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當今臺灣社會的雙薪家庭裡,育兒的挑戰不僅僅只侷限於家庭私領域的日常生活,更進一步地延伸至女性在職場公共領域的職涯發展和經濟地位,這也讓育兒女性的薪資困境及其母職懲罰等命題思索,成為了一項亟待解決的社會議題。
誠然,『母職懲罰』命題所要凸顯的是女性因為成為母親而在職場上遭受到薪資、升遷諸多的不利影響,也就是說,因為女性育兒角色的文化性指派及其照顧負荷的牽動影響,而讓職場女性的能力被結構性、系統性、壓迫性、文化性等多面向忽視,如此一來,育兒的女性需要面對的就不僅止於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兩造平衡,更是有其對於自身價值的重新評估,乃甚至於會產生自我貶抑的認知基模錯亂,畢竟,擺置於眼前育兒困境的燃眉之急,許多女性不得不選擇放棄原有職涯,或減少工時和採行非典型的勞動型態,自然地,這也會削弱她們所得收入的經濟獨立性,也因此對於家庭經濟狀況會造成更多牽絆的無形壓力,從而危及到有礙於雙薪家庭的穩健運作,以此觀之,從生育養兒的「天職」到求全委屈的「母職」,以迄於難以兩全的「離職」,到最後就只能被迫接受低薪資或低價值的工作職業,這也讓該項育兒婦女每月薪資最多會減少新台幣12,000元的學者研究發現,成為一項性平不公的發展警訊。
尤有進者,此一母職懲罰現象在年輕世代的育兒女性族群身上愈發明顯,如此一來,在這裡的考察真義指陳出來:這不只是單純反映性別不平等情形,更揭示相關聯的公共政策對於雙薪家庭母職支持的嚴重不足,畢竟,當雙薪家庭已然成為一項主流的勞動型態,那麼,關乎到性別角色分工、性別經濟不公等社會議題,便有其嚴肅思辨之必要,就此而言,針對政府所推出的《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諸多撒錢措施,短期來看似乎能緩解育兒壓力,但是,實際上無法根本改善女性在職場中的肯認地位,亦即,如果只是依賴金錢的補助,而不去進行包括制定性別平等的企業薪資政策、推動薪資透明度的定期報告、提供較為靈活的工作安排、建立非典型勞動者的退休金保障制度、強化育兒家庭照顧假的誘因條件、建立完善的托育服務體系、提高對性別平等的社會性認知等結構性限制的根本變革,這使得有關女性職場邊緣化、育兒母職懲罰化、育兒女性貧窮高風險化、性別經濟區隔兩極化等議題現象,依舊是無法獲得有效改善且會更形加惡。
總之,育兒女性的薪資困境、母職懲罰乃是一個複雜、嚴肅且長期、深層的社會問題,問題的解決需要結構性改革和社會文化轉型的共同努力,而致力於追求所謂的「性平社會」,更是有待透過包容差異與尊重關懷的協力合作,以創造出更為美好的未來,換言之,一個更加公平、和諧的育兒環境,要讓在共親職文化涵養底下的每一位父親、母親及其角色扮演,皆有利於工作上綻放職能光彩和實現自我價值。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關於這個婦女因育兒必須暫時或永久離開職場的議題,我想說的是,如果把所有的焦點放在婦女因此被剝削了勞力及青春,社會地位及薪資的不平等,不如多看一個家庭因為新生兒的誕生,父母其中一方願意花比較多的時間照顧家庭,讓小孩在幼兒時期得到充分的心理生理上的滿足;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因父母的陪伴教養出正向積極、身體健康的下一代,給孩子安全感、支持敢、歸屬感,建立一個溫馨和樂的家庭不僅僅對個人,對社會整體的影響更是重要。
當孩子長大,臉上露出自信笑容往外邁出一大步時,心中感受的絕不是「懲罰」而是「成就」。
我同意上一則我是驕傲的全職媽媽的評論,也許政府可以組一個行銷團隊,向大眾著重宣傳「新生兒誕生的美好」、「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時光」、「與孩子建立健康親密的關係」等等觀念,透過這些行銷廣告手法,漸漸改變大眾對於育兒的想法,認為照顧家庭的責任是雙方需要共同承擔的,讓家長將焦點放在陪伴孩子健康長大的喜悅,而不是看重失去了哪些權益等等,這樣大眾觀念認知的改變,推動育嬰留職停薪等政策也許會更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