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根據內政部的統計資料顯示,2022年婚齡未滿5年的離婚比例,相較於2013年增加了3.66%,至於,婚齡超過20年以上的夫妻,其離婚比率也上升了2.62%,此一現象引發我們對於婚姻和離婚背後深層原因的思考、探究,畢竟,婚姻本應是一條兩情相悅以攜手走遠路的人生道路,但是,卻是出現離婚的兩個高峰情形,這自然是有深入探討之必要。
首先,婚齡未滿5年的離婚率所以會上升的歸因事由,可能是與現代年輕人的價值觀變化有關,這是因為當前社會強調個人自由與自我實現,許多年輕人在面對婚姻時,往往抱持著恐婚、畏婚、拒婚、逃婚、不婚抑或開放式心態,也就是說,年輕世代對於婚姻家庭、養兒育女等婚戀或婚育的定義、規則和期望,不再如同傳統文化般的刻板固著,而是隨其社會變遷、自身成長而不斷變化;其次,婚齡超過20年夫妻離婚比率之所以有所提升,反映出來的乃是社會結構、家庭型態的變遷趨勢,並且隨其平均壽命的延長,致使老夫老妻在退休後面臨空巢期,增加了彼此相處的適應難題,也就是說,從第二人生的漫長就業階段,接軌於退休後壓縮、緊密、難以切割的共同生活,可能會因為缺乏共同的生活目標,而變得更形難以執子之手於共同偕老的相對陌生;特別要注意的是,65歲以上高齡長者的離婚人數在過去十年間顯著增加,這一現象的背後,不僅是因為平均壽命的延長,還有自我實現需求的增加和經濟獨立的追求,畢竟,變遷中的社會運作型態,許多高齡長者希望重新尋找自我以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和精神滿足,這也讓性別角色扮演刻板化、隔離化、階層深化的老夫老婦,實有可能漸行漸遠於老後人生的不同生活步調規劃及其生心靈經社的諸多困境。
冀此,整體離婚現象的背後,實際上是多重因素交織的預期性結果,這其中的經濟因素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隨其女性受教育年數的延長以及經濟自主能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在婚姻中追求平等和尊重,這一現象不僅改變了家庭的組成結構,進而影響夫妻之間的權力平衡和角色派給;此外,社會文化的變遷也會影響婚姻的穩定性,畢竟,隨著性別平等的普及觀念,傳統的家庭兩性角色正在被重新定義,在這樣的背景下,夫妻雙薪勞動力的職場參與,使得家庭運作的模式發生微妙變化,從而影響到婚姻的質量;至於,文化與社會影響的重要性,更是不在話下,亦即,現代社會裡的兩性互動,這不僅是體現在工作上,也展現對於婚姻的期待與追求,更因為欠缺緩衝的中介力量,導致許多夫妻在婚姻中遭遇困難時,毅然選擇離異分手而非是努力於關係的修補、復元,更遑論於心理健康與婚姻質量的密切相關,就如同西方諺語所說:“一個快樂的妻子是幸福的家庭”,妻子心理健康的提升對於維護婚姻和家庭和諧至關緊要,而非是壓迫性結構所加諸而來的女性剝削、母職懲罰和婦權箝制。
總之,兩個婚齡組的離婚率高峰情形,反映出來的是人口結構的變遷,這與少子化、晚婚化和高齡化社會趨勢有其密切的相關,這也讓婚姻的「壽命」面臨到減壽、夭壽等壽終挑戰,如此一來,理應是要聚焦婚姻穩定性對於人口再生產的拉扯影響,並且進一步探討如何透過政策來鼓勵健康且穩定的婚姻關係;連帶地,社會變遷的離婚現象,背後實有其多重歸因、合併行為、不同需求及其分齡服務而來的配套措施,這除了顛覆所謂7年之癢的人性想像外,回應於個人動力、家庭動力、群體動力及其外部系統動力等多方糾結,直指出來的是攸關到該項離婚情事,斷然不僅止於單純夫妻兩造的個體範疇,亦有其家庭運作內涵的集體範疇,以及時代變遷趨勢的整體範疇,及其所關乎到女性受教年數延長、女性經濟自主能力、家庭組成結構變遷、夫妻雙薪勞動參與、典章制度誘因、性平時勢潮流、健康壽命增加、追求第三人生等環扣鑲嵌的互為拉扯,特別是低婚齡化組所涵蓋愛情三角、共親職、合作父母的概念組合,以及高婚齡化組對於需求滿足和風險規避的老後天光之務實考量。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隨著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和職業機會的增加,女性在經濟上變得更加獨立,這使得她們在面對不健康的婚姻時,更加勇於選擇離開,而不再依賴伴侶的經濟支持,這是一種時代進步的體現,但當今社會中,婚姻不再是唯一的生活選擇。婚姻的組成不再是以”一個快樂的妻子是幸福的家庭”來期待,而是如何在雙方彼此之間尋求情感支持、共同成長等多樣化的需求,都應該重新定義家庭的意義,並尋求更加平等的合作模式建立更健康的婚姻關係。
現在的社會年輕人的價值觀跟以前的傳統觀念越來越不一樣,就像是每跨一個世代,一個世代所想的,所要也逐漸不相同。
以前的農業社會時代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到現在的科技時代,女性意識抬頭,經濟獨立,不一定要任何事需要遵循傳統思維,這樣或多或少影響到年輕族群的婚姻。
而年長者則是因為退休後很常因為相處時間拉長,缺乏生活的共同目標以及退休後的規劃,而逐漸漸行漸遠,讓兩人關係越來越遠,最終導致離婚。
其實像是老年人(20年以上婚姻)來說應該有個退休的規劃,提前準備減少彼此的摩擦。
而年輕族群(5年婚姻)則是雙方可以討論出彼此可以接受的婚後相處模式,漸少結婚後的磨擦。
文章中提到,婚齡不到五年和超過二十年的離婚率都在上升,這讓我蠻驚訝的。一開始結婚沒幾年就離婚,可能是因為現在年輕人比較重視自我,對婚姻也沒有像以前那樣傳統的期待。以前長輩可能覺得結婚就是要走一輩子,但我們這一代更想要平等、尊重,甚至覺得不結婚也沒差。而那些結婚二三十年後才離婚的夫妻,也是因為現在人活得比較久,退休後相處的時間變多,反而容易發現彼此沒共同目標,生活節奏不一樣,就會選擇各過各的。這真的很現實,以前可能為了家庭或經濟撐著婚姻,但現在很多人都經濟獨立,特別是女生,能做自己的選擇,這點讓我很有感。離婚不只是兩個人的事,背後還牽涉到整個社會變遷,像是女性受教育的年數變多、雙薪家庭變常見、性別平等的觀念普及等等,都影響到婚姻的穩定性。而且現在好像也缺乏一些能幫夫妻緩衝或協調的資源,很多人遇到問題就選擇離開,而不是努力修復。讓我意識到婚姻已經不再是以前那種傳統、刻板的模式,而是更貼近個人選擇和整體社會氛圍的改變。也讓我覺得,未來如果要走入婚姻,真的不只是找個人湊合過日子,而是要有共同目標、能一起面對未來變化的夥伴,這樣的婚姻才有辦法走得長久。
老一輩的人即便相處、經濟困難,大多覺得將就,忍一忍就過去了,相較現在婚後發現個性不合、教養問題、經濟、價值觀改變更重視自我、男女平等、家庭權力結構改變等諸多問題,雙方難以妥協或缺乏討論空間即離婚,也可能缺乏共同目標而疏遠,當然社會變遷影響很大,雙薪家庭讓夫妻像室友,各忙各的,打破以前男主外、女主內模式,另外社會問題變得複雜且多元,連帶夫妻間摩擦也自然變多,加上現在離婚手續簡便,社會眼光也不似以前嚴苛,大家更敢於結束不健康、難磨合的關係,不過政府政策與社會支持還是很重要,與其勸合不勸離,除了推動婚前健康檢查,婚前的輔導亦為重要,或婚後諮商、親職活動、退休適應課程等等,來幫助不同階段的夫妻找到相處之道與適應復原力,透過外在的輔力與雙方不斷調整腳步,才能讓夫妻關係更為健康且長久,雙方均能在關係中朝向自由與自我實現中成長。
常言道,清官難斷家務事,夫妻兩人的相處世界,永遠不是局外人所能理解的。高齡化壽命延長,人類營來史上最長命的歲月,近年來第三人生一詞不斷地出現在各式的訊息中,要中高齡者提早為還有長達20年或是更長的第三人生做準備,個人認為先找到宗教信仰,並從宗教信仰的價值觀出發,貢獻自己成為第三人生的再出發。畢竟好吃,好喝,好玩就那麼一回事,只有從信仰中,為自己的第三人生找出再出發的力量。至於夫妻兩人的世界,能否走向彼此共同的第三人生,就隨緣了。
根據統計台灣22至44歲的未婚率已達51%,顯示年輕人對婚姻的態度已從「必然」轉變為「選項」。現代婚姻的基礎是平等與互助,雙方應審慎考慮經濟負擔,家庭責任,並珍惜彼此,共同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此外,結婚不只是兩個人的事,同時也是兩個家庭的融合,需要妥善處理原生家庭的影響,建立清楚的界線,以避免不必要的摩擦。「相愛容易,相處難」許多婚姻問題源自缺乏溝通,隱私界線模糊,以及對彼此需求的不理解。現今少子化趨勢下,如何成為稱職的父母,並共同承擔育兒與家庭責任,是每對夫妻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政府於2003年通過《家庭教育法》,各地設立家庭教育中心,並規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每學年須提供四小時以上的家庭教育課程。針對適婚男女亦需接受至少四小時的婚前教育,培養正確婚姻觀念,提升溝通技巧,學習如何解決潛在衝突;為婚姻奠定穩固基礎。婚前諮商作為專業心理服務,能幫助情侶提前準備,共同制定婚姻目標,降低未來可能的摩擦。
婚姻並非一勞永逸,即便結婚多年,仍可能因各種因素導致婚姻破裂。老夫老妻因缺乏溝通與心理輔導,最終選擇離婚的比率日益增加。隨著性別平權、教育普及與經濟自主的發展,少年夫妻老來伴不再是婚姻的必然結果。熟齡離婚的主要原因包括:
隨著孩子長大離家,無共同的生活重心與興趣,退休後的相處時間長,產生更多摩擦。再加上隨著時代進步與性平意識抬頭,長期不平等的家庭分工在晚年容易引發矛盾,同時現代人壽命延長,許多人選擇在晚年重新追求幸福,離婚成為另一種選擇。再加上社會對離婚的接受度提高,且法律對離婚後的財產分配與家庭貢獻有更完善的保障,使得熟齡離婚不再是難以跨越的障礙。
儘管離婚是一種選擇,但社會應更加關注熟齡離婚者的需求,提供更完善的支持系統例如:心理輔導與情緒支持,增加就業機會,以降低經濟壓力並協助諮商法律與醫療保險等,確保離婚後的生活品質。
婚姻是雙方的承諾與共同承擔,維持好的關係需要在不同階段不斷學習與成長。唯有政府與社會關懷與支持,方可確保每個人都能擁有追求幸福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