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嘉義市的某個角落,生活著一位化名為小凱的五歲男童,他的生命旅程並不平坦,但是,背後卻是隱藏著諸多不為人知的文本故事,這是因為:小凱出生時,母親因精神狀況不佳,無法給予他應有的關懷與愛護,家庭的經濟困境更是雪上加霜,迫使市政府緊急將他安置於社會福利機構,也就是說,本應是要享有父母關愛與呵護的小凱,卻因種種的原因而有所缺失。
在社福機構度過了將近一年時光的小凱,隨後被轉介至寄養家庭以接受過渡時期且偏向於保護性質的寄家照顧,但是,小凱的生命之路,因為父母親無積極意願照顧,所以,改由嘉義市政府擔任監護人,再加上發展遲緩的身心狀況,更是讓小凱難以被國內的收養家庭接納,致使小凱的生命文本似乎被種種有形、無形的障礙阻隔,預伏了更為辛苦的未來人生,面對隱性歧視的出養困境,嘉義市政府與善牧基金會展開合作,進行跨國轉介給來自於瑞典經濟狀況良好,身心健康的一對不孕夫婦,在這樣的背景下,經由台灣、瑞典兩國的收養評估,小凱的收養申請終於獲得台南地方法院的批准,這也讓小凱的命運似乎迎來一絲曙光。
這一感人至深的跨國收養案件,著實也啟動對於兒童最佳利益的深刻思考:為什麼像小凱這樣有發展遲緩議題的孩子,無法在自己的國家找到安身立命之處?這不僅是對於台灣社會的一種文明化反思,更是對於我們整個制度性善行的嚴肅審視,畢竟,當前有許多如小凱般的特殊需求兒童,正面臨被忽視的乖舛命運,在黑暗中呼喊的這些孩童,更是期待著社會的關注、包容、支持與接納,如此一來,從前年的愷愷受虐致死事件到今年的小凱跨國出養事件之類的「等家寶寶」,這使得從必須跟時間賽跑的孩童個人動力破口到有待補實的出收養制度運作失靈,以迄於及時收養、在地收養、一起收養等認知基模的文化主義轉化,直指出來作為一項福利服務輸送的出收養措施,就不僅止於只是為了解決大人的問題,從而將無辜的幼齡孩童一併解決掉。
總之,從小凱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感恩瑞典這個超文明國度,願意用大愛來照顧台灣的孩子,這不僅是對小凱的關懷,更是對於人性光輝的讚美,正如西方諺語所說:“愛能改變一切。”,我們期待這份愛能夠延續下去,讓更多的孩子在愛的滋養中茁壯成長;連帶地,在這段跨國收養的人生旅程中,我們更要心存感激和感謝願意接納小凱的養父母,因為他們的愛與付出,不僅改變了小凱的命運,更讓我們看到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特別是在這個充滿愛的收養家庭裡,迎來屬於小凱他個人的生命天光。
小凱的故事提點我們,期許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他們都值得擁有一個充滿愛的家,來讓孩子們都能在陽光下自由地成長,這不僅是對小凱的期許,更是對於整個社會的呼籲,特別是藉由國內外、公私間、超宗教的觀念轉化和協力接手,以讓嫁接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毒寶寶、病寶寶、黑寶寶等難置幼兒,找到安住其心的生活憑藉和生命依歸。
請用文明來說服您、我,讓「愛與關懷」的這種核心價值,成為當代台灣一項深刻的公民教育課題。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出收養制度不應只是為了解決成人的問題,而更應聚焦於兒童的「最佳利益」,確保他們能夠在適合的環境中茁壯成長,這不僅關乎政策與法規的調整,更涉及文化觀念的轉化——從「拯救」的視角,轉向「尊重生命價值」的視角,從消極等待收養,轉向積極尋找合適家庭,讓「在地收養」成為可能,讓「一起收養」成為文化。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都值得擁有一個充滿愛與溫暖的家,在陽光下自由成長。期盼「愛」能夠持續流轉,讓更多的孩子在愛的滋養中成長,讓這個世界因善意與包容而更加溫暖。
Love, hope and healing…..
以往曾在報導中看到出養長成的外籍華裔人士,在原生血脈的召喚下,自海外跨國尋親(尋根)的故事,故事主角的收養家庭大多來自美國或是其他歐美先進國家。
老師問到:為什麼像小凱這樣有發展遲緩議題的孩子,無法在自己的國家找到安身立命之處?
反向思考,為何富有大愛的瑞典收養家庭不在地收養瑞典兒童?瑞典有沒有合適的收養對象?或因瑞典的社會福利政策健全完善,以至於政府機構可提供完備的安置給失依失親兒童?
華人的家庭價值觀的核心是傳宗接代,收養選擇的性別以健康男嬰為優先,在文化與社會福利制度、經濟條件考量下,收養發展遲緩兒童,要承擔比收養一般健康兒童,將面臨更多艱鉅的醫療與隱性文化社會歧視的挑戰,以致發展遲緩兒童在地收養的機會少之又少。若有跨國收養的媒合機制,能讓這些先天受不平等對待的孩童有更好的去處,當以兒童最大利益為優先考量。感謝社福機構的奔走媒合,在此祝福小凱與收養家庭否極泰來,在愛與希望中獲得療癒……
過去也常有外國出養單位的包括美國國家像是北歐等,過往服務安置機構手上就有經過5位出養的小孩,但負責收出養國外業務的單位就是O義或福O會的收出養服務,雖然是安置系統內照顧至正式出養前,但包括一般衣食照顧、醫療服務、各個階段發展任務、早療工作等等,甚至在台的基礎啟蒙教育,也都沒有遺漏。在沒有幼教補助的經費上,甚至機構自費讓院內幼童去上幼幼班跟幼兒園。但是不知道何時開始,就因為種種國際因素台灣被調查有販賣出養兒的事蹟被調查。也因應國際人權調查台灣對海外的出收養業務就停止,並且訂定發歸收出養會以國內優先,從此國外收出養就變成了原罪,好像都是汙名化成國際間販賣幼兒。
對應到愷愷受虐案,到相對應這個好新聞本身的個小凱案,國際收出養不是原罪,限國內收出養優先也不該是符合孩童最佳利益吧!對於孩童的前途與孩童的發展看得更久遠的包括5年、10年15年後的變化是往上還是往下,一個好的國家社會福利,對小孩的未來包括教育、發展、包括醫療照顧、技能培育、甚或自立跟創造。照法規修訂跟專家意見來看,國內收出養可以是重視孩童最佳利益的選項之一?過去收出養的案例來看,手足收養是國外很樂意但國內卻不樂見的,因為又帶來更多的經濟負擔,另外案例中對於發展遲緩或者特殊個案,國外也真的很願意去付出時間、精力、甚或那種開放的心態去挑戰未來的變化,但反觀國內收出養都要健康寶寶,甚或吸毒犯的小孩跟父母酒精中毒的小孩,國內收養父母也能同樣有愛心去包容?這點值得懷疑。因為這樣的喜還都會冠上不健康跟後遺症的疑慮。
很多期待一個新父母的「等家寶寶」,這使得從必須跟時間賽跑的孩童個人動力破口到有待補實的出收養制度運作失靈,孩子年紀越大,對於出養成功的機率也越低。更別說順民老師提出的「及時收養」、「在地收養」、「一起收養」、抑或「親戚收養」等認知基模的文化主義轉化,這都是收出養議題根本之所在。我們都不希望愷愷受虐案再度出現,所以慎選安置機構或者一個好的保母系統,對於即將出養的孩子來說很重要,但一個好的收出養單位,仍易進行出養前的審慎評估一直到出養後追,一直到個階段發展追蹤、甚至協助後續的尋根動作。這直指問題不應該是國際收出養、國內收出養,而是從收出養動作的前中後配套措施是否到位。
沒錯的,兒少福利權益保障法更動又更動,改到後面甚至於國內收出養優先的道理,至今我還是很有疑問,到底是因應少子化、解決人口短缺的問題,還是要以孩童最佳利益為核心,解決甚麼人的甚麼甚麼問題?如果都以專家學者的想法去更動法令,這對兒童的利益真的有擺在最前面嗎?到底國際收出養是原罪?還是兒少政策失靈導致收養後又棄養現象問題不斷才是問題癥結!?
LOVE never fail. 我始終相信”愛“能改變一切。首先感謝瑞典夫妻無國界的愛,因為他們的接納,讓小凱的人生重新燃起希望。然而,看著這位化名為小凱的五歲男童的生命旅程故事,我的心情猶如三溫暖,他沒有選擇的餘地,從出生這件事就不是他個人的選擇,而因為家人的不願意負責,他就像皮球一樣被踢過來踢過去!這真的不只是關於一個孩子的命運,而是人們從婚前、婚後的規劃、瞭解並社會對特殊需求兒童的接納程度,以及政策收養制度的限制與挑戰。
愛與關懷不該有國界之分,但也讓我不禁思考:為什麼在自己的國家,孩子卻難以找到一個溫暖的歸宿?這意味著我們的社會仍需更大的努力,去改變對發展遲緩兒童的刻板印象,並要有更完善的收養機制,讓更多孩子能夠在本土獲得安穩的成長環境!
當代越來越文明、科技越來越發達,但人性的溫暖卻漸漸被忽略,其實真正的文明不只是來自經濟發展,更是來自軟實力,最原始的人性的關懷、愛與接納。誠如老師的結尾「愛與關懷」,我想這不單單從每個人做起,大環境有影響力的人、事、新聞媒體更有責任讓這項深刻的公民教育課題在社會上被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