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追求文明化的當今社會,幸福已然成為人們追求的核心目標之一,對此,聯合國與牛津大學及全球績效管理諮詢公司蓋洛普共同發布2025年世界快樂報告,正是從包括民眾自評自身生活品質、人均GDP、健康預期壽命、社會支持度、自由度、富裕程度、對政府貪腐的認知度等多項指標來評估各國的幸福指數,這份報告不僅揭示全球各國人民的生活品質及其排序順位,更是引發了我們對於幸福本質的深思,畢竟,攸關到幸福的定義,往往會因人、因事、因時、因地、因物而有所差異,更遑論幸福本身就是一個多維度、多面向的綜融概念,實則涉及到經濟、社會、文化等複雜因素,如此一來,相關聯的公共政策不應僅著眼於經濟成長,更應全面考量民眾的心理健康、社會支持及文化需求。

根據該項報告顯示,芬蘭這個國家已經是連續八年都蟬聯全球最幸福國家,此一引人注目的傲人成就,不僅是源自於高人均GDP和健康預期壽命,還包括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和政府透明度,連帶地,自覺對於生活的滿意度,相當程度上也反映出來他們對自身環境的珍惜與認同,事實上,北歐國家的幸福指數普遍較高,像是丹麥、冰島、瑞典和荷蘭分別位居全球排序的第二至第五名,無疑地,作為超典範的這些國家在其社會福利、教育制度和公共政策方面的成功實踐,著實是其他國家值得供參的借鑒範例,尤其是強調公正平等與機會均等的精神理念,正是北歐國家幸福感飽食的重要基石,相比之下,美國的幸福指數卻是在過去十年裡出現顯著的下滑趨勢,並於2024年首次跌出前20名,2025年更是一舉創下歷史新低的第24名,美國的這種反差性現象,不禁讓人反思:在經濟繁榮的外表之下,是否隱藏著文化難融、社會不均、階層深化、心理健康危機等深層問題?如此一來,美國低落的幸福感排名,或許也正是被這些看不見的陰影所加以覆蓋。

至於,臺灣在這份報告中的排名則是位居第27,乃是亞太地區表現最好的國家,超越新加坡、泰國、日本等鄰國,此一成就亦顯示臺灣在社會支持、醫療保健及公共衛生等方面的努力進展和表現進步,特別是顯現於健康預期壽命與社會支持度,實為提升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但是,臺灣仍需嚴肅面對內部結構性問題,像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心理健康服務不足、社會性移轉不公等,倘若這些問題未能妥善處理的話,都可能會影響到未來幸福感的升降;連帶地,擴大來看,對於該項的世界快樂報告,亦有其從外部因子的地理環境、地緣政治到內部因素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或內亂,以迄於從國家快樂到人民快樂而來的主、客觀落差,這也讓該項的評價排行實有其回歸對於實質與形式、規範與工具、絕對與相對、承平與動盪、已開發與開發中、西方與東方、文明與文化、精神與物質等不同命題的思辨論述,遠地不說,在追求該項幸福的進程當中,我們是否過於焦慮,反而忽略生活的本質?

最後,關乎到用以提升幸福指數的策進作為,涵蓋有:(一)加強社會支持系統,特別是對於弱勢群體的人道關懷和權益保障;(二)促進心理健康質感,加大對於心理健康服務的社會性投資;(三)推動教育培力平權,縮小教育資源的結構性差距;(四)鼓勵社會性參與,讓幸福感的提升不僅止於物質條件的表象範疇,更有其彰顯互助協力的新社會連帶凝聚力;(五)提升政府透明度,強化政府公開資訊機制,以提升民眾對政府的信任感;(六)反思全球化影響,讓西方的文明及其東方或不同國度的靈魂,有其適切的平衡關係,而非只是一味地凸顯西方世界、基督宗教、民主政治、資本主義、公民社會等盲目套用、模式移植或擴散主義。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