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當前的臺灣社會裡每一百名青少年就有一人使用非法藥物,這也讓青少年吸毒問題已成為一項不容忽視的社會議題,畢竟,此一現象不僅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會對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帶來嚴峻挑戰,這其中特別是吸毒與輟學之間的關聯拉扯,更有必要從社會階層、家庭背景、教育政策及社會安全網等多面向角度來進行統整分析。
對比於2015年全國12至14歲一般國中生青少年族群,國家衛生院研究團隊分析2013至2016年《教育部藥物濫用學生個案輔導管理系統資料》使用非法藥物的國中階段學生,藉由連結社福、健保、輟學紀錄等資料庫以進行4年追蹤研究,從而找出1,605名使用過毒品的國中生,發現到:(一)有83%的國中生使用過愷他命,17%使用過安非他命,而35%的染毒學生因再次沾毒而被通報;(二)25.6%的染毒國中生係出生於低收、貧窮等經濟弱勢家庭,另有16%的染毒青少年其家人也是使用過毒品,這也讓相較於一般族群青少年,來自於經濟弱勢家庭或家戶成員曾涉及毒品的曾輟學比例更是超過三分之一;以及(三)11.4%的使用非法藥物國中生來自於高風險家庭,其比率為一般青少年的14倍,而染毒後的輟學比率高達到35%,更是一般青少年的81倍,同時,非法藥物再通報的風險則是提升46%。冀此,在這裡的延伸性思考,包括有從新鮮好奇到依附成癮、從個人歸因到家庭悲情複製,以及從染毒後輟學到輟學後再行吸毒等等所交織而成之標地青少年及其成長階段的殊異生命歷程。
誠然,社會階層對於個體行為有其深遠的影響,如同上述的調查有25.6%染毒國中生係來自於低收入或貧窮家庭,多少直指經濟困境可能成為青少年接觸毒品的重要推動力,畢竟,不足夠的經濟資本使得這群青少年在面對誘惑時,因為缺乏資源與支持而無法抵抗毒品誘惑;再則,16%的染毒青少年家庭中也有成員使用過毒品,這亦表明原生家庭的影響力不容小覷,也就是說,諸如家庭的功能失調、親子關係緊張及缺乏有效的親職教育,都是導致青少年吸毒的潛在因素,特別是處於凸顯自我認同關鍵時期的青少年族群,家庭若是無法提供穩定的支持,將可能會尋求其他方式來獲得認同,這其中也就包括毒品之類的需求創造供給和毒品滿足自我認同,就此而言,實有必要從根本上改善社會結構,減少貧困與不平等現象的發生,藉此避免因為社會結構的不平等,而使得青少年群體更容易陷入毒品泥淖及其可能會出現的連鎖效應;連帶地,現行的教育體系往往過於注重學業成績,忽視學生的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能力,致使青少年在面對課業、人際或親職壓力時,無法獲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支持,以協助他們渡過狂飆階段的諸多生活挑戰。最後,就其吸毒與輟學的關聯課題,染毒青少年的輟學比率高達35%,這一數字反映吸毒對青少年學習和生活的嚴重影響,吸毒不僅損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使他們在學校中表現不佳,最終導致輟學,這也提醒必須重視教育與健康的結合,以預防青少年吸毒與輟學的惡性循環。
總之,關乎到國中生的吸毒問題,是有必要進行多面向分析,特別是扣緊國中生階段之『人』、輟學之『事』、中輟生家庭背景之『地』、使用毒品之『物』及其包括個人、家庭、群體和外在等染毒事實之『因』等『中輟生—染毒—中輟生染毒風險』的議題旨趣,以推動整全與多層的通盤性檢視,也就是說,揆諸於國中生、輟學、染毒、青少年期身心發展、團體次文化、貧窮家庭、家人染毒、個人健康情形、學校學習狀況、多元智能教育、物質濫用成癮、高風險學生預警系統、社會安全網、家庭功能修復、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吸毒修復式正義模式等心智認知圖像,點出諸如先染毒後輟學、先中輟後染毒、染毒後輟學物質濫用成癮、高風險家庭導致輟學、家人吸毒導致輟學、社安網抑制非法藥物使用效果等命題討論,更有其進一步擴及從內外歸因、風險因子與危險係數、生態系統、推拉理論、自變項或外在變項與隨機變項之總變異量、單一現象與合併行為或不同需求的整合服務等等不同的論述解讀。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不健全家庭造就許多社會的悲歌,國之棟樑現為青少年們會有許多的自我認同問題時常困擾著自己,而身為父母職的父母們會因為「生存」而去努力的活著,那麼這期間就非常的容易忽視掉孩子在成長中所遇到的問題,甚至覺得我努力工作,孩子在後面讀書,那怎麼可能會變成現在這樣不好的樣子?! 突出的這點就意味著,每個家庭與每位成員都是需要有人關懷,以及提供正向觀念給每一位,才有辦法共同互助走向未來。
然而在這社會上許多的問題家庭都來自於問題父母,可能是從祖父母輩就開始遺傳至這代人們,偏差的教育觀念以及帶領方式,都會影響到如同白紙般的幼童心境,長大後走向歪路就是不可避免的,但這是在這社會上所看不見的角落,我們又要如何介入以及如何關懷,這都是一大問題,或許可以先從國家的教育改革優先開始,灌輸責任心與價值觀念,或許可以漸漸地改變。
從20多年前就讀小學的時候,老師一直宣導吸菸、吸毒的後果,甚至也有班上同學,從小學就開始抽菸,我遇到的老師滿用心的,會試著傾聽學生,規勸學生不要抽那麼多,還會類印肺部的照片給學生看,而不是直接遏止,當然,長到後這些同學的狀況如何,也不了了知,而也不是每個老師如同我遇到的用心有些老師、如同大部分的家長,只會用責備的方式關心,也些學生就會開始抗拒跟大人分享,因為說了也沒用,只會被罵,學生開始選擇乾脆不要說,或是避重就輕,甚至說謊。以至於學生生命中的某個部分,開始有了缺失,開始有了轉變。
吸毒的部分,近年來越來越盛行,青少年受到的誘惑越來越多,甚至有從眾效應、效仿行為,也可望被認同,若青少年沒有獲得關愛、關心,或是沒有一個健康的環境,不小心就會走偏了,所以我想除了家庭教育重要,我想學校教育也僅次於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吸毒問題的嚴重性,數字背後反映出無數走偏的人生和破碎的家庭,
貧窮和家庭問題的惡性循環,因家裡生活困難,孩子因此少被管束與正確教養加上資源限制,更容易被毒品誘惑,學校和社會常言道讀書翻身或有更光明的未來,但對這些孩子而言,光是生存不墜落就已用盡全力,更遑論對未來的有正向思維,目前現行教育仍是注重成績,忽略心理支持與適性發展,部份孩子吸毒不是因為愛玩,而是壓力無處宣泄,或是想在同儕中找歸屬感,想找到愛的依附,然而學校若只有批判吸毒就是壞孩子,而不去理解孩子背後使用的動機與原因,那問題永遠解決不了。所以我認為要打破這樣的惡循環,應該要從根本改善:如1.加強弱勢家庭的支援像是提供課後輔導與照顧2.再者教育體系的觀念需與時俱進,更貼近人性因材施教,調整舊思維,增加孩子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以及教孩子怎麼面對壓力與分辨毒品陷阱等3.提升與修復家庭功能,可以結合政府與民間各個單位,來強化家庭功能與教養責任,加入心理諮商,當然仍是需要顧及孩子尊嚴與避免低社經標籤化等延伸議題。綜上所述青少年吸毒不單單個人不學好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責任,政府與其事後相互抨擊譴責、抓藥頭、關少年,不如早日投資在預防上,找出執行面的潛在問題以及增加社會階層的流動性,拉這些孩子一把,除了讓社會更幸福與安全,也可避免更多悲歌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