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根據內政部的統計數據顯示,臺灣正面臨到連續14個月的人口負成長趨勢,此一現象不僅止於單純的數字變化,更是攸關到社會結構與人文環境的嚴峻挑戰,對此,國發會的預測也指出,2031年之際臺灣的死亡人數將達到22萬,這一數字乃是該年度出生人數的兩倍,讓我們正式邁入所謂的『多死社會』,這不禁要去追問,究竟這種現象係屬自然的演變,還是社會的必然?從自然性減少到社會性蛻減,人口的下降已經不再只是數字減少的一項官方統計,更是隱含芸芸眾生命諸多的生命文本,也就是說,全社會正面臨到前所未有的孤獨與斷裂,從「在家衰老」到「在宅臨終」的生命轉換過程當中,您、我的生命都在默默承受著孤獨的存活重擔。

事實上,在這樣的背景下,醫療體系也面臨到巨大的挑戰,從過度無效的醫療到醫院卡床的滿載,這些問題彷彿成為了我們社會的如常隱痛,只是,醫療體系面對如此運作壓力的同時,是否能夠回歸到對於生命本質的理解與尊重?誠然,隨其超高齡社會的即將來臨,醫療資源的配置與使用也亟待反思,像是從安寧病房到居家醫療,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中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此外,攸關到死亡文化的創造性轉化,這同樣也是一項重要的變革課題,也就是說,從孤獨往生到陪伴死亡,如何建立一個更加人性化的『生死社會』?這不僅是對於生命的尊重,更是對終極死亡與死亡終極所應該要有的深刻理解,而不致於讓對於生命價值的探討流於表面。

冀此,用加快速度朝其『多死社會』邁進的臺灣地區,相與對應的公共政策反思,包括:從自然性減少到社會性蛻減的總人口下降、從死亡率到出生率的生不如死、從孤獨老到孤獨老去的社會性斷裂、從在家衰老到在宅臨終的生命文本、從自然死到醫到死的過度無效醫療、從到院治療到在宅醫療的醫院滿載、從安寧病房到在家斷氣的急重症醫療耗損、從在家臨終到臨終場所壓力的資源配置、從預立醫護諮商到寧終安樂死的應變措施、從孤獨往生到陪伴死亡的文化性轉化、從死亡教育到文化轉型的自我覺察、從殯葬會館到遺體飯店的典章制度、從殯儀館火葬場到納骨塔的嫌惡性設施設備、從高齡少子女化到照顧往生的龐大商機,以迄於後期高齡者的激增,及其所帶來諸如醫療或臨終場所不堪負荷、火葬場需要大排長龍等等殯葬需求的難以有效滿足議題,已然是成為另類風險無法有效規避的諸多運作困境。

總之,相迎戰後嬰兒潮世代的集體老化和老化速度,這也讓估計死亡人數將只會持續不斷的攀升增加,更遑論於大量湧現的所謂『火葬場難民』,就此而言,處於在這個多死社會的時代氛圍裡,您、我都應該反思己身的生命與死亡,並在這其中尋找終極關懷意義,這正如西方諺語所說:“死亡不是生命的對立面,而是生命的一部分。”,所關乎到的會是如何得以安住其心的一項深層生命功課。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