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嘉義市的某個角落,生活著一位化名為小凱的五歲男童,他的生命旅程並不平坦,但是,背後卻是隱藏著諸多不為人知的文本故事,這是因為:小凱出生時,母親因精神狀況不佳,無法給予他應有的關懷與愛護,家庭的經濟困境更是雪上加霜,迫使市政府緊急將他安置於社會福利機構,也就是說,本應是要享有父母關愛與呵護的小凱,卻因種種的原因而有所缺失。

在社福機構度過了將近一年時光的小凱,隨後被轉介至寄養家庭以接受過渡時期且偏向於保護性質的寄家照顧,但是,小凱的生命之路,因為父母親無積極意願照顧,所以,改由嘉義市政府擔任監護人,再加上發展遲緩的身心狀況,更是讓小凱難以被國內的收養家庭接納,致使小凱的生命文本似乎被種種有形、無形的障礙阻隔,預伏了更為辛苦的未來人生,面對隱性歧視的出養困境,嘉義市政府與善牧基金會展開合作,進行跨國轉介給來自於瑞典經濟狀況良好,身心健康的一對不孕夫婦,在這樣的背景下,經由台灣、瑞典兩國的收養評估,小凱的收養申請終於獲得台南地方法院的批准,這也讓小凱的命運似乎迎來一絲曙光。

這一感人至深的跨國收養案件,著實也啟動對於兒童最佳利益的深刻思考:為什麼像小凱這樣有發展遲緩議題的孩子,無法在自己的國家找到安身立命之處?這不僅是對於台灣社會的一種文明化反思,更是對於我們整個制度性善行的嚴肅審視,畢竟,當前有許多如小凱般的特殊需求兒童,正面臨被忽視的乖舛命運,在黑暗中呼喊的這些孩童,更是期待著社會的關注、包容、支持與接納,如此一來,從前年的愷愷受虐致死事件到今年的小凱跨國出養事件之類的「等家寶寶」,這使得從必須跟時間賽跑的孩童個人動力破口到有待補實的出收養制度運作失靈,以迄於及時收養、在地收養、一起收養等認知基模的文化主義轉化,直指出來作為一項福利服務輸送的出收養措施,就不僅止於只是為了解決大人的問題,從而將無辜的幼齡孩童一併解決掉。

總之,從小凱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感恩瑞典這個超文明國度,願意用大愛來照顧台灣的孩子,這不僅是對小凱的關懷,更是對於人性光輝的讚美,正如西方諺語所說:“愛能改變一切。”,我們期待這份愛能夠延續下去,讓更多的孩子在愛的滋養中茁壯成長;連帶地,在這段跨國收養的人生旅程中,我們更要心存感激和感謝願意接納小凱的養父母,因為他們的愛與付出,不僅改變了小凱的命運,更讓我們看到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特別是在這個充滿愛的收養家庭裡,迎來屬於小凱他個人的生命天光。

小凱的故事提點我們,期許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他們都值得擁有一個充滿愛的家,來讓孩子們都能在陽光下自由地成長,這不僅是對小凱的期許,更是對於整個社會的呼籲,特別是藉由國內外、公私間、超宗教的觀念轉化和協力接手,以讓嫁接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毒寶寶、病寶寶、黑寶寶等難置幼兒,找到安住其心的生活憑藉和生命依歸。

請用文明來說服您、我,讓「愛與關懷」的這種核心價值,成為當代台灣一項深刻的公民教育課題。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