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從過往至今,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人與人之間情感、價值觀的交流與碰撞,然而,近日發生於龍華科技大學這一起師生間的肢體衝突事件,無疑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該起事件的起因是教師禁止學生在教室內飲食,而這一規定卻因彼此的認知落差而引發激烈的肢體衝突,此一事件不僅揭示當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更是反映出師生之間缺乏有效溝通的機制設計及其現實運作難題。
誠然,該起事件的起因在於教師對於教室內不允許飲食的規定,這一規定看似簡單,但卻因為學生未能準時進入教室而引發了更深層次的矛盾,特別是待在室外進食的該名學生,因為時間的把握不當而被指責列記為缺席曠課,最終導致師生之間的口語爭執,乃甚至於升級為難堪的肢體拉扯,就此而言,這一樁事件就不僅是一次偶發事件,更是當前教育體系中許多潛在問題的集中體現,畢竟,當前臺灣社會的教育環境中,師生之間往往缺乏有效的溝通,導致誤解與衝突事件的頻繁發生,如此一來,包括施教與受教的師生兩造,應當有如柔水般的尊重多元和包容差異,學會靈活應對各種突發情況,而非只是執著於各項的僵化規則。
冀此,揆諸該起的衝突事件,師生雙方的情緒控制能力明顯是不足、怯弱的,權控一方的教育者應具備良好的情緒智商,去理解學生次文化的需求、困惑,並以理性的方式進行溝通,也就是說,教師可以站在更高的視角,進行對於學生困境的換位思考,從而促進雙方的理解與包容,畢竟,當前教育制度與社會環境的急遽變遷,致使教育不再只是單向的知識傳授,而是一種心連心、肩並肩和手把手的雙向互動過程,如此一來,“先談心情,再講事情;聽出真意,釋出善意;先有陪伴、再有培力”的認知基模機轉,實屬迫切和必要,否則,處於師生緊張關係的實境現況,這又豈止於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度逐漸降低,更有其對於教師的權威性受到直接挑戰的更多挑釁行徑,就此而言,關乎到學生的次文化需求及其教師的傳統價值觀之間所存在的落差抑或斷裂,顯然是缺乏彈性管理與人性化處理的有效調和機制,進而讓規範成為師生彼此衝突的引爆誘因。
准此,相關聯的變革作為包括有建置師生之間的溝通共識機制、培力師生各自的情緒智商知能、充權教師的課堂管理靈活性、強化對教師的支持系統、完善師生權責的平衡制度、建立師生互信共責和互利的學習環境,以及推動高等教育的治理改革,畢竟,該起師生衝突事件的見報曝光,對於教師、學生或校方的任何一方來說,都造成某種彼此共輸的多方傷害,如此一來,復歸於『師嚴—道尊—知敬學』的基本提問,不可否認的是,處於當今受教人權至上的社會性保護氛圍裡,諸如包容不是縱容、信任並非放任等界線拿捏間之師生個體範疇,更是需要有典章規範之制度範疇、高教治理之大環境範疇的相互配搭與支撐,否則,散見於眼前的會盡是文憑至上的學歷難民及其欠缺當家能力的新世代全人素養,這才是教人擔心、掛慮之處。
總之,這起龍華科技大學師生衝突事件,揭示了當前教育體系中師生溝通、情緒管理及制度設計的多重問題,然而,現行的高等教育環境似乎未能有效支持這些目標,如此一來,該起校園的師生對峙,又何嘗不是漠視事件加惡歷程及其缺乏介入協力機制,所造成因小事激化矛盾衝突的冰凍三尺效應,至於,並未上報、見報的更多師生之間的關係緊急情事,令人擔憂的是教師這一端的已然棄守,這更是一項嚴重的高等教育發展危機,畢竟,即使是教育工作者不再是與經師或人師掛勾在一起,但是,包括研究、教學、輔導、服務等扮演該項教職所關乎到工作任務、行為指標、工作產出和對應職能等職能基準(Occupational Competence Standard)的職務分析,實有進一步加以明確釋義之處,而非是讓單獨、孤獨的教師,獨自一人面對隨時可能暴衝的教育現場。
教育需要全社會的投入參與,而非僅是教師的個人責任。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在當前教育環境中出現了許多的潛在問題,尤其是師生間的溝通與情緒管理方面,師生間的衝突通常都來自於每個人的認知不同和語言誤解,而這些誤解都是缺乏有效的溝通,同時隨著教育環境的不同,學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狀況也變得複雜,老師如果僅僅依賴傳統的教學方式而忽略了學生個別差異及特殊需求就更容易產生衝突,老師和學生都應學著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互相包容理解,或許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衝突。而當老師在面對衝突時常常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教育不是靠老師的努力也不僅是老師的責任,也需要家庭、整個社會的投入參與以及學校的支持和合作,老師需要更多的專業發展機會,而學校應該設置更強而有力的支持系統來協助提升老師的應對能力幫助老師應對挑戰,這樣才能建構起更和諧的教育環境。
我有找到該名學生說明事發經過的文章,附上連結提供大家參考。看到新聞與影片片段,網友一面倒謾罵該學生,我覺得還是瞭解事情的全貌、不聽信單方面說詞妄下定論比較好,希望台灣的大家都能培養媒體識讀能力。該名學生表示事件起因自老師的態度和處理方式,因老師妄下結論、不願聽學生解釋,甚至出手推學生,他才與老師爆發肢體衝突。我想單就此事件來說,師生雙方的情緒控管能力皆有待加強,彼此都有各自的立場,應理性溝通,無論如何都不該動手。
另外,我想回應目前教育環境的改變,我覺得現在的老師真的很辛苦,許多學校面臨招生困難問題,可能連帶影響教師過剩、聘僱困難,部分學校課程也要求轉型成特色課程,教師們勢必也要順應潮流提升自我能力。也因為少子化的關係,許多家長會非常寵溺孩子,盡可能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使得孩子越來越驕縱、不願意努力,這樣的教養方式多少會影響到孩子在學校中的學習態度。我大學的時候,有部分同學就是這類型的人,家裡非常照顧他們的需要,所以他們常常在學校對老師大小聲、挑戰老師的權威,不願意努力學習,考試考不及格反而責怪老師出題太難,不斷批評、抱怨影響班級氣氛,明明老師們都非常認真在備課。我常常為老師們感到很不捨,想為老師爭一口氣,反而遭到那些同學的霸凌。為這樣的現況十分痛心,希望台灣的家長不要過度溺愛孩子。
本篇文章探討龍華科技大學師生衝突事件,指出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關乎人際情感與價值觀交流。衝突起因於教師禁止學生在教室內飲食,最終升級為肢體衝突,反映出台灣教育體系中師生間溝通機制的缺失。然而這起事件看似個案,實則揭露了教育體系的諸多問題,包括學校管理制度的僵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等關係,以及教育者應有的情緒管理能力。文章強調,教育不應只是單向的知識灌輸,而應是一種雙向的理解與尊重。
文章進一步討論,當教師過於專注於規範的執行,而忽略了學生的需求與處境時,就可能導致溝通失敗,甚至發生衝突。因此,教師需要具備高情緒智商,能夠理解學生的需求並以更彈性的方式進行溝通。但這樣對於教師單方面的要求好像又有失公平,反觀學生已是成年人,也應該有相對應的素養要求並且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以免變成單方面的教師配合,長期下來最終導致學生的行為養成日漸偏差。文章建議應建立更完善的溝通機制,讓師生能夠透過對話達成共識,而非單純依賴制度與懲罰來維持秩序。
這篇文章切中現今教育場域的痛點,師生關係緊張並非個案,而是教育體制長期問題的縮影。面對日益多元的學生群體,教師若僅依賴權威與規範管理學生,可能會加深師生間的隔閡。因此,建立雙向溝通機制至關重要。此外,師生衝突事件的曝光,提醒我們應重視學生心理需求,教師應學習更有效的溝通技巧,並調整教學方式,使課堂規範與學生需求取得平衡。
教育應當是包容與理解並存的場域,而非純粹的規則執行機制。教師的角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應是學生的引導者與支持者。若能在學校中建立更有彈性的制度,例如提供教師與學生更多的對話機會,並透過工作坊或訓練來提升教師的情緒管理能力,則未來類似的衝突或許能夠得到更妥善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