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31📚
1.綜合高中大退場
2.重機國道未開放
3.國中學區一日照
4.身障就服薪資低
5.托育專法多拉扯
6.創意私房黃子佼
7.資深公僕老鄰長
8.軟骨不全給罕藥
9.申請入學牙大安
10.人生會議社區化
11.新生嬰兒低生
12.高齡薪低居家托
13.愛心勸募創新高
14.新北社工進用率
15.臺大全英語授課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三月份的第五周(2025.03.31)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綜合高中大退場」、「重機國道未開放」、「國中學區一日照」、「身障就服薪資低」、「托育專法多拉扯」、「創意私房黃子佼」、「資深公僕老鄰長」、「軟骨不全給罕藥」、「申請入學牙大安」、「人生會議社區化」、「新生嬰兒低生育」、「高齡薪低居家托」、「愛心勸募創新高」、「新北社工進用率」以及「臺大全英語授課」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綜合高中大退場」,現行的高中學制既可分為普通高中、高職、綜合高中(綜高)等三大類別,這其中的綜合高中為普高、高職的綜合體,高一課程和一般高中、高職差不多,高二開始進行分流,以便於學生選擇學術學程或專門學程,高中三年級則是進行專精學習,以嫁接於選擇大學學測的普通大學或是四技統測的科技大學等不同的就學管道,只不過,現存的綜高數量卻不及全盛時期的三分之一,112學年度統計更事顯示,全臺綜高只剩下50所學校,較前一學年再減4校,之所以會造成不少綜高學制的學校紛紛轉回純普高或純技高,主要還是在於一校兩制的綜合高高,實有其教學內容、著重方向皆有所不同的資源配置困境,更遑論於高一階段的課程架構、課程大綱、課程規劃,有無落實於少年族群的探索教育和職涯規劃,至於,普通大學優於科技大學的認知基模,更成為用以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顯然,針對升學或就業性向尚未確定的學生,以思索另外可行選擇之『對的事』,是否要嫁接於設置綜高之『對的作為』及其應有的完備配套措施,直指出來的是忽略相關變異條件的不當決策思維,預期性後果當比想像中來得棘手;「重機國道未開放」,立法院早在2011年便通過〈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修正法案,明訂持有重機駕照一年以上及小型車以上駕照,並駕駛550c.c.以上紅牌重機者,可以在交通部公告路段行駛,並於2012年7月施行,然而,主管機關交通部高公局卻是表示,因為地方政府不建議開放,再加上最新1次的民調也顯示6成以上民眾不贊成,而未達到開放條件,畢竟,從重機車到其他載具、從高速公路到地方道路、從整體用路人利益到重機駕駛權益、從安駕訓練到公民素養、從道路環境到設施設備,以迄於從車肇事故到風險管理,點明出來關乎到重機上國道一事,這絕非是複雜議題予於單純、特定化,便可了得;「國中學區一日照」,衛福部與地方縣市政府共推所謂的『一國中學區一日照』,其目標是要讓全臺814個的國中學區均有日照服務資源,然而,截至去年(2024年)得11月底為止,各縣市的日照中心資源,新北市部分得達成率為89.9%、桃園為91.5%、臺中市為88.8%、臺南市及高雄市均達100%,相比之下的臺北市一學區一日照的達成率僅為84.7%,成為六都之最低,至於,扣緊客觀事實、歸因事由及其因應對策的三段式論述,那麼,作為全臺都市化程度最快的臺北一市,自當是有包括法規、租金、法規、營運、利潤等結構性限制,如此一來,在這裡的思辨之處實有必要扣緊從國中學區、跨行政區到不同縣市,背後所關涉到的人口、文化、地理、產業和景觀等環境條件,藉此思考包括國中學區布建率、整體日照涵蓋率的日照資源,如何得以適切、適宜和適當的進行配置,特別是復歸對於長者日照服務質感的相關提問;「身障就服薪資低」,百工百業的缺工情形,也出現在勞政、社政體系的搶人大戰,然而,就其身障就服員與社工員薪資比較的客觀條件來看,僅以2025年為例,新進就服員起薪為新台幣37,265元,相比之下的社工員起薪為38,898元,著實已經少掉1,600多元,再加上社工員另有2,000元的碩士學歷加給、近4,000元的社工師執照加給、2,000元的專科社工師證書加給,以及1,000至1,995元的風險加給,致使社工員每月最高可以多領9,995元,也就是說,同樣都是新進員工,身障就服員跟社工員兩者間就有近12,000元的薪資落差,這使得保健因子的薪資水準促使擁有社工專業的身障就服員,向其更有制度性保障的社政、衛政傾斜靠攏,從而加速薪資階層深化現象,誠然,敬業比專業來得重要,如何藉由薪資水準、福利待遇、專業培力、職能分析、情緒支持、職涯規劃、生命天光等機制設計,以讓就服員、社工員、個管員、自關員、社關員、照服員等一線人員,皆能安於本業,就此而言,從保健因子到激勵因素、從使命自主到經濟自立、從專業自我到社會認肯、從保有初心到一生懸命的認同管理、目標管理或數字管理,均有通盤檢視與探究之必要,而非只是限縮於薪資水準的相對剝奪感一事上,連帶地,針對勞動部研擬明年(2026年)起要將身障就服員起薪調至40,815元,並且新增4,000元執照加給的該項因應措施,更要有回歸於從事身障就業服務背後所關涉到工作任務、行為指標、目標產出和對應職能等職能基準,及其人格特質、自我概念、勞動條件、職場環境等內外在、主客觀、必要充分條件和短中長期,所相互交織而來的綜融性考量;以及「托育專法多拉扯」,因應家外照顧所衍生出來的諸多嬰幼兒受虐情事,同時,與0至2歲相關的托育運作規範,目前還是由〈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加以進行概要性的專章規範,因此,主管機關衛福部研擬將托育服務單獨成為所謂的〈兒童托育服務法〉,一旦,該專法的草案經行政院核定後,便能逕送至立法院本會期進行審查,對此,諸如強化訪視人員的執行公權力、培育托育人員的專業素養、協助托育人員的正向管教原則、廓清不當對待的行為指引、明訂不預約的訪視機制、補實家外兒虐的通報及處理機制、採取保母違規記點制、重大違規的停止托育、設置地方政府審議會的合議裁處機制、明確托育費用的調整時程、開放偏遠地區0至6歲的混齡托育空間,以及重新定位居家托育服務中心等明定入法,藉以杜絕發生托育不當事件等民團訴求,固然有其技術性操作的迫切、必要,但是,托育服務背後所實有的深層結構環境,乃為徒法不足以自行的真正癥結所在,畢竟,包括口碑、便利取向優先於證照、管理機制的送托認知基模,就不僅止於觸法與否的違規收托,連帶地,城堡封閉式的保母照顧模式,忽略了相應於新生嬰兒收托比的數字管理,亦有對於保母家庭要如何得以穩健運作所急需的各項配套措施,這也讓從有人照顧到有專人照顧及其有專業的團隊來加以照顧的一線之隔,自當是要去思索針對於托育服務係多為一人照顧、多重角色扮演、照顧素養羸弱,以及欠缺喘息配搭,所交織而成支持體系和協力網絡的相關詰問,況且從原生家庭、親屬家庭、保母家庭、寄養家庭、類寄養家庭、團體家庭、安置機構到托嬰中心,所爆發的任何不當對待情事,直指的是從初犯、累犯到慣犯的加惡歷程,如何就其自律、中介、他律的守護機制,以達到事前有效防制的預防性介入,如此一來,除了祭出突訪、計點制、強制退場等寧可錯殺的不信任原則外,亦有其必要深究送托的父母角色功能扮演,究竟有無發揮另類共親職的和合夥伴關係,抑或是讓保母淪為必要性的替代選項,連帶地,居托服務中心的訪視輔導員或社工員,又能否察言觀色於所應該要有的收托服務敏覺性,至於,因應托育補助誘因的政策引導,致使家長送托比率逐年的攀升,此一違背〈兒童權利公約〉的關懷意旨,是有必要重新檢視、檢討和檢驗該項托育服務的精神理念、概念內涵和角色定位。
其次,「創意私房黃子佼」,針對從黃子佼到黃子佼們的創意私房事件,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長已指示從嚴偵辦,據以追查這80名高級會員不法行為的法律責任,以讓潛藏於暗黑社會另類白領犯罪的黃子佼們,要面對司法懲處、心理諮商等究責外,然而,案發至今所窺見到國家機器消極不作為的應對態度,亦有其行政主義怠忽職守之處,連帶地,聚焦於錙財能力、生活壓力、心理偏頗、偷窺心態等某種社會性集叢心理,點明出來除了有其依法論處於以正視聽外,關乎到供需之間的媒合、輸送一干人等,是有其直搗、破解此一私房產業鏈的基本思索,顯然,需求創造供給之餘的供給衍生出更多的不當需求,甚而形塑出緊密相連的生關係同體,除此之外,更有必要就其成長過程當中所可能積累的童年逆境、創傷知情、深井效應等個體動力的心理破口,以進行心理健康修復的必要性配搭,至於,瀰漫於該起性剝削事件人皆可誅的全民肅殺氛圍裡,理當不可逕自對於當事者的家人或家庭,進行無限上綱的道德綁架或情緒勒索,從而複製淪為代際創傷的死蔭幽谷情結;「資深公僕老鄰長」,新北市政府修正〈新北市各區公所辦理鄰長遴聘解聘實施要點〉,自2023年4月起新聘鄰長需年滿25歲,且不得超過75歲,其目的旨在於考量部分鄰長年紀過大,身體狀況不佳,恐影響服務品質,因此,採行逐步退場的應變措施,只是,相迎於老後天光所關乎到第三人生的超高齡社會國度,該項的行政主義思維,實有反其道而行的退步做法,畢竟,糾結於年齡、能力、人群服務、社會參與的環扣鑲嵌,該項實施要點恐有年齡歧視之嫌、之憾,進而加深了不同年齡層的世代對立,特別是由國家機器起頭帶領的不當舉措,更有其思慮不周之處,如此一來,期盼為高齡長者所規劃各項積極性差別待遇的活耀老化變革工程,恐有淪為紙上談兵之憾;「軟骨不全給罕藥」,健保署召開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通過新藥,以讓2歲以上至16至18歲男性、14歲女性的軟骨發育不全症個案在生長板癒合前使用,每人年藥費約700萬元,預計將可讓72人玻璃娃娃患者,這也是目前唯一可以治療該罕見疾病的藥物,顯然,從罕病、罕藥而來的社會性關注與社會性投資,實有加快步伐之必要;「申請入學牙大安」,114學年大學申請入學第一階段篩選結果公布,包括成大、陽明交大、高醫、中山、中國醫等校,申請牙醫系的分數門檻都比醫學系來得高,只有北醫勉強撐住,堪稱所謂的『牙大全』,顯然,擺盪於薪資報酬的保健因子及其安於本業的激勵因子,這也讓醫事人員的出走、流失提早於選填志願的直球對決;以及「人生會議社區化」,臺灣第一部以病人為主體的醫療法規,也是全亞洲第一部完整保障病人自主權利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專法,上路迄今業已邁入第七年,然而,以全臺1,960萬名成年人計算的話,目前預立醫療決定(AP)的簽署率仍未破1%,僅9.4萬多人簽署,就其卡關原因乃是在於簽署前需接受自費預立醫療諮商(ACP),對此,為了提升簽署率,健保署於去年(2024年)起陸續公告免費諮商對象,但是,未見顯著效果,明年長照3.0上路,衛福部定調長照將結合安寧,擬用長照基金,補助50歲以上重大傷病者免費諮商,並且深入社區推動所謂的『人生會議』,也就是說,未來執行預立醫療決定的場域,不再侷限於醫療院所的特定場域,而是要一舉擴及到診所或養護機構的社區照護,連帶地,未來也非僅是限縮於是否拔管等臨終醫療選擇,而是延展至善終觀念的文明化內涵。
最後,「新生嬰兒低生育」,因應於即將到來的2026年縣市長選戰,這其中的人口成長往往成為各個城市政府的施政良窳指標之一,資料顯示出來,新北、臺中、高雄難敵嚴峻少子女化,近5年新生兒數連年下滑,即是蟬聯6都出生率最高的桃園市,去年(2024年)的新生兒仍少2成以上,僅臺北市出現近3年止跌回升趨勢,像是祭出生育獎勵金等政策後,2022年出生人數為14,528人、2023年為16,027人、2024年為17,122人等,如此一來,搶救低迷的出生率,自然成為施政攻防的聚焦所在,只不過,從畏懼結婚到只婚不生、從晚婚難孕到人工孕產、從順孕利產到生養開銷、從人口遷移到居住成本,直指出來的是包括夫妻、政府、社會所相與糾葛的多方關係人等,思索婚生教養衛的切入觀點,已然是大異其趣,畢竟,官方在意的是少子女化及其人口外流所造成各自縣市政府的總人口蛻減,乃甚至於會影響到當地縣市政府的科層組織規模,至於,夫妻這一方的當事者則是務實看待因應結婚一事所啟動的各項滾動影響,這也讓婚生交易成本的諸多代價和不婚或不生的機會成本,相互拉扯造就了難以翻轉的少子女化客觀事實,連帶地,關照於成家立業、安居樂業的生活大環境,更是讓當前的主流社會瀰漫一種歸去來兮不想婚生的慣性認知態度氛圍,就此而言,林林總總的搶救少子女化對策,實有其必要進一步放大從自然性增加到社會性遷出、從單一縣市到跨轄生活共同圈、從地方縣市到全台區位、從特定世代到跨齡全社會、從個體家庭動力到制度系統動力,以迄於從生養得起的物質條件到安住其心的生存環境,況且還有『願婚』的意願問題、『能生』的能力問題以及『夠養』的結構性限制問題等相關命題思索;「高齡薪低居家托」,資料統計顯示,臺北市50歲以上的保母從6年前的7成一舉提高到7成8,新北市也有7成1,乃是六都中保母平均年齡最高的兩個縣市,至於,其餘四都也都有超過一半以上是50歲以上的保母,顯然,都會區位的保母高齡化現象,乃是一項社會變遷的演變趨勢,至於,保母與其它行業的薪資落差情形,以保母薪資漲幅最高的桃園市來說,也僅提高667元、高雄市僅267元,其餘333元,這也凸顯保母薪低化的變遷趨向,如此一來,相與延伸的相關思考就不在於保母本人年紀偏高的質疑詰問,而是相與對應的托育素養有無與時俱進,至於,年輕保母的代際接棒,一方面宜避免淪為某種年齡主義的人身歧視,另一方面則是需要針對當前居家式托育服務應有的完備建置工程,藉此思索如何得以安在其心、其位和其職的相關配套措施;「愛心勸募創新高」,衛福部公布2024年勸募統計,顯示出來依其〈公益勸募條例〉核准許可的勸募活動共計有795件,比2023年的740件微幅增加7%,至於,當年度的公益實募金額為新台幣78億6,193萬2,215元,也較2023年實募金額的54億8,281萬6,248元,增加23億7,911萬5,967元,成長 43.39%,這其中係以社福、社會慈善事業占比42.85%最多,援外或國際人道救援佔39.95%次之,教育文化則佔4%居三,至於,大幅成長原因主要受去年0403花蓮大地震影響,該項地震賑災就募得16億元,占比率為20.36%,也就是說,每一筆的勸募善款即有超過5分之一是指定專用於花蓮地區的地震賑災使用,此一因為特定事件所暴增的善款勸募,點出國人的行善作為,多少還是會受到官能刺激的感動行銷,進而產生激情、集體、即時的從眾行為,如此一來,要如何將此時當下的個別性行善轉化成為點滴捐資的制度性善行,此一善行認知基模的創造性轉化,實為提升行善文明化內涵的當務之急,連帶地,扣緊從須官方核准的公益勸募到對民間團體的自行捐款、從非對稱的綜合用途到專款專用的指定用途、從對人之特定對象到對事之特殊需求的用途差異、從金錢布施到實物媒合的資源轉換,及其包括勸募資訊、會計查核、團體責信、社會認肯等等所舖陳的善行義舉圖像,一切皆以信任為出發點的捐贈善行,又要如何讓大眾奉獻的社會性資源,得以達到所謂的最適配置模式,這也直指作為『行善社會』的傳統或當代臺灣地區,還是有其包括人治、金流、資訊傳播、責信機制和公民社會等多方的變革空間;「新北社工進用率」,衛生福利部公布113年強化社會安全網考核成績,相較於臺北市需求為525人及其進用453人的86.3%、桃園需求為592人及其進用507人的85.6%進用率、臺中需求為756人及其進用679人的89.8%進用率、臺南需求為599人及其進用528人的88.1%進用率,以及高雄需求為886人及其進用798人的90.1%進用率,新北市的整體需求人力為995人,只有進用706人的71%進用率,只比連江縣的64%高些,這也讓中央對於新北市社安網人力的補助將從6成降為5成,此達到不足額進用的懲罰效果,顯然,社工的人力荒已然是一項全國性問題,如此一來,攸關到徵才、育才、留才的社工人力資本議題,就不應該僅是淪為地方縣市政府之間的網內互打,抑或是社政業務方案之間的群組搶人,而是有其扣緊縣市之間的人文區位落差及其各自問題處遇困境,據以找出相同和差異之處的衡平關係,連帶地,從進用率到離職率、從異動率到流失率、從資淺新生代到資深中生世代、從社會安全網到其他社政範疇、從政府機關到民間單位等相與糾結的環扣拉扯,直指社工人力的流失議題,實比想像中來得複雜、深邃,遠地不說,輻員遼闊、類型分殊、交易成本、機會成本、同工不同酬、不同工同酬等結構性限制,也讓無法安住其心的留不住人,早已是一項預期之中的演變後果,更遑論於僅是招募社工相關科系大三至研究所學生,分派到各個社福中心當社工助手,以提前理解社工甘苦作法,更是有將科班社工和學分班社工逕自一分為二的便宜行事作法,這部分著實忽略了保護性社工業務背後所實有的人生歷練、生命文本、社會資本等等隱而未現的社工軟實力之憾;以及「臺大全英語授課」,臺灣大學社會學系近期爭聘全英語授課教師,同時規定申請職者不得為現任大專校院的專任教師及研究人員,藉此避免校際之間的惡性挖角,如此一來,也衍生出來涉嫌歧視的獨尊英語、偏頗雙語政策的階層化大學教師,誠然,英語授課能力當僅是『夠格』的諸多要件之一,不應該被過度放大於所謂的國際化接軌,況且研究、教學、輔導和服務之於大學教師職能基準的『適任』,實有其必要貼近於教學現場和高教環境的文化脈絡性和在地分殊性,更遑論從會說英語之『專人』到不等於是英語專業教學之『專業人』的可能斷裂,直指出來其所糾結的英語沙文主義,這才是真正的癥結所在。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