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署「豬肉儀表板」顯示,4月29日一批22.99公噸自澳洲進口的豬其他可食部位(如豬腳、大腸頭、肝連、嘴邊肉、豬頭皮、豬腸衣等)檢出0.001PPM萊克多巴胺。我國於2021年元旦開放萊豬進口,此為開放後首批進口含有萊劑的豬肉,儘管來自澳洲,但被視為美國萊豬輸台的敲門磚。
現行食藥署豬隻各部位萊克多巴胺容許殘留量為豬肝、豬腎為0.04PPM,豬肉、豬脂肪,以及豬腸、豬腦等豬雜碎組織均0.01PPM,而這批來自澳洲豬其他可食部位萊值低於標準值。
統計顯示,截至4月以前,我國豬肉進口國以加拿大為主,達1萬9728噸,其次為西班牙(7473噸),澳洲並非我國主要豬肉進口國,但食藥署資料顯示,4月29日一批來自澳洲22.99公噸的豬其他可食部位,被檢出0.001PPM萊克多巴胺。
我國於2006年禁止含瘦肉精豬肉進口,為了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等國際組織,前總統蔡英文於2020年宣布開放萊劑豬肉進口,2021年元旦正式開放萊豬進口,國民黨發起反萊豬公投,並未通過。
由於國人對於美豬多有疑慮,政府於開放後採取多項配套措施,在食品標示規定上,強制要求業者標示豬肉來源,以確保消費者知情權;並透過檢疫及查驗,加強進口肉品的檢疫和查驗,以確保食品安全,而食藥署也成立「豬肉儀表板」,定期布台灣豬肉與進口豬肉累計數量,其中一欄為「檢出萊劑」。
事實上早在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等關稅」之前,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就宣布「2025年對外貿易障礙評估報告」,其中對於台灣要求落實豬肉產品原產地標示,並對嚴格規範進口豬肉的萊克多巴胺最大殘留容許值(MRL)等作法,表達嚴重關切,認為此舉為「不正確地暗示美豬產品(包括萊克多巴胺豬肉)存在食安疑慮。」(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5.05.04)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