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政府近年修正「新北市各區公所辦理鄰長遴聘解聘實施要點」,2023年4月起新聘鄰長需年滿25歲,且不得超過75歲。學者認為,高齡化時代,年紀只是參考指標,應視個別健康狀況,而非一刀切地設年齡限制。

鄰長是基層民意與公部門間橋梁,無薪資,可有交通補助、報紙、聯誼活動補貼。新北約有2萬2000名鄰長,年齡分布廣泛,最年輕20歲,最年長93歲,年逾75歲鄰長約4200人,未來將逐步退場。

三重區平和里鄰長黃于庭年僅20歲,他說,年齡限制可能讓熱心、有經驗的高齡者失去貢獻社區機會。現年93歲平和里鄰長詹石陣以自身經歷為例,他說,年齡不該成為服務障礙,他說,住家在4樓,他每天上下樓梯,身體很健康,設定75歲門檻,有點年齡歧視。

平和里里長黃進行說,高齡鄰長有聲望、地方人面熟是優勢,現代人普遍長壽,活到老學到老,能動能走就可多參與,沒辦法做的時候自然會退。年輕人當鄰長意願不高,年齡上限讓社區失去重要的人力資源。

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劉嘉薇認為,公職服務一般會設最低年齡限制,較少設上限,若以75歲作為年齡天花板,恐過於武斷,應依健康狀況與意願評估較客觀。

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曾敏傑引用日本精神科醫師和田秀樹觀點,強調能力與年齡不一定成正比,若框架鄰長年齡,恐切斷高齡者與社會的連結。

新北市民政局表示,設75歲門檻是考量部分鄰長年紀過大,身體狀況不佳,恐影響服務品質,採逐步退場機制。若超過75歲但具經驗者仍可續任,兼顧社會參與及服務效能。(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5.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