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2📚
01.亂丟菸蒂廢清法
02.沈默風險越晚生
03.北宜高鐵待環評
04.酒精依賴國中生
05.十四私校少子化
06.萊劑豬腳潛風險
07.設兒少專責機關
08.慘綠少年多加油
09.雙薪家庭包粽子
10.不擅書寫Z世代
11.托育專法政院版
12.美國樞機新教宗
13.高齡者移動人權
14.還假於民多三天
15.全臺人口負成長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五月份的第二周(2025.05.12)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亂丟菸蒂廢清法」、「沈默風險越晚生」、「北宜高鐵待環評」、「酒精依賴國中生」、「十四私校少子化」、「萊劑豬腳潛風險」、「設兒少專責機關」、「慘綠少年多加油」、「雙薪家庭包粽子」、「不擅書寫Z世代」、「托育專法政院版」、「美國樞機新教宗」、「高齡者移動人權」、「還假於民多三天」以及「全臺人口負成長」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亂丟菸蒂廢清法」,根據環境部統計顯示,2023年臺灣地區香菸銷售約362億根,但是,約有4分之1菸蒂遭亂丟,估計每年至少超過90億根的菸蒂流布於環境中,這使得亂丟菸蒂成為違反廢棄物規定行為樣態的首位,特別是因為濾嘴成分為醋酸纖維(cellulose acetate),需要10年或更久的時間才能分解,因此,環境部推動〈廢棄物清理法〉的修正草案,針對『菸蒂不落地』的目標管理,進行汽車輛亂丟垃圾(含菸蒂)行為新增舉證倒置做法,也就是說,若是車主能夠舉證自身非丟棄垃圾者,開罰對象將是實際汙染行為人,而非一律開罰車輛所有人,顯然,從駕駛到副駕、從行為人到關係人、從車主到菸蒂丟棄者、從懲罰的抑制行為到充權的認知觀念之該項修法重點,要如何讓菸蒂不落地轉變成一種內化的認知基模,這才是正本清源之處,更遑論亂丟菸蒂的全社會戒菸運動,實乃是道為本的基進對策;「沈默風險越晚生」,根據內政部的人口統計資料顯示,2023年母親平均生育年齡為32.4歲,父親平均生育年齡為34.6歲,相較於1991年,這32年下來,女、男的生育年齡分別上升了5.2歲和4.3歲,只不過,對於國人婚育年齡增加及其相關的衝擊影響,多數的研究主要探討的還是聚焦於女性高齡生育所產生的健康問題,進而忽略男性太晚生育所可能帶來負面影響的沈默風險,對此,國家衛生研究院利用全基因體定序研究發現到,父親生育年齡每延後1歲,子代身上平均多帶1.5個新生突變,特別是父親的生育年齡越高,就有其子女思覺失調症風險增加和發病年齡的越早趨向,顯然,從基因定序而來的遺傳風險,該項父親生育年齡及其子代精神健康的關聯程度,同時也亦直指後天家庭、社會環境的相對重要性;「北宜高鐵待環評」,針對高鐵延伸宜蘭案環評專案小組召開初審會議,決議是補正後再審,特別是要求補強北宜高鐵與北宜直鐵在經濟效應、財務評估上要有更多的效益風險比較,同時該案開闢10個隧道,亦應提出對生態、水脈等衝擊的減輕措施,誠然,該項北宜高鐵案規劃的行駛路線是自高鐵南港站向東延展至宜蘭,全線總長60.6公里且須經過9個鄉鎮市區,計畫核定後11年通車,其中施工期約8年2個月,工程之艱鉅程度可想而知,只不過,高鐵通車至宜蘭的方案構想,背後糾結有從絕對剝奪到相對匱乏的東西部交通便利差異、從西部繁榮到東部後花園的國土整體開發、從社經發展到社會補償的積極性差別待遇、從高鐵到臺鐵的替代選項、從經濟效益到區位影響的全宜蘭思維、從土地徵收農業影響到生態環境到水脈人文的多層次評估面向,以迄於從既得利益人士到全縣居民生活品質等整全多層的論述思辨,況且雪山隧道通車後所帶來的正反面影響,多少點出任何不可逆的人為開發案,意指的乃是對於人類社會中長期抑或恆久未來的負面衝擊,如此一來,考察的重點就不全然只是聚焦於諸如直鐵或高鐵之類的技術性交通行政事宜,而是欠缺一套通盤、整體、全面的藍圖擘劃;「酒精依賴國中生」,依據國健署2023年青少年吸菸暨健康行為調查結果,過去30天內飲酒率,國中生為11.4%、高中職生30.4%,都比2021年(國中生14.1%、高中生30.6%)來得降低,至於,有飲酒者通常1天喝1杯以上的比率,高中職生為75.4%,也比110年76.3%下降,但是,國中生的65.5%則是較2021年的63.3%上升,換言之,國中生1天1杯以上的比率,出現漸次上升趨勢,特別是14歲前就有飲酒習性,日後發生酒精依賴是成人的4倍,顯然,飲酒年輕國中生化及其後續酒精依賴化的加惡情形,實有嚴肅看待之必要,畢竟,這其中糾結有國中生的個人歸因、父母以身示範的家庭歸因、少年次文化的群體歸因,以及媒體傳播和為何可以順利買酒啜飲的系統失靈歸因等事由,特別是印照於『無酒、節酒、零酒精』概念內涵的0509台灣無酒日,更是顯得有些許的反諷、難堪;以及「十四私校少子化」,全台14大專院校相繼關門退場,這其中包括有2014年的屏東縣高鳳數位內容學院、2018年的高雄市高美醫護管理專科學校、2019年的苗栗縣亞太創意技術學院、2021年的花蓮縣臺灣觀光學院、2022年的宜蘭縣蘭陽技術學院、2023年的高雄市和春技術學院和台南市的台灣首府大學、2024年的嘉義市大同技術學院、彰化縣的明道大學、雲林縣的環球科技大學、高雄市的東方設計大學、花蓮縣的大漢技術學院、2025年的高雄市一貫道天皇學院,以及預計於2027年停辦的新北市華夏科技大學,顯然,從東臺灣到西臺灣、從南臺灣到北臺灣、從歷史悠久到設置不久、從一般辦學到宗教興學、從專科技院到科技大學,都因為少子女大環境而讓這些私校走捲入高教海嘯的深淵裡,如此一來,考察的重點就不全然在於10多所私校的個別境遇,而是未能因應於時勢大環境以推動高教制度的應有變革,致使,這些包括轉型、停辦或退場的私校命運,勢必也會是現行以拖待變之中段班私校、後段公校日後的現實寫照,據以投射出來文憑至上的諸多『學歷難民』人身反諷。

其次,「萊劑豬腳潛風險」,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公布自澳洲進口的冷凍豬腳檢出0.001 ppm微量的萊克多巴胺,雖然檢測結果都是在0.01 ppm以下的標準範圍內,但是,仍然引發民眾對糾結於檢驗合格到安心食用之間的疑慮與憂心,畢竟,萊豬議題實乃是當前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種政治經濟博弈,臺灣更是居於下風的弱勢處境,這也讓萊豬的大軍揮進,更是直指政治經貿、產業生態、社會生活、食用安全等多層面的衝擊影響,面對此一直指原物料、可食用部位、加工品而來的來源、屠宰、包裝、運輸、檢驗、標示、流向、登錄等資訊之正確、透明、充分、及時、完整、對稱等全流程管理機制設計,是否能夠讓民眾安心、安全的購買或食用,而即使是檢出的萊克多巴胺藥殘是合格的,但是,這也不代表民眾就願意吃或是可以選擇不吃,進而無視或剝奪民眾的選擇權利,此一決策危機的正當性影響,值得進一步議論,對此,如何就其攸關到食安的關鍵節點,落實以本國人民利益為其第一考量的積極性防衛,畢竟,直接看得到的是對於小型養豬場市場競爭的生存壓力,潛藏看不到得更是出現魚目混珠的各項偏頗手法及其所造成民眾對於豬肉購食的信心崩盤,致使出現包括國內豬農、經銷商、販賣店家、食用大眾等全社會的彼此共輸;「設兒少專責機關」,發生剴剴案之後所挑動民眾感受的社會性情緒,更是引發全社會對於兒虐事件的警覺和專責機關的民意訴求,對此,行政院已朝設置專責機關的方向努力,只不過,如何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的垂直串接、政府部會或局處的橫向對接、公私夥伴的協力銜接及其跨域整合的體制嫁接,以思索設置兒少專責機關之非必要性、不可行性和行政效能有待商榷性等闕疑、議論,連帶地,關涉兒少事務的議題範疇、概念內涵、政策定調、法令規章、行政協調、業務整合和服務輸送,實比想像中來的複雜、棘手,遠地不說,未能廓清包括理念、政策、立法、行政、服務輸送的層次別;支持、補充、保護、替代的性質別;就醫、就學、就業、就養的範疇別;一般兒少、弱勢兒少、特殊兒少、不幸兒少的身分別;三級、二級、一級的風險別;個體、集體、整體的層級別;個體、制度、大環境的架構別;中央、地方、民間的屬性別;短期、中長期的進程別;個體為重、家庭為要、群體為先、國家為後盾的排序別;兒少、婦女、老障、其他人口的族群別;以及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福利津貼、福利服務的社會安全體制別,直指出來擘劃設置兒少專責機關設置的該項思維,充其量只是侷限於從『有單位』以進化到『有專責單位』,而非是『有跨專業團隊』的整合性規劃;「慘綠少年多加油」,針對近日的印度和巴基斯坦開戰,綠營支持者將之說成是巴勒斯坦,進而引發『國家那麼亂,讀書有什麼用?』等熱議,對此,某藝人發布短片,除了分享蘇東坡與佛印禪師的故事勉勵年輕人,也持以『各位慘綠少年,加油!』的勉勵話語,沒想到卻也遭到綠粉出征,顯而易見的是,癥結或爭執處乃是在對於慘綠少年一詞的不同時空環境詮釋,這其中包括語出唐朝張固的《幽閒鼓吹》,本指身穿暗綠色衣服的少年用以比喻青春年少,後來亦有所指風度翩翩、意氣風發的青年才俊,抑或用來指彷徨苦惱少年之意,及其因為『慘綠』形容詞作為字面義訛而來的誤認為係對其人的身反諷,就此而言,當去中國化被逕自和化約等同於去中國文化之際,更是讓時下新世代應該要與時俱進的文化底蘊,早已是不堪所可以道盡言表的;「雙薪家庭包粽子」,一位母親在社交平台上發表文章引起廣泛共鳴,因為她的女兒所就讀的幼兒園,要求家長為包粽子活動準備洗好的粽葉和內餡,並且需在家中進行練習,這樣的要求對於雙薪家庭及其多重角色扮演的她來說,無疑會增加許多負擔,該種情況反映出來的乃是,當代家庭在面對傳統文化活動時所遭遇的文化傳承困境,特別是在雙薪家庭普遍化的社會性情境氛圍底下,家長的時間和精力早已受到極大限制,而更顯手足無措,唯有透過多元化、包容性及創新性的活動設計,才能讓包粽子活動真正發揮其教育意義,並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平衡點,換言之,端午節已然不僅是一個節日,更是用以反思我們究竟是如何看待文化、生活與社會變遷的一項重要契機;以及「不擅書寫Z世代」,根據一項調查顯示,大約有40%的Z世代不擅長書寫,這項自5500年以來人類溝通的重要技能,隨著數位科技的崛起大大降低手寫必要性而被取代,畢竟,筆電或平板之類的數位裝置,有利於記錄、保存、整理、傳送的快速保存,但是,來自於人性的科技創造,卻也讓人性逕自迷失、迷走和迷亂於諸多的科技創造之中,而渾然不知後果的嚴重性,這是因為,手寫能激發更廣泛的大腦活動,有助於識讀釋讀、記憶理解、綜合歸納、批判性思考的全面提升和強化學習效果,更遑論於手寫不單單只是一項技能,更是大腦發展的重要一環,這也讓對於日常生活幾乎所有面向的相關衝擊影響,成為數位時代新新人類的一項重大發展危機。

最後,「托育專法政院版」,剴剴案震驚全臺社會,對此,行政院會拍板〈兒童托育服務法〉草案,以將2歲以下的托育服務單獨立法,至於,共計6章78條的該項兒童托育服務專法,主要聚焦於提高居家托育法律位階及執業資格、強化托育機構透明度及管理規範、強化不當對待案件處理機制、提供多元化托育型態、加速布建公共托育資源等5大重點,具體而微的草案相關內容包括有要求托育機構保存錄影30天,並上傳至地方政府雲端,托育人員若涉兒虐最重可處新台幣60萬元罰鍰,並且公布行為人姓名及托育機構,機構遲未改善最重可廢止設立許可等,顯然,專法的制定是否能夠從依法行政和依法辦理的消極作用,以臻至對於家內照顧和家外托育服務的通盤性檢視,這一點實有議論之處,這是因為:(一)將托育服務提升至母法的法律位階,依舊有其對應的相關子法,這部分的繁文耨節,是否有助益於托育服務品質的有效提升,是有商榷之處,(二)透過源頭把關以限縮居家托育人員資格,刪除僅需受訓即可執業者,這部分忽略了專業養成所關乎到教訓考用之間的可能斷裂,特別是城堡式托育照顧自成一格的結構性限制,(三)針對不當對待案件以推動建立事件調查及審議機制的法制化工程,又要如何得以產生事前防制及其事發防治的串聯貫通,(四)明確定義包括不得對兒童有身心虐待、體罰、霸凌、性騷擾、不當管教,或其他對兒童的身心暴力或不當對待行為等兒虐態樣,這部分實有待照顧素養的強化培力和對於居托工作的喘息協力,(五),將公共托育家園正名入法,以完備法制化管理與輔導,同時訂定社區互助式、部落互助式及職場互助式托育型態,以提供家長多元托育型態選擇,這方面更有便宜行事和潛在風險之虞,冀此,單獨立法的目的,是否也會因為制度設計的運作失靈,從而將受托的嬰幼兒一併解決掉;「美國樞機新教宗」,梵蒂岡選出美國籍的普瑞弗斯特(Robert Prevost)成為羅馬天主教的新任教宗,並以良十四世(Pope Leo XIV)為其教宗的名號,此一首位的美籍教宗,因為親近貧民而選擇『良』(Leo)這個封號,隱含著他對於個人教宗職責賦予社會關懷作風的深意,像是自14年前便創立個人推特(Twitter)帳號以來,已發文400多次,同時對於各式各樣敏感議題發表看法,包括種族主義、神職人員性侵害、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美國非裔男子佛洛伊德(George Floyd)遭警察壓頸致死事件等,意指體恤弱勢、推動和平等宗教關懷情操,來讓天主教成為『一個搭起橋樑和對話的教會』,同時展現仁慈並以愛對話,藉此強調正義、勞動以及教會在現代世界中的作用;「高齡者移動人權」,全社會理應是要對於高齡者的移動權益進行批判性反思,尤其是突顯這不僅是牽扯到交通安全、無障礙交通設施以及社會支持網絡等層面的一項特定交通議題,更是攸關到高齡者人權、社會參與和國家照顧責任的綜合體現,特別是相迎超高齡社會的到來,這使得保障高齡者的移動權益,也不再只是法律範疇的制式要求,更是一種道德責任和文明素養,藉此體認到高齡者的安全與福祉,實乃是關涉到全社會的安定與和諧,畢竟,高齡者經常被排除在主流公共政策之外,其相關需求被視為次要或附屬問題,這種壓迫結構性的忽視,不僅削弱高齡者作為公民的基本權利,也損害了整體社會的和諧與公平,如此一來,為高齡者創造一個更友善的生活環境,來讓他們在安全的情況下,自由移動的減法照顧和享受生活的美好,等同於是在為我們未來的老後生活預先鋪路;「還假於民多三天」,立法院會三讀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修正案,將現行共11天的國定假日,新增4+1天放假日,分別是9月28日孔子誕辰紀念日(教師節)、10月25日台灣光復暨金門古寧頭大捷紀念日(光復節)、12月25日行憲紀念日、小年夜,並將5月1日勞動節從勞工放假改為全國放假,換言之,今年下半年將會多增加教師節、光復節、行憲紀念日的3天放假日,至於,代表突破威權統治的3月23日的總統直選紀念日、彰顯轉型正義價值的5月19日之白色恐怖記憶日,以及象徵多元平權價值的5月24日的婚姻平權紀念日等對於紀念國家發展歷史、彰顯民主多元價值以及凝聚台灣社會的重要轉折,是否要納入國定假日,是有通盤檢視之必要;以及「全臺人口負成長」,內政部發布最新人口統計,今年(2025年)4月出生數為8,684人,乃是歷年單月最低的出生人數,而4月的死亡數有1萬7,205人,將近出生數的2倍,全臺連續52個月出現『生不如死』景況,同時,全國各縣市自然增加率皆為負成長,此外,今年4月底人口數為2,336萬5,274人,與去年4月相比減少4萬9,826人(-0.21%),平均每天減少136.51人,並且全國總人口已連16月負成長,顯然,自然性減少及其社會性蛻減的相互拉扯,實為當代臺灣人口發展的重要破口。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