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作為移民社會的臺灣島嶼,在歷史上經歷了長期的威權主義統治,「蔣中正」實乃是作為特定歷史的重要象徵,其影響至今,仍在全臺灣社會留下深刻的烙印,對此,根據內政部公布的資料顯示,臺灣目前列管的威權象徵共941筆,其中包括有塑像、遺像及命名空間,截至2023年4月30日為止,已經處置264筆,尚有677筆待處置,另外,內政部對於中正路的改名問題亦有進行研究,並計畫與地方政府溝通,藉此完備推動轉型正義的法定任務,但是,相應而來的是,這些舉措在社會層面上引發極大的爭議,從而反映臺灣在歷史認知、社會連帶以及政治操作上的複雜性,況且在其推動轉型正義之際,更需認識歷史記憶本身具有多樣性,就此而言,如何在去蔣化與保留文化記憶之間找到衡平關係,這乃是極需深思的一項歷史教育課題。

誠然,『中正路』的改名問題引發廣泛的討論,畢竟,街道命名涉及到的是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戶籍及個資等,因此,即使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用以彰顯政府在推動改名舉措,以表述用以實現轉型正義的決心,但是,也面臨到來自於不同社會階層的殊異聲音,這是因為:對於『中正路』改名動作的各種詰辯議論,就不僅僅只是對於一條街道名稱的逕自變更,更是深層次地反映臺灣全社會對於歷史的反思與重構,特別是從政治學的角度來看,該項的改名行動被視為去蔣化運動的一部分,旨在於消除威權主義的象徵,從而建立一個更加民主的相融社會;再則,支持的一方認為,改名有助於修復歷史創傷、促進社會和解以及更深入了解自身的歷史與文化和提高公民意識,然而,反對者則是認為改名可能會造成全社會的分裂,畢竟,「蔣介石」及其所遺留的地名、塑像等威權符號象徵,承載著不同世代與社會階層對歷史巨流河的複雜情感,如此一來,『中正路』的道路改名舉措,是否會引發身份價值的認同危機,乃甚至於影響到其日常生活的便利性,更遑論於在其改名的過程中,涉及的是法律問題、行政程序及社會成本等,在在都是需要仔細考量的變異因素。

至於,相關聯的改善對策,包括有針對『中正路』的改名舉措,國家機器理應採取更為全面、多元的社會性對話,以確保各方利益的平衡,尤其是首應加強與地方政府的有效溝通,以讓直接受到影響的當地居民的聲音能夠被充分聆聽,特別是在其改名過程中,推動全社會參與討論以了解他們對於改名的看法與期待;其次,政府應該提供更為詳細的資訊,讓居民了解改名的必要性及其背後的歷史意義,特別是透過社會教育宣導,增進公眾對於轉型正義的歷史性理解,從而減少因為資訊的不對稱,所產生恐慌與抗拒的愛憎情緒;最後,對於改名後可能衍生的各項社會成本,有必要進行社會性影響的綜合評估。冀此,『中正路』改名舉措的背後,實有其歷史意義及社會影響的多面向發想,也就是說,改名不單單只是一個地方性問題,更是攸關到全臺灣社會對於文化記憶、歷史教育、身份認同及生活機能等多重層面,如此一來,改名的過程中及其所牽涉的文化、社會及政治因素,都是需要被充分的考量、研議,以此觀之,改名運動的成功與否,主要還是取決於社會各界的參與支持,及其對於歷史教育的公民涵養,而不是淪為一意孤行的權控我執,更遑論於如何在集體的社會性共識底下,讓『中正路』的道路改名,能夠真正達到促進社會性和解的共融目的,而非是此一政治性行動所覬覦對於改變臺灣整體政治生態,以及讓公共行政決策淪為政治操作工具的狹隘目的。

總之,『中正路』的改名問題,反映臺灣社會在其轉型正義進程中的複雜、深邃、變異和過度政治性,此一集體性行動所意指的是歷史教育、歷史覺察、歷史反思、文化底蘊、文化再造、文化素養、社會對話、社會共識、社會共融、公民教育、公民德行、公民政治,來讓每一位公民都能參與到公共政治的事務決策,從而共同推動全社會的進步、和解,唯有在全民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在面對過去創傷時,找到和解之路和真正實現正義,以為未來臺灣更民主、更相融的社會基石鋪平道路。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