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教育乃是社會進步的基石,無論背景如何,人人皆有獲得受教權的基本保障,然而,隨其快速的社會變遷,教育體系也有隨之應變調整的必要,只不過,相關舉措的變革作為,實有究竟係為了解決什麼人的什麼問題,可以解決到什麼程度,以及又會衍生出來那些衝擊影響等各項提問。

臺灣大學宣布將於今年(2025年)的秋季試辦高中生進階課程,該項計畫旨在開放給優秀高中生預修臺大11門的基礎課程,這項開放舉措的背後,不僅是對於優秀學生的專精培養,更是有其關於教育公平及其所帶動社會流動的社會性關注,以此觀之,臺灣大學的此一新作為,某種程度上看,乃是對於現行教育體系不足之處的協力補充,以讓優秀的高中生提前接觸到大學課程,藉此激發他們的發展潛能,來為未來的學習涵養打下基礎和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然而,這樣的權變做法是否也會造成資源的過度集中,進而加劇社會的不平等,這方面頗有值得深思之處。

基本上,面對此一變通措施,實有正、反兩造的意見陳述,這其中支持的一方強調該項措施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誘因條件,以讓高中階段的準大學新鮮人,提早接觸到更高層次的知識涵養,這不僅能夠幫助優秀學生適應大學生活,一定程度上還能減緩入學之後的學業壓力,況且有助於促進高中與大學之間推動策略性聯盟所形成的良性教育循環,相比之下,反對的觀點則是指出,該項作為可能會讓教育資源進一步向少數優秀學生這一端嚴重傾斜,進而忽視其他學生的特殊需求,誠然,教育的根本乃是在於基礎的扎實教導,若是只注重高端學生的菁英培養,恐將會忽略到那些需要更多支持的弱勢學生,從而造成受教權的不公平,此一教育資源配置的落差或階層化等不公情事,係為道為本的基進提問,就此而言,政策的制定應更廣泛地考量不同社經背景學生的需求,避免讓受教的權利成為強化既有權力結構的權變工具。

冀此,批判性反思提點我們,教育不僅是單純的個別化境遇,更有其全社會的結構性意涵,如此一來,教育制度的改革更需考慮到社會階層的不同需求,以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獲得公平的受教機會,更遑論即使是鎖定這一群秀異高中生的預修大學基礎課程方案,關乎到淺嚐好奇的『試讀』、用心陪伴的『恃讀』、個別差異的『適讀』、蛻變成長的『釋讀』的一字之差,更有其形式要件及其實質效益的鑲嵌、貫通、落差、斷裂之相關反思,況且扣緊方案評估及規劃設計意旨,還有擴及到諸如從資優生到優秀生、從高三生到高一或高二生、從先修課程到基礎課程、從試辦性質到全面開辦、從限縮北區到擴及全臺、從實體課堂到遠距數位、從學期當中到寒暑假、從課堂管道到多元學習、從科目學習到探索教育、從普通高中到綜合高中、從菁英小眾到普羅大眾、從學校推薦到考試評量、從高中課業基礎養成到大學培力進階養成、從少數頂尖大學到高教資源有效分配,以迄於從以學生為本到以高教擴張停損為要的命題思索。

總之,臺灣大學的該項高中生進階課程試辦計畫,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教育改革舉措,但是,計畫本身的成功與否,端視於能否針對優秀學生以設計適性的學習模式,以及復加於其他學生資源配置的受教公平性,以此觀之,唯有擴大試辦對象、規劃多元化課程、設計多樣學習管道、推動跨校協力合作、加強資源分配公平、完備評估後追機制等全教育變革,才能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這片土地上,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光芒。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