姓青年已經引起在地里長的注意,也啟動了臺中市政府跨局處的協助機制,正在找方法幫他。希望有更多人願意主動伸出手,這樣下一個黑戶的孩子,就不會再悄悄地出現在我們的社會裡了。
2025年,臺中市一名年僅21歲的黃姓男子被發現自出生以來從未辦理戶籍登記,未曾接受教育或醫療資源,過著無身分、無保障的生活。該案在媒體曝光後引起廣泛關注,原來其母親為外籍移工,早年離家未歸,其父親則因不諳法令與行政流程,未曾為其報戶口。直至因家庭衝突遭父親趕出家門、流落街頭,才終被里長發現,並由臺中市政府啟動跨局處協助。
這起「黑戶青年」事件,不僅揭示個人與家庭的困境,更反映出台灣在法律知識普及、社會安全網一組主責、多協力、社區覺察力等層面的多重失靈。
而其主要歸因有以下幾點:
1.法律認知淡薄:
本案突顯出弱勢家庭,尤其是處於非婚、跨國、社經資源薄弱處境中的家庭,對於法律義務的認知極為不足。黃姓青年的父親坦言「不知道怎麼辦戶口」,反映國家在法治教育普及上尚未滲透至基層,亦缺乏針對新住民、移工與弱勢群體的多語言、文化友善的行政協助。
2.社會安全機制破口:
本案最大警訊在於,該青年從未就學、未接種疫苗、未列入任何官方紀錄,卻長年未被發現,顯示社會安全網存在重大結構性漏洞。除了制度之間缺乏橫向整合,也必須面對部分家庭會因羞恥、恐懼、排斥體制而選擇「刻意隱瞞」孩童存在的現實。
3.社區覺察不足:
若非該青年被父親驅離家門、流浪街頭,最終被里長發現,恐怕仍無人察覺其處境。此反映基層社區對異常個案缺乏警覺性,也未建立起有效的社區守望與關懷體系,是社區層級保護網未能啟動的關鍵因素。
為防範案件再次發生,有以下幾點建議:
1.應針對弱勢家庭、新住民與移工家庭,設計多語、多元文化友善的「家庭法律責任指引包」,於產檢、移民服務站、社福機構等處發送。推行社區型「法律知識入門課程」,提升基層民眾報戶口、教育義務等制度認知。
2.整合戶政、健保、衛生、教育、社政等部門的基礎資料,建立「異常戶籍或失聯兒少風險通報清單」,「曾懷孕未登記出生」、學齡未就學、應打疫苗未施打者等。對於系統中未登記卻具出生跡象之個案,指派社工或基層人員進行實地訪查,確保「制度無法接觸者」不會永遠被遺漏。
3.將「弱勢家庭風險辨識」納入鄰里長、里幹事、社區發展協會、社區志工的教育訓練內容,使其具備初步識別異常家庭或兒少狀況的能力(里鄰社工化)。建立社區「關懷通報網絡」,鼓勵社區民眾對於長期未見學齡兒童、疑似家庭封閉育兒者主動通報。不定期舉辦「社區守護兒少」系列活動,培養居民對兒童處境的關懷敏感度,建立從鄰里到制度的連結橋樑,讓社區成為察覺問題的第一道防線。
本次案件僅就所得之有限資訊提出看法,若要防止類似案件再發生,仍需實際了解父親的家庭背景及其內心中,未報戶口的真實動機,從中找出應對方法,才是最佳日解決之道。
臺灣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依賴著數十萬名移工的投入。然而,在這些移工的背後,卻隱藏著一個浮上檯面的社會問題—「黑戶兒少」。這些孩子因為各種原因,未能取得合法的居留身份,面臨著發展上的重重隱憂,成為臺灣社會中被遺忘的孩子。「黑戶兒少」的產生,是一個複雜且多面向的問題,通常涉及部分移工在工作合約結束後選擇逾期居留,或是經由非法管道入境工作。他們在臺灣期間所生的子女,自然也無法取得合法身份。而在黑暗角落裡的黑戶兒少所面臨的困境深遠地影響著他們的身心發展,如:教育權的剝奪、醫療權的不足、社會福利的缺口、心理健康的挑戰、未來發展的困境。
「黑戶兒少」是臺灣社會發展過程中,被忽略的弱勢者。應正視問題、反思現狀,並積極採取行動,才能讓這些被遺忘的孩子重見陽光,擁有應有的發展機會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