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臺灣面臨到前所未有的高齡老化挑戰,這也讓迎接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發展趨勢,不僅對於家庭結構會造成影響,也對於全社會的各個層面提出嚴峻的變革要求,對此,近期由勞動部推動的《多元陪伴照顧服務試辦計畫》引發廣泛的討論,這項計畫是否能有效解決長期照顧制度的運作失靈,仍然存在著包括需求、供給、媒合、輸送及績效管理等多方的詰問、議論,究竟這些的存疑,係為一時情緒對決的突兀作為還是冰凍三尺的滾動性影響使然,這部分有待進一步深究、探討。

基本上,美其名為試辦性質的該項計畫,固然是有其回應於從過往至今對於長期照顧制度運作失靈的救急補強之處,但是,無論是戰略層次的規範性思考或戰術範疇的工具性操作,理應要避免再次陷入挖東補西的便宜行事做法,藉此防範淪為有如提油滅火於打地鼠般的窮忙生事,畢竟,此項試辦計畫本身已然糾結人、事、時、地、物和其他因素的深邃、複雜與多重意義,像是具有身心障礙證明或重大傷病資格等5大特定對象之『人』、陪伴照顧服務需求之『事』、臨短急照顧之『時』、到宅性質之『地』、職前和在職進修之『物』,及其須服務實績的財團法人或公益社團法人為其雇主之『平台』、全日24小時最高新台幣3,500元或加價費用之『收費標準』以及同工不同酬或係以外籍看護工為主的『衝擊影響』。

冀此,除了應回歸保險設計的運作機制外,該項側重於服務輸送範疇的長期照顧工作,要如何臻至於有無與否的「可近性」、能否可以接觸得到的「可及性」、主管機關的「權責性」、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或網絡協力合作的「整合性」、費用支付的「可負擔性」、從使用者視角出發的「意願性」、樂於使用的「便利性」、多面向關懷的「全人性」以及典章制度的「永續性」等長照環境,這將會是一項重大的變革工程,況且還存在諸如專業培力不足、職業價值不夠、薪資保障不優、社會認肯不到位等照顧人力資本端的結構性糾葛,如此一來,理當嚴肅看待長照變革作為某種國安危機的整體性社會事實。

遠地不說,正當全臺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之際,每月提供身體照顧、非身體照顧失能患者高達有20多萬人的一線居家照顧服務員,卻同時也出現了中高齡的老化情形,進而加惡老老照護的長照困境內涵,尤有進者,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23年1至10月的資料顯示,提供居家服務的居服員人數為56,420人,這其中女性為47,116名(83.5%),男性有9,304名(16.5%),女性居家居服員人數約為男性五倍,至於,性別與年齡層的交叉分析,得出:女性居服員年齡係以35至64歲為主,總計有37,884名,占比為80.4%,相形之下的男性照服員則以25至54歲為主,共計有6,595名,占比為70.9%,以此觀之,看得到的是居服人員中高齡化、女性化、女性居服員跨齡化、男性居服員輕齡化,相與舖陳以成為當前的居服人力圖像景況及其所隱含性別不平等和過度外籍勞工依賴的結構性問題,至於,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對於照顧服務的需求也不斷上升,此一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尤為突出,這也使得現行長期照顧制度的可持續性受到嚴重的質疑。准此,在這裡的考察真義應進一步分析高齡人口分布與未來趨勢,同時預測不同地區的長照需求,以制定區域性照顧人力的資源分配策略。

連帶地,相與對應之經驗事實、歸因事由及其變革對策,便有必要進行通盤、整體和全面的綜融性思辨,這其中包括正視從事該項照顧服務工作所關乎到工作任務、行為指標、工作產出和對應職能等職能基準(Occupational Competence Standard)的職務分析廓清,至於,以中年失業勞工、婦女二度就業或經濟弱勢者為主的居服人力來源,這又何嘗不是道出對於長照社會教育的嚴重不足,特別是要如何翻轉年輕世代所關乎到態度行為的長照認知基模,這部分實有其必要推動長照工作的職業重建、職業探索、職業教育、職業技能、職業發展、職業認同、職業保障和職業價值等基礎工程建構。

總之,在長久的未來,人口數量難以逆勢回溫增長,這使得對於百年大計的長照願景藍圖,實有必要復歸於權益責任對等的「長期照顧保險化」、多元照顧分工的「長期照顧夥伴化」、照顧文化被扭曲的「長期照顧素養化」,以及結構限制變革的「長期照顧人權化」等四大命題的基本詰問。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