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6📚
01.兒虐致死反廢死
02.狼醫性侵三失靈
03.中正改名去蔣化
04.施政滿意創新低
05.勞動施政四成果
06.高齡駕肇危道安
07.不健康餘命破8
08.地方補助少紀律
09.現代原民平埔族
10.川普哈佛外籍生
11.204070歲
12.兒少司法詢問員
13.開明高職長照化
14.流行病政治協定
15.非核家園難排碳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五月份的第四周(2025.05.26)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兒虐致死反廢死」、「狼醫性侵三失靈」、「中正改名去蔣化」、「施政滿意創新低」、「勞動施政四成果」、「高齡駕肇危道安」、「不健康餘命破8」、「地方補助少紀律」、「現代原民平埔族」、「川普哈佛外籍生」、「204070歲」、「兒少司法詢問員」、「開明高職長照化」、「流行病政治協定」以及「非核家園難排碳」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兒虐致死反廢死」,由國民黨提案的反廢死公投,在立法院表決通過,藉此表述現行對於科處及執行死刑所設下諸多嚴格且不合理限制,而讓死刑判決已然名存實亡的荒謬情事,事實上,不到1天的時間差,有民眾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議虐童致死者應處無期徒刑且不得假釋或死刑的提案,雖然是獲得超過13萬8,995人民眾的附議,但是,法務部正式回應不予採納,顯然,從大法官個人的價值選擇到公民社會的多數民意、從民眾的建議提案到官方的不予採納、從現行刑法的有期徒刑刑度規定到建議修改增設虐童致死者應處無期徒刑且不得假釋或應處死刑、以迄於從罪責相當原則及比例原則到風土民情的社會性觀感、從保障加害人的刑責權益到捍衛被害人的性命權益,實有其復歸於『法—社會』及其『社會—法』的相互糾結;「狼醫性侵三失靈」,臺大醫院婦產部前住院黃姓醫師於2021年性侵急診女病患,今年(2025年)五月判決出爐,期間未被停職或公布姓名,仍持續時間長達三年半的接受訓練和診治病人,這也讓包括醫師的這個『人』及其衛生局未懲戒、責權性侵的這件『事』及其社會局未通報聯繫,以及事發之後把關的這個『機制設計』及其醫改會未停職,引發諸如醫師法或性騷法、醫師懲戒辦法、通報機制、倫理守則、懲戒程序、法定流程、隔離措施等所形成環扣鑲嵌的系統性缺失、失靈,進而危及或戕害到其他病人安全;「中正改名去蔣化」,根據內政部公布的資料顯示,臺灣目前列管的威權象徵共941筆,其中包括有塑像、遺像及命名空間,截至2023年4月30日為止,已經處置264筆,尚有677筆待處置,另外,內政部對於中正路的改名問題亦有進行研究,藉此完備推動轉型正義的法定任務,只不過,這些舉措在社會層面上引發極大的爭議,從而反映臺灣在歷史認知、社會連帶以及政治操作上的複雜性,況且在其推動轉型正義之際,更需認識歷史記憶本身具有多樣性,對此,如何在去蔣化與保留文化記憶之間找到衡平關係,這乃是極需深思的一項歷史教育課題,畢竟,『中正路』的改名問題,背後意指的是如何讓歷史教育、歷史覺察、歷史反思、文化底蘊、文化再造、文化素養、社會對話、社會共識、社會共融、公民教育、公民德行、公民政治的文明化涵養,以讓每一位公民都能參與到公共政治的事務決策,從而共同推動全社會的進步、和解;「施政滿意創新低」,賴清德總統即將滿周年的施政滿意度民調結果出爐,顯示臺灣政治與社會現狀中的一連串深層問題,對此,根據聯合報最新的民意調查結果,有53%的民眾對其施政表現不滿意,僅有37%表示滿意,此一數據也創下歷屆民選總統就職周年滿意度的新低紀錄,事實上,調查結果還進一步顯示,在野國民黨和民眾黨的支持者中,有超過90%對賴總統的施政表現表示不滿,而民進黨的支持者則有86%表示滿意,顯現出來的是政黨支持度的極化和社會分裂的加劇,此外,進一步分析年齡層的滿意度,這其中20至59歲年齡層的受訪民眾,不滿意的比例接近60%,滿意度則是低於40%,換言之,顯示年輕及中壯年族群對其施政現狀普遍感到失望,至於,在人文地區上,在野執政的地方縣市,像是北北基、桃竹苗及中彰投等地的滿意度均低於40%,再則,該項調查亦指出,43%的民眾認為賴總統執政後台灣變得更危險,52%認為社會變得更分裂,42%認為政治氛圍變得更獨裁,特別是隨著核三廠二號機的停止運轉,更有高達72%的民眾,對於未來供電穩定性深感擔憂的重大關切,冀此,在這裡表述出來該項民調背後所意指的是百姓表達性需求與高層規範性需求,及其政策推行與社會感知間的巨大鴻溝,實比想像之中來得加惡擴大,如此一來,低施政滿意度的問題,就不僅是數字上的落差,更著實反映民眾對於政府施政方向與社會氛圍的深層不安;以及「勞動施政四成果」,賴政府執政屆滿1周年,對此,勞動部提出包括提升婦女勞參率、維持基金水位、保障勞工權益、強化職場減災的4大施政成果,像是去年(2024年)至今年4月共計協助41萬5,788名女性就業、自2020年起連續6年編列預算撥補勞保基金計3,870億元、2025年1月1日實施新的最低工資約有257萬名勞工受惠,以及對於營造工程減災,在2024年1月1日到2025年4月30日共實施勞動條件監督檢查7萬9,271場次,安全衛生監督檢查19萬9,754場次等斐然政績,顯然,執政周年慶一片片歌舞昇平的華麗登場,背後卻有提升婦女勞參率的兒權或婦權拉扯、預算撥補的本末倒置作法、最低工資的低薪薄利就業,及其職災後續的接軌服務等尾大不掉難題,此一背離社會大眾觀感的自我感覺良好,這更是該起議題現象的針砭所在。

其次,「高齡駕肇危道安」,新北市三峽區發生一起3死、12人輕重傷的重大道安事件,肇事者為78歲的高齡長者,至於,該項近似無差別性殺人的駕肇事件,雖然諸如老化、病發、車況、路面、情境等歸因事由,還有待進一步的調查,但是,卻也傳來該名駕駛早有肇事的危險駕駛紀錄,這使得從初犯到累犯的駕駛習性與認知行為糾察,實有嚴肅看待之必要,而非只是便宜行事的低端換照而已,如此一來,除了強化視覺、聽覺、平衡感、反應力等健康評量或道路實際測試的換照機制外,建立回訓的再教育培力制度,亦有擴大到所有年齡層所應該要有的自駕或自走素養,連帶地,步入超高齡社會的臺灣地區,無論是有效滿足長者行、住、坐、臥的基本需求,抑或是高齡者的個人歸因、親人的家庭支持歸因、配套措施的制度歸因、道安素養的人文歸因、社會型態變遷的大環境歸因等干擾因素,直指出來的是,如何避免因為單一個案進,進而無限上綱對於限制高齡駕駛上路的年齡主義歧視,而是該項走動、移動的行動權,往往因為進出限制、環境障礙的不方便性,而讓自駕、自走成為了高齡長者一項不得不的重要選擇,就此而言,從該起事件所獲致的社會性關注,是有必要去正視隨其時代變遷所導致家庭組成、社區支持及其需求滿足和風險規避的應變能力,早已出現量質羸弱的發展趨向,更遑論於城鄉區位階層深化所造成交通服務輸送的加惡情形,除此之外,相與關聯的策進作為包括有(一)可在通學區或行人穿越區設置減速平台,來讓高速行駛的車輛可以產生減速作用,(二)藉由觀察、判斷和預測等防衛性習慣的養成,據以提高行車或行走的安全性,(三)導入換位思考的貼心服務,以讓長者自駕或搭乘大眾載具之間的交易成本和機會成本,找到比例原則的衡平之道,(四)推動好好走路不看手機、手機亮光好好走路的行走觀念,以達到防衛性自保的基本要求,而非只是訴求行人保護時相的唯一道安設計;「不健康餘命破8」,超高齡社會的臺灣地區,國人的平均壽命為80.23歲,雖然突破8字頭,但是,平均不健康餘命也是長達超過8年,一方面,老化實為一項不可逆的生理趨向,自然是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讓罹患慢性疾病的機率也會大增,因此,是有必要推動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藉由基層醫療的守護力量,達到更全面的慢性病照護,不過,資料亦顯示從2015至2023年度的醫院與基層門診就醫慢性病與非慢性病件數變化(含重大傷病)來看,診所看非慢性病患的件數比慢性病高出4倍,如此一來,如何強化家庭醫師的角色功能進行健康促進衛教,以避免不健康餘命的醫療支出;「地方補助少紀律」,立法院刪凍中央政府總預算,要求行政院自行刪減新台幣636億554萬7,000元,對此,行政院的變通作法卻是統刪中央撥給各縣市一般性補助款的25%,如此一來,從行政院編列預算到立法院審議、從中央政府的補助到地方政府的溝通、從立法院刪減行政院的業務費媒宣費科目到中央政府逕自統刪地方政府補助款、從依法辦理到於法無據的統刪行徑之諸多迷亂情事,更形凸顯財政紀律不彰的國家發展危機所在,更遑論統刪之後對於地方政府推展社福、教育、衛生、交通、基礎建設、治水防災等民生議題的基本需求滿足和風險規避保障之衝擊影響;「現代原民平埔族」,針對行政院所研擬的《平埔原住民族群身分法》草案,卻是出現讓平埔族和其他原民族群都不滿意的共輸情形,畢竟,從生蕃到熟蕃、從山地到平地、從傳統原民到現代原民平埔族群,以迄於從《原住民族基本法》到《平埔原住民族群身分法》草案,彼此間實有其異中求同而來之語言、習俗、文化及其族群認同的和合分殊意涵,更遑論因應於原民身分的積極性差別待遇,所導致原民資源的搶食行徑,從而忽略原民主體性意義的文化建構;以及「川普哈佛外籍生」,美國國土安全部下令終止哈佛大學的學生與交換訪客計畫(SEVP)認證,也就是說,哈佛將不再能招收國際學生,現有外籍生也必須要轉到其他學校就讀,否則,就會喪失他們居留許可的美國法律地位,顯然,看得到的是哈佛不願意屈服於修改招聘、招生慣例及課程安排等官方要求,致使被復加於像是允許『反美、支持恐怖主義的煽動者』在校園內襲擊猶太學生、宣揚對哈瑪斯的同情,從而出現抗議或危險活動之不安全校園環境等政治不正確的叛逆作為,特別是哈佛從外籍學生所繳較高額的學費獲益,這更不是川普政府容許哈佛大學可享有的高教特權,誠然,自2024至2025學年度,位於美國麻州劍橋的哈佛校區共計招收約6,800名外籍生,占其全體學生的27%,這其中大多為研究生,並且來自於超過100國家的國際學生,相與拉扯牽動的各項衝擊影響,實比想像中來得深邃、複雜。

最後,「204070歲」,丹麥自2006年起便將官方退休年齡和預期壽命掛勾在一起,並且每隔5年修訂1次,對此,丹麥國會通過法律,將法定的退休年齡從目前的67歲提高至2030年之際的68歲、2035年之際的69歲,以迄於2040年底前提高至70歲,這也讓丹麥成為退休年齡最高的歐洲國家,顯然,退休年齡的延後,直指出來的不僅止於工作與否的身分類別,而是進一步攸關到社會安全保障的通盤性規劃,畢竟,從退休前的所得維持不足到退休後的所得替代不夠、從特定年齡族群到全年齡人口、從勞動人口到依賴人口、從平均餘命到健康壽命、從延後退休到提前退休,以及從個體差異、制度設計到人口變遷大環境,背後所被凸顯生理、心理、認知、經濟、社交的全人關懷,及其家庭結構變遷,這才是該起議題現象的針砭所在;「兒少司法詢問員」,過往屬於弱勢證人的兒童或身障者,在司法實務上面臨到證詞可信度和可能有前後反覆的狀況,且身體並不像成年人發展般,而設立司法詢問員機制設計以協助詢問、確保證詞可信和避免二次傷害,對此,學者提議希望未來兒虐等兒少重大案件也可比照適用,以讓社工、臨床或諮商心理師、精神科專科醫師等專業人員,得以在法庭現場陪伴受害人協助問案,值得注意的是,培訓類人員須參加衛福部舉辦的32小時培訓課程,學習包括不能誘導證詞、預設答案、使用開放式問題且保持中立等訪談技巧,並在通過考試後,始能成為司法詢問員;「開明高職長照化」,創校於1964年的私立開明高級工業商業職業學校(開明工商),於2022年正式退場,並轉型為開明長照財團法人成為了全國首宗高中職學校法人轉型為長照機構法人的案例,也為技職學校退場提供典範,規劃於2028年在原校址設置住宿式長照中心,整合日間照顧、團體家屋等多元照護模式,藉此回應新店地區及周邊的長照需求,預計每日可服務100名一般長照使用者與36名失智長者,兼具彈性擴充空間、提升長照服務覆蓋率和預估可提供至少52個的長照相關職缺,顯然,從教育興學到社區照顧、從地理社區到關懷社區、從少子女化的生員不足到高齡化的照顧需求,以迄於從規模經濟到市場商機,直指該項的轉型工程,當有其作為社區發展、社區工作、社區創新、社區共生的不同發想提點;「流行病政治協定」,世界衛生組織通過深具里程碑意義的《大流行病協定》,儘管臺灣在全球衛生作出貢獻,但是,由於不具備世界衛生組織會員身分,仍可能無法參與關鍵的資料流通和資源共享機制,顯然,兩岸對峙的地緣政治問題,相與關聯的加遽惡化,實比想像中來得嚴峻,也只能根據該項《大流行病協定》更新大流行病的防範監管框架,擴展疫苗的研究、開發和生產能力,實施更兼具包容性的公共政策制定程序,以應對疾病全球化的大流行;以及「非核家園難排碳」,最新出爐的2024年電力排碳係數為0.474公斤(每度排放二氧化碳量),較前一年少了0.02公斤,有所進步,依其所設定的目標管理,今年則需續降至0.424公斤,減幅要比去年要增倍,然而,以目前電力排碳占國內二氧化碳總排放量6成的客觀事實,若果想要有效降低的話,就是發電要多用零碳或低碳燃料,也就是說,多用核能、水力、太陽能、風力、生質能之類的綠能發電,電力排碳係數方有降低的可能,以此觀之,從走入歷史的核電到再生能源發電的不穩定性,彼此交織的加惡效應,致使迎接臺灣的天空將會是烏煙瘴氣的環境難民。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