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包括電腦、手機、平板等所謂的3C產品,已然成為現代家庭中不可或缺的育兒工具,然而,根據衛福部統計,過度依賴這些數位產品的育兒方式,正逐漸出現不樂於看到的負面效應,僅以去年(2024年)為例,有高達16%的兒虐案件與兒少使用3C產品有關,這顯示數位化對於兒少的身心健康發展,實有潛在性身心戕害;連帶地,相關的數據亦顯示兒少每天的平均上網時間已經從2021年的3.17小時,增至2024年的3.96小時,平日的上網時間增長了37%,假日則是增加11%,諸此的變遷趨向不僅反映數位產品的普及化,更揭示兒少在面對校園壓力時,往往是透過網路遊戲和社交媒體,以尋求放鬆和社交的次文化現象,也就是說,數位化對兒少的成長環境帶來了深遠影響,並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進而也成為不當對待或性剝削的犯罪溫床。
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的數位性依賴不僅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還可能引發家庭內部的矛盾與衝突,這也讓兒少使用3C產品的頻率及其衍生出來的兒虐案件,彼此產生密切的對應關係,這是因為:(一)首先,許多孩子在學校面臨巨大的學業壓力,回到家中往往選擇追劇或打電玩,來讓身心獲得放鬆,就此而言,家長的擔憂和孩子的放縱所相與糾結的不良親子溝通,最終引發不當對待的兒少保護事件,畢竟,兒少與數位化所交織而來的負面效應,此一現象的背後涉及到的乃是多重因素,像是科技數位的普及化,使得兒少接觸3C產品的年齡不斷降低,使用時間也漸次延長、增多,如此一來,家長對於國、高中生使用3C產品的管教方式,導致親子衝突的比例已高達24%,特別是對於使用數位產品的過度限制,更是缺乏有效的溝通與理解,而成為不當對待的導火線;(二)其次,網路成癮的問題也日益嚴重,隨著遠距學習的普及,兒少的3C使用頻率大幅提升,除了會增加親子衝突機率,也提高兒少遭受數位性剝削風險,像是來自於2024年的報告指出,兒少性剝削案件中,86%的受害者為在學學生,而且70%的案件更是透過網路管道進行,顯現出來數位通路在性犯罪中的重要角色扮演及其兒少在數位環境中的脆弱易受傷性,已然是愈加明顯;(三)最後,兒虐案件的增加也與父母的教養方式有關,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數位產品使用因為缺乏一致性規範,或是且在其制定規則時往往忽視與孩子的雙向溝通,這種負向的管教方式,不僅無法有效管理孩子的上網行為,反而加劇了親子之間的矛盾,導致更為嚴重的後果。冀此,在這裡突顯的是包括科技普及使兒少接觸3C產品的年齡下降、使用時間增長、家長管教方式不當,以及缺乏有效的親子溝通等問題成因,此外,遠距學習的推廣雖帶來教育便利,但也加劇了網路成癮問題,進一步提升兒少遭受數位性剝削、兒少身心健康受損、情緒波動、親子衝突增加,以及性犯罪風險升高等風險。
針對上述問題,應採取一系列的因應對策,包括:(一)首先,建立清晰的3C產品的使用規範,家長應與孩子共同制定使用時間和內容的規則,並定期進行檢討和調整,來增強親子間的信任與理解,畢竟,數位科技並非萬能解方,而是需要被適當管理與使用;(二)其次,學校和社會應加強對兒少網路安全的數位教育,透過課程和講座,提高兒少對於網路潛在危險的應有認識,教導如何安全使用網路避免成為性剝削的受害者,同時,家長也應該有其觀念充權的教育培力,強化如何得以正向且有效引導孩子使用科技產品的數位素養;(三)此外,政府和社會組織應加強對於網路成癮的防治措施,設立專門的輔導機構以提供心理諮詢和家庭教育等支持服務,幫助兒少克服網路成癮問題,同時,應推動公民社會的大眾參與,鼓勵家庭和群體共同關注兒少的健康發展;(四)最後,針對性犯罪的事後防治,應加強法律的執行與宣導,對於兒少性剝削的犯罪行為要嚴懲不貸,以震懾和抑制潛在的犯罪者,同時,社會也應建立更為完善的通報機制,來讓受害者能夠在人身安全的數位環境下尋求幫助。
總之,數位化的浪潮為兒少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同時也伴隨著潛在的危險,面對日形嚴重的兒虐和性剝削問題,全社會應共同努力,朝建立一個更為安全和健康的數位環境邁進,特別是透過有效溝通、教育培力和制度變革,方能保障兒少的身心健康,以讓這一群未來主人翁得以在數位化世界中自在優遊的茁壯成長。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現今社會兒少的網路使用時間(不含做功課、網路上課的時間)平均每日4.6小時,換算成一周則高達32.2小時,相較於2020年調查的27.2小時明顯高出許多,而男生佔47.3%、女生佔51.2%及其他1.5%(調查範圍以國高中生為主)
而數位網路有好也有壞,好的方面是任何資訊都可以垂手可得,接收新資訊非常快,前提資訊的認知及了解。
但是相對衍生是數位犯罪、身心問題,(一)數位犯罪-例如:個資洩漏、淪為詐騙車手(以工作賺錢行詐騙手法)、兒童性剝削、騙取錢財。
(二)身心問題-例如:網路成癮幾天情緒變得不安、憤怒、明知上網已引起或惡化身心問題但無法停止、視力受損。
希冀這樣子逐漸失控的狀況下,所對應的方法也要逐步調整:(一)家庭:和孩子共同討論理解孩子想法,時不時看孩子網路遊戲內容及影片篩選,制定休閒時間(上網時間及日期)或是親子家庭日。
(二)學校:以網路安全教育情境式教學,讓孩童有「網路識讀」具有辨識和了解網路資訊對於個人可能造成各面向影響的知識與能力;這樣子才能避免受到網路資訊內容的不當受影響。
(三)政府-可以設立網路安全網,設立網站年齡分,不適合的年齡不得登入。
總而言之這些方法期待可以給孩童一個健全又安全的網路知識,降低數位犯罪的溫床。
可以發現除了兒童使用手機時間頻率變長,其實也可以發現路上或生活周遭帶娃的年輕父母們,使用手機的頻率與時常也相對高許多,常常都是一手顧小孩一隻手還是滑著手機,身為孩子的照顧者也都帶頭長時間使用手機也會造成孩子們模仿校應,有樣學樣,除了小孩本身沒有控制能力外,父母的放縱與疏忽也是一大問題,我的年代小時候只會有電視兒童這樣的名稱出現,但現在隨著時代的改變,3c科技的進步,父母親為了方便,也都會丟著手機或平板就給小孩了,無論那個年齡層,即便是長輩也會發現他們開始會用手機之後,也都在忙著刷抖音或長輩圖。
更何況事是沒有自制力的兒少了。如何改善,我想不是簡單學校教育幾場講座就能解決的。
本文指出,隨著數位科技迅速融入家庭生活,3C產品如手機、平板與電腦已成為現代家庭育兒過程中的重要工具。然而,當父母對3C產品本身的定義模糊、使用目的與依賴性過高時,往往也影響了對子女的媒體教養態度與規範建立,進而對兒少身心健康帶來潛在風險。根據統計,2024年與兒少使用3C產品有關的兒虐案件達16%,反映出科技濫用對兒少的負面影響日益嚴重。此外,家長若本身也習慣以3C作為紓壓或親子互動的替代工具,無形中便削弱了與孩子間的實質交流與監督能力,使親子溝通更趨困難。因此,面對此數位依賴現象,應從家庭內部做起,強化家長數位素養、自我使用反思與親子共識建構,同時結合學校數位公民教育、政府法規配套與社會支持系統,共同營造兒少安全與健康的媒體使用環境。
現金3C產品雖是學習資源的寶庫,各式各樣的教育 App、線上課程、以及豐富的資訊,能以生動有趣的方式拓展孩子的知識邊界,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但身為父母,看著孩子們滑著平板、盯著手機,心裡是不是會五味雜陳呢?數位時代帶來的便利與豐富資訊確實令人驚艷,但同時,3C產品這把「雙面刃」也為我們的育兒之路增添了不少挑戰。
雖然孩子們能透過網路接觸到廣闊的世界,但過度沉迷3C產品帶來的負面影響更不容忽視。3C產品長期更是影響孩子的視力問題、睡眠障礙問題、社交能力下降問題、久坐不動、無法專注力影響學習效率、網路世界更是潛藏著安全風險,更需要家長多加留意。
我們需要培養數位素養的起點,讓孩子在安全引導下接觸和使用科技產品,培養他們未來在數位社會生存和發展所需的技能。
從文章中也可以看到,兒童及青少年對於網路、3C的依賴也日漸增加,面臨到的網路成癮、網路霸凌、數位性剝削等等問題,源頭便是因數位產品普及所造成。但數位產品的普及不完全只帶來問題,若是好好運用也是有很多好處,像是獲得更多網路學習資源、線上課程、電子書,也能夠透過數位產品拓展兒少的學習視野、世界觀,這對於他們來說也是一種探索的機會,但前提都是建立在他們所觸及的內容品質好壞,其他文章中也提及了,關注的重點不全然在於上網的時間長短,而是孩子的上網行為,因此,面對數位產品帶來的兩面性挑戰,我們需要更加注重的是如何引導兒童與青少年健康、理智地使用網絡,創造一個安全、積極的數位學習與成長環境。如此一來,數位產品才能成為幫助兒少成長的工具,而不是他們發展路上的絆腳石。
隨著3C產品成為家庭育兒常態,兒少的數位依賴問題日益嚴重,衍生出身心健康、親子衝突與網路性剝削等多重風險。從衛福部統計可見,兒虐與過度使用3C高度相關,顯示數位環境已非單純的教育輔具,而是需要謹慎管理的生活要素。父母若缺乏清楚的規範與有效溝通,不僅無助於管教,反而加劇家庭衝突。面對數位浪潮,我認為應強化數位素養教育,建立合理使用規則,同時完善法律與輔導機制,協助兒少在網路世界中保護自己。唯有社會、家庭與學校三方共同合作,才能真正為孩子打造一個安全且健康的數位成長環境。
本篇文章說明兒童與青少年過度使用3C產品所衍生的身心健康、親子衝突與網路安全等問題,在數位環境日益普及的今天,單單靠禁止或限制已無法有效保護孩子,應該更重視溝通與陪伴。平時也常看到家長與孩子因3C使用而產生摩擦,顯示家庭教育方式需與時俱進。數位工具雖為育兒助力,如果使用不當也可能變成風險來源,建立親子間的信任、提升素養,才能協助兒少健康成長。
數位世代的身心健康是大眾必須關注的議題,手機的普及使得兒少使用手機、接觸網路的時間增加,除了外在的視力受損,內在的身心議題也不容忽視,包含注意力不集中、焦慮、憂鬱等,間接影響生活作息、情緒調節和人際互動能力,這些大大小小的問題不斷積累,可能導致兒少的學習狀況不佳,以及形成負向的自我價值等,我想仍需要多方共同協力,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與培養合宜數位素養,讓兒少能在科技的世界中健康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