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當前人口老化的大時代背景底下,長期照顧(long-term care)成為全球各國要急迫面對的重要議題,根據聯合國的報告,預計到2050年,全球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更是高達有20億人,這不僅是對於醫療系統的重大挑戰,更是對全社會結構的嚴峻考驗,作為超高齡社會一員的臺灣地區,面對著日益增長的長照需求,推動長照3.0政策的迫切性與必要性愈發凸顯,如此一來,長照3.0就不僅是一項單純的技術性改革,更是有其對於社會結構、家庭功能以及個人受照權益的深刻反思,這也讓相與衍生出來的議題現象,實有加以嚴肅看待之必要。

預計明年(2026年)才正式上路的長照3.0,共計有7項的規劃重點,包括:(一)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PAC)從原來僅限縮失能長者、身心障礙者或50歲以上失智者等的服務對象,擴大至所有的年齡層,以強調滿足即時需求;(二)輔導部分地區醫院轉型承接PAC,或讓患者到物理治療所,以作為住院跟返家間的中介機構,藉此讓患者立即獲得服務,而不至於出現住院與返家之間的空白期;(三)推動住院照顧讓家屬探病不陪病,看護費用則由政府跟民眾共同分擔,以減輕家庭負擔;(四)研擬較長天數的有薪家庭照顧假,以支持照顧者的經濟需求;(五)針對住宿型機構住民補助每人每年最高新台幣12萬元將提升到最高18萬元補助,以紓減費用支付壓力;(六)創造10分鐘照顧圈來讓民眾可以在10分鐘的車程內找到所需的長照資源,並且開放聘僱外籍看護家庭使用社區照顧服務,以建置便捷的照顧資源網絡;以及(七)推動一定年齡以上疾病者,得享有一生一次免費預立醫療照顧諮商,並規劃智慧科技輔具租賃制度,以提升照顧服務的效率與質量等等擘劃構思。

誠然,長照3.0乃是針對臺灣社會所關乎到特定對象、特殊需求和特別項目所提出的重大改革方案,其核心精神在於強調以人為本的照顧模式,並且整合社會資源據以提供更全面的照顧服務,此一政策的推動,不僅是對應於高齡老化問題的必要措施,更是有效提升社會福祉、促進社會公平與捍衛照顧人權的重要步驟,畢竟,提升長照服務的質量與效率,來讓弱勢群體獲得必要的照顧,進而減少家庭的負荷壓力及其培力社區照顧的守護概念,皆有其訴諸於「以個人為重—家庭為要—社區為先」的長照服務運作理念,以此觀之,上述偏向於工具範疇的各項技術性操弄,終究需復歸於照權為本位的規範性思考,如此一來,諸如權益責任對等的『長期照顧保險化』、多元照顧分工的『長期照顧夥伴化』、照顧文化被扭曲的『長期照顧素養化』,以及結構限制變革的『長期照顧人權化』等長照四大命題的基本提問,若果還是未能獲得有效的解套,那麼,長期照顧服務的運作困境,當只會更形嚴峻、險惡。

遠地不說,長照服務質量與社會結構係有其息息相關的相互拉扯,如此一來,長照資源不足、服務人員短缺、人文區位落差等結構性限制問題,這也讓從都會型態出發的長照服務質量不均衡發展態勢,恐將進一步加劇社會階層的分化或惡化,特別是弱勢群體的長期照顧需求往往被忽視,這將會與社會公正的理念訴求背道而馳,以此觀之,需要關注的是長照資源的公平分配,尤其是在城市與鄉村之間,以及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資源差異;連帶地,接踵而至相繼退休的戰後嬰兒潮人口結構及其所可能會帶來超過20年之久的長照需求影響,如此一來,『照顧社會』的願景與怨景,就不僅止於一字之差,而是有其一線之隔的重大衝擊影響。准此,在這裡對於長照3.0改革方案的考察針砭,就不全然只是聚焦於形而下的各種技術性變革措施,而是需要進一步拉高並回到生理、心理、認知、經濟、社交之受照者的「個人動力」;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類別、婚姻狀況之家照者的「家庭動力」,及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或其他之外部環境的「系統動力」,以推動總體與個體、戰略與戰術、短期與中長期的全方位布建。

總之,涵蓋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住院照顧、家庭照顧假、住宿型機構補助等多項措施的長照3.0改革方案,旨在於用以提供更全面的照顧服務,雖然這是係屬於一項複雜且艱巨的任務挑戰,但也為我們提供一個重新思考社會結構與照顧模式的變革契機,特別是面對高齡老化的人口結構變遷,更須以開放的態度整合各方資源,共同來打造一個更加包容關懷、平等公正的超高齡社會或極高齡社會,誠然:『生活不是尋找自己,而是創造自己。』,抑或“消費社會的本質在於對於生活質量的追求”,也就是說,關乎到長期照顧服務的核心價值,理當要彰顯的是質量而非僅僅追求數量,更要被凸顯的是權益保障優先於福利增進,就此而言,迎接諸多的照權改革,需要不斷的探索創新,來為未來的『照顧社會』創造出更美好的藍圖。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