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當前的臺灣社會,教師的職業壓力與倦怠程度,已經成為一項不容輕忽的教育行政議題,根據立法院法制局所提出的《教師離線權相關權益保障之法制研析》報告指出,教師在下班後仍需回覆學生、家長等的訊息,這種情況不僅會影響到教師的工作、生活平衡,還可能導致心理健康問題,如此一來,關於教師離線權(right to disconnect)的立法事宜,實有其包括勞動權益、職業價值、親職教育等多方角度的必要性思索。
誠然,教師的工作環境處處充滿挑戰,尤其是在當今的數位化時代裡,通訊技術的發展,使得教師與學生、家長之間的聯繫變得更加頻繁,這也讓教師們必須在放學後仍需處理大量的訊息,這樣的工作模式不僅增加他們的壓力,還可能會導致職業倦怠,對此,教育部早於2021年發函給各個地方縣市政府,針對教師在下班後接到家長訊息並立即回覆的情況,應視為是一種加班行為,需提供合理的勞動權益補償,只不過,各縣市的執行標準卻是不盡相同,造成了教師在縣市區域差異權益保障上的不平等,因此,是有其必要立法以明定保障教師在非工作時間的自主選擇權,而非僅由指導原則予以規範之,就此而言,教師的離線權不僅關乎到個人職業壓力,更是現行教育體制中權責分配的再次思考。
基本上,所謂教師的離線權指的是教師在工作時間以外,有權選擇不回覆任何與工作相關的訊息,這不僅是對於教師個人生活的尊重,也是對其職業價值的肯定,若能立法保障教師的離線權,將有助於減輕教師壓力,提升其工作滿意度,進而改善教學質量,這也是對於學生學習權益的具體保障,況且還存在有從工作領域的教職身分延伸到教師私領域的家庭親職身分之間的界線和跨域議題,畢竟,諸多的家長們會有要求立刻回覆和滿意回應的過度依賴,然而,這種的即時性往往係以教師的個人時間作為付出的代價,進而漠視教師的個人需求和基本權益保障。准此,在這裡的思辨論述乃是用以彰顯教師的職業價值,這不僅體現在其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上,更顯現對於學生的關懷與支持,就此而言,如何讓一線教師在工作與家庭之間取得身心平衡,那麼,保障教師的該項離線權立法,實乃是對其職業價值的再認識與社會性認肯,如此一來,教師作為一種特殊勞動群體,其工作時間的延伸性更是需要被明確規範,藉此避免身心過勞和職業倦怠,況且教師長期被賦予「專業父母」的角色,著實反映全社會對於教育責任的不均分配,應重新檢視這種結構性問題,以減輕教師的負擔。
總之,關於教師的離線權議題,旨在於從包括關於離線權定義、明文賦予離線權、禁止不利益對待、監督機制以及罰則等法制化的立法工程出發,藉此進一步深究相關聯的命題旨趣,像是:從勞工離線權到教師離線權的多元及複雜化、從學生的受教權到教師的離線權、從校方教師到父母家長的權責分屬、從親師到校方主管同事的多元對象、從體制內的學校機關到校外的民間補教業者、從師生權力關係到學生自律自主、從單純的親師個別聯繫到複雜的班級群組互動、從僅限老師一人扛責到父母加以究責、從道德勸說的指導原則到依法辦理的法制規定,抑或是從全責的義務到加班的權利等,就此而言,對於離線權的考察真義就不全然在於是否要還給教師下課離校後的自主空間,而是需回歸現行班級親師之間的協力機制,管道是否順暢、能否有效溝通以及如何得以親師合作共親職,畢竟,一線教師已然是被賦與重要或替代性質的專業父母角色扮演,那麼,凸顯離線、下線與否的技術性操作,這何嘗不是道出對於所涉及到學生、教師、家長、校方或社會等環扣共責關係的有所漠視,到最後受損的仍然還是孩子的生存與發展權益,更遑論對於包括教學、輔導和服務等教師職能基準分析是有待廓清的。
最後,當數位化的通訊方式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聯繫管道,那麼,如何讓脆弱的人性不至於迷思在科技創造之中,如此一來,包括顯於外的數位互動規則和隱於內的數位素養增權,及其所關涉到數位倫理與互動規範,實乃是當前公民社會裡一項新興的群體社交課題。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老師需要的不是監督而是信任。
教育不只是學校的責任更是家庭的共同承擔,當家長開始扮演上級,指導老師干涉教學時,教師的專業被否定的同時教學秩序也難以維持,與其批評老師不夠積極,不如回到家庭中,盡好為人父母的責任,家庭教育的落實與穩定是孩子人格發展的根本。
親師溝通需要的是理性、界線分明與彼此尊重,而這一切的核心:「信任」。
信任老師,尊重專業。
信任自己,守好家庭。
如此,孩子才有空間健康成長。
在當今社會,使用通訊軟體已成為許多人的生活常態。這些工具不僅方便聯繫,也讓工作與休閒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
現行一般企業員工可依勞動部於民國103年10月20日以勞動條3字第1030132207號函釋;有權利拒絕下班後接收或回覆任何形式的通訊軟體(函釋:工作時間的定義/下班後以通訊軟體指示工作算加班/不得強制工作)。
但相形之下, 教師不僅要管教學生,處理繁重的行政業務,還需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因此教師的「離線權」長期被忽視,無償加班是日常,導致教師面臨很大的壓力和挑戰。
現今一些國家(如法國、西班牙和歐盟,澳洲等)已制定類似的法律,賦予員工關閉通訊設備的權利,避免下班後的干擾。然而,我國目前只有相關規範,並未形成強制性的法律效益。
為讓教師下班後有喘息空間,減輕身心壓力;提供更健康,平衡的職場環境要從學生,家長及學校一起做起!
1.家長: (A)可以透過確認聯絡方式和時間,減少在非工作時間發送訊息(連絡)(B)善用學校平台留言或信箱,並參加學校安排的家長日/班親會;家長的積極參與,有助於建立良好的關係。
2.學校: (A)尊重教師的個人時間,並提供心理健康支持,有助於幫助教師管理壓力和焦慮(B)鼓勵教師之間互相協力,分享經驗和應對策略,(C)定期關心教師工作負荷,適時提供協助; 不定時宣導家長和學生尊重教師的離線權且確實執行。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和支持體系,對於教師、家長和學生都是很重要的事。唯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創造一個更健康,更和諧的教育環境,唯有良性互動的師生關係,才是學生願意學習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