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隨著超高齡社會的逐漸逼近,臺灣的公共廁所文化也正面臨到新的挑戰,特別是許多長輩對於蹲式廁所的使用,深感不便與困難,這不僅是對於生理的挑戰,更是社會文化的具體反映,如此一來,關乎到公共設施的規劃設計,必須要詳實考慮多元使用者的差異性需求,尤其是如何提供安全、友善、便利、相融的如廁環境,成為一項重要的變革課題。
統計資料顯示:臺灣目前的公廁中,蹲式馬桶的比例約為45.47%,而坐式馬桶的比例則為54.53%,然而,隨其超高齡社會的步調時程,許多長者在使用蹲式廁所時,面臨到使用的不便,甚至於發生跌倒,畢竟,因為老化的生理因素,致使長者的下肢肌力下降,蹲式廁所對於生理弱勢長者來說,已然是不甚友善,更會損及到應有的基本權益保障;此外,即使在一般家庭裡,坐式馬桶已經是一項普及化的基本標配,但是,在公共廁所中,蹲式馬桶仍占有一定的比率,如此一來,家外性質的如廁環境,如何具實滿足老、障等特定人口族群的特殊需求和特定項目,便成為考察的針砭所在。
誠然,造成此一現象的原因,當可歸結為以下幾點,包括有:(一)超高齡社會的實質需求和現實挑戰:隨著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之林,老年人口比例的逐年上升,對於公共設施的需求也隨之改變,尤其是長者在如廁時更是需要友善設施,藉以降低如廁時跌倒的意外風險;(二)文化習慣的影響:蹲式馬桶在臺灣的歷史悠久,部分民眾對其有著深厚的文化認知基模,只不過,隨著都市化進程及其多樣變化的生活方式,坐式馬桶也逐漸成為主流的常態設施;(三)衛生與清潔問題:許多使用者對於坐式馬桶的乾淨、衛生問題,感到擔憂,尤其是進出集體、陌生和變異的公共場域,更是傾向於選擇蹲式馬桶,此一結構性限制自然會進一步強化對於使用如廁設備的認知行為。
至於,為了應對超高齡社會對於公共廁所的如廁限制,以下幾點的改善對策,頗值得加以考慮,比如:(一)提升坐式馬桶的比例:在長者使用密度較高的公共場所,像是公園、捷運站和火車站等人流密集的地點,應該增加坐式馬桶的比例,並設置無障礙設施,據以滿足不同使用者的差異性需求,讓坐式與蹲式廁間的比例達到2:3以上的超高標準;(二)加強清潔與維護:公共廁所的清潔與維護是有效提升使用者滿意度的關鍵,對此,應加強對於清潔人員的知能訓練,以確保廁所環境的衛生,並鼓勵使用者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三)推廣友善廁所設計:政府應推動「友善廁所」的設計理念,包括親子廁所、性別友善廁所及無障礙廁所等,據以滿足不同群體的各自需求,這不僅能提升公共廁所的使用率,也能改善全社會對於公共設施的整體印象修飾;以及(四)進行社會性觀念宣導:加強對於一般民眾的教育宣導,讓大家了解不同廁所設施的設計意義和使用方式,藉此提升對於坐式馬桶的接受度,從而減少對於蹲式馬桶的我執偏見。
冀此,在這裡所實有的批判性反思,直指出來的是,就其公共廁所的轉型過程當中,必須要反思全社會對於如廁文化的認知與接受度,也就是說,公共設施的設計不僅反映設施設計的技術性問題,更揭示公共廁所文化與社會結構的深層矛盾,尤其是面對超高齡社會的友善建置措施挑戰時,更應深入考慮不同使用者的需求與權益;此除之外,對於蹲式與坐式馬桶的論戰,更不能僅是侷限在文化層面的風土民情,而是進一步解析其背後所實有的權力結構和社會價值,特別是對於老年人、行動不便者及其他弱勢群體的社會性關注,從而在公共廁所的功能、設計和管理等介面的基礎,進行必要改進。
總之,公共廁所的轉型不單單只是設施設備的汰舊更新,更是一種與時俱進的社會文化反映,如此一來,面對超高齡社會的相關挑戰,更是需要從多元的視角出發,重視每一位使用者規範性及其差異性的分殊需求滿足,唯有如此,方能真正提升公共廁所的如廁品質,來讓所有使用者都能感受到應該要有友善與尊重,連帶而來的是,擺盪於蹲式與坐式的爭議論戰,背後糾結有從典章制度到風土民情、從文化教養或衛生習慣到體制設計與安全風險、從中央立法到地方自治、從長者到障者或其他特定對象、從性別隔離到通用設計、從加以列管到未列管、從公共場合到民間私宅、從高密度到中低密度使用率、從坐蹲並行到以坐待蹲、從自行清理到外包管理、從馬桶到洗手間、從坐式馬桶到如廁輔具、從異味通風到清潔或明亮、從易如廁到易行動、從有礙到友善生活環境,以迄於從公廁轉型到公廁文化所關涉到如廁環境衛生管理及其相融、友善的公共空間,宜有必要加以嚴肅看待之。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自聯合新聞網,2025.06.15:「長者使用時易跌倒…公廁馬桶坐或蹲,藏安全課題」)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台灣的公設文化隨著人口高齡化、如廁環境、商業環境影響,因之前公廁環境不佳人民會認為蹲式較為乾淨,但因為人口高齡化、如廁教育普及、免治馬桶流行、蹲式環境不佳等原因,原本習慣蹲式改由座式,反而因以前的公共建設蹲式多於座式,造成許多高齡或身體裝況不佳者不便。
而目前家庭及商業空間如廁環境設備新穎、加強清潔維護及結合親子、長者與身障族群的等多元需求,提供完善的如廁環境,國人如廁教育已提升,建議公家機構、公共空間等相關環境應當及早部署、加速更新讓如廁空間不只是解決生理需求,更是體現公共文化與展現城市文明的重要象徵。
臺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我們需要重新回頭看,那些平凡、卻影響深遠的日常角落—公廁。對年輕人來說,蹲式馬桶或許只是方便的選擇,但對許多年長者而言,它卻是一次次艱難的挑戰。正如家中的母親一樣,隨著進入高齡害怕跌倒、不便如廁,慢慢地不再踏出家門,少了與人相聚的機會,也失去了參與生活的勇氣。
真正友善的社會,不是為了某一群人而改變,而是願意照顧每一種需要。一個坐式馬桶、一根牢固的扶手、一間乾淨溫馨的廁所,都是對長輩最實際、也最貼心的溫柔對待。當我們在設計空間時多想一步,也許就能為一位長者換來安心與尊嚴,讓他們感受到:「這裡,還有我可以自在的地方。」公共空間不再只是冷冰冰的設備。
一座城市是否進步,不只看它有多高樓林立,而是看它能否低頭、彎腰,為需要的人預留一份善意,但願政府願意為台灣的長者鋪一條更柔軟、更有愛的路,從一間溫暖的廁所開始。
隨著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台灣的公廁文化,也正面臨從蹲式馬桶轉向坐式馬桶的轉型,不只是硬體上的改變,也涉及觀念上的轉變和公共衛生議題。 為此可從個體,制度,大環境著手
一.個體:使用者習慣與觀念的轉變:
(1)如廁觀念更新:民調顯示部分民眾仍偏好蹲式,認為「坐的不乾淨」。然而,研究指出:蹲式馬桶上的細菌數量比坐式高出 164 倍。只有透過宣導改善錯誤認知,建立「坐式馬桶也可以乾淨」的觀念。
(2)安全性與便利性:坐式馬桶更安全,穩定,能有效降低跌倒風險。再加上清潔人員更易清掃,維護整體衛生。
(3)高齡友善需求:坐式馬桶對老年人更友善。
(4)良好如廁習慣的養成:宣導如廁後沖水,保持環境清潔及良好如廁文化從幼兒園,小學課程教育起。
二、制度:政策規劃,設施設計與管理制度的調整(1)環境管理署政策推動:網站設立「公廁專區」,每年推動-公廁改善計畫,特色公廁補助計畫,現正以「全面坐式馬桶」為目標,結合觀念與設施同步轉型。
(2)設施與空間改善措施:(A)改建與新建公廁優先設置坐式馬桶(B)增設清潔設施(消毒液,坐墊紙等)強化通風與照明。
(C)加強無障礙,性別友善與親子設施整合。
(3)教育與文化推廣:舉辦「如廁文化講座」,「如廁教育活動」等推廣活動及製作教材,強化校園如廁教育,提升國民素養。
(4)管理制度創新(A)引入「公廁監控感應器」(如新竹與清大所導入),可即時通報異味或設備異常(B)規劃「乾式清掃」、「公廁診斷制度」標準化維護流程。(C)鼓勵使用者回饋意見,建立即時改進機制。
三、大環境:人口變遷、國際觀光、公共衛生與文明象徵
(A)超高齡社會挑戰,必須從公共設施開始轉型為高齡友善環境
(B)國際觀光需求觀光客多習慣坐式馬桶,蹲式廁所常讓外國人望而卻步,提升國際觀感,促進觀光發展。
(C)城市示範與擴散:台南-新設公廁全面採用坐式馬桶,新竹-導入智慧公廁科技.逐步建立”示範城市-> 全面普及”的良性循環。
期望未來大家都能安心、尊嚴地如廁,展現城市的文明高度與包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