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3📚
01.大學選修高門檻
02.歷史巨流二二八
03.缺課扣考爭學權
04.最為孤獨基隆市
05.文化大學有全聯
06.公益勸募藏貓膩
07.家屬同意孤獨死
08.楢山節考排他性
09.產業薪資填志願
10.北漂全年總薪資
11.官方語言是英文
12.全齡日牛要入台
13.育嬰津貼再多領
14.台大六系轉系高
15.預算刪減衛生紙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三月份的第一周(2025.03.03)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大學選修高門檻」、「歷史巨流二二八」、「缺課扣考爭學權」、「最為孤獨基隆市」、「文化大學有全聯」、「公益勸募藏貓膩」、「家屬同意孤獨死」、「楢山節考排他性」、「產業薪資填志願」、「北漂全年總薪資」、「官方語言是英文」、「全齡日牛要入台」、「育嬰津貼再多領」、「台大六系轉系高」以及「預算刪減衛生紙」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大學選修高門檻」,加惡的少子女化致使生員大幅減少,但是,師生比的人事成本卻是依舊不減,這使得私立大學必須要祭出調升各系專業選修課程最低人數為20名以上的較高門檻,以讓學生盡量集中修課從而降低學校的經營成本,顯然,該項技為末的求生謀略,實有其包括有高教資源公私配置不均、20人選課超標會危及學生受教權、難以成班汰換專業學科的兼任教師、開不成選修課而無法達到專任教師義務鐘點、系所班級總人數本身就不足以讓選修課程順利開班,以及高教體質羸弱等錯綜複雜的結構性因素,就此而言,單純開課成本的背後顯然是有斷尾求生的取巧權變,只不過,犧牲墊付的盡是莘莘學子的受教權益,更遑論於高教擴張所徒留下來像是量化教育、績效管理、學歷難民、專業怯弱等後遺症;「歷史巨流二二八」,1947年02月27日,發生在台北市官民查緝私煙糾紛所衍生的228事件,迄今已屆78年,對於極大多數的社會大眾而言,受惠的是紀念日甚或是連假而來的旅遊高峰,至於,政府所舉辦的官方紀念活動,也限縮於各自表述的政治性解讀,致使未能讓過往集體的歷史創傷,找到仰望撫平、復元、轉化的未來天光,以此觀之,要如何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地緣、族群、國家各自的主體性意義及其時代變遷的多元視角,找到新社會連帶的整合機制,這會是相迎『後228』的一項歷史使命,誠然,歷史賡續的薪傳意義,旨在於從相同的過去以接軌共同的未來,就此而言,此時當下所充斥涵蓋政經社文宗、性齡教職婚等對立氛圍,束手無策的國家治理能力,又何嘗不是預伏了官民、公私、族群、世代、區位、地域等不同概念內涵的衝突危機,像是政治難民、生計難民、氣候難民、長照難民、學歷難民等難以擺脫的時代宿命;「缺課扣考爭學權」,現行國內大專校院多設有所謂的扣考制度,修課的學生若是缺曠時數達到一定標準,就會扣留參加期中或期末的考試權,並且該科直接以零分計,這也引發學權爭議,顯然,包括病假、事假、公假、防疫假、生理假、心理健康假等缺課事實,這部分的缺課定義,是有待進一步廓清,畢竟,這當中糾結有個體、從眾、人為、不可抗拒、事前或難以預期性等干擾變數,連帶地,沒來上課、不來上課、不克上課等曠課情事,這也讓取消扣考的背後,亦有其權利行使及其責任義務的對應性關係,特別是廢除扣考之後的配套措施,又有無關乎到受教學權資訊之於完整、透明、一致、執行、變異等延伸性提問,更遑論於自主、自律、自立的認知基模,是否已落實成為學習心靈結構的一部分,如此一來,取消扣考制度的真義,就不在於學生請假時,更也不是再去擔心缺課過多而被剝奪考試權利,而是如何拿回學習的受教權,以成為擁有思辨能力的獨立個體,連帶地,從曠課、扣考、退學、休學、延畢之類的把關手段,皆可作如是觀;「最為孤獨基隆市」,根據內政部統計指出,去年(2024年)全台一人家戶數來到357.4萬戶,占總戶數超過3成,一舉創下史上的新高,這其中基隆市41.61%的占比最多,而被稱為『本島最孤獨縣市』,此外,去年全台老地化指數也來到163.68%,又以嘉義縣276.29%的老化指數最高,至於,包含金門縣、基隆市、南投縣、屏東縣等也超過200%,等於平均每碰上2位老人才遇到1位小孩,老化指數低於100%的也只剩下新竹縣市,最後,全臺縣市扶養比唯一超過5成的就是台北市,而且房貸負擔率超過7成,此一夾帶著上有老下有小的熱壓三明治,更是讓台北市的扶養壓力冠居全台,顯然,從個人動力、家庭動力、區位動力及其系統動力所交錯產生的人口家戶圖像,實有其『家戶個體—家庭制度—人口變遷大環境』的結構性反思;以及「文化大學有全聯」,位於山居的文化大學迎來全聯超市進駐校園,驚呼這根本是大學生的天堂,然而,弔詭的是超市處所乃是敦煌書局的舊址,這除了意指大時代的社會變遷意涵外,引進超市的該項供需媒合舉措,除了糾結商機誘因、寡占市場、學校責任、生存策略等利害相關人士外,亦有其回歸於高教惡質擴張對大專校院生存權及其學生受教權的相關提問。
其次,「公益勸募藏貓膩」,根據衛福部統計顯示,2024年台灣地區的公益勸募金額,業已超過新台幣60億元,至於,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調查則是指出過去一年的捐款議題,比率順序為兒童、身心障礙、急難救助、老人、貓狗等流浪動物,其他議題的捐款比率則都是小於10%,這其中的文化藝術、體育運動、學術研究、心理衛生、性別平等及更生人等甚至於低小於1%,換言之,20多年下來的捐款議題,並沒有出現太大變化,仍然還是以兒童、身心障礙、急難救助等直接服務且兼具感動行銷的社會性關注為主,不過,動物保護議題也躍居第5名,值得注意的是,有超過8成台灣民眾過去一年曾有的公益行為,依序為捐款、捐贈發票、購買公益商品、捐贈物資、參加公益活動,顯然,從現金實物到活動出席參與,顯現出來已經突破過往出錢出力的舊有框架,除此之外,捐款率也有出現逐年成長趨勢,像是從2021年44%、2022年50.6%到2024年53.4%,只不過,因應近年來出現捐款人個資遭到詐騙集團盜用,近7成的未受詐騙民眾也直言,如果遇上詐騙的話,未來將會調整捐款方式,像是停止捐款、實體捐款降低或改採行動支付等,這多少會衝擊到社福團體的財務風險控管,無疑地,作為一種禮物關係的捐贈行徑,該項的公益行止實有其徵信、責信、自律、他律等有待更進一步建置的通盤性檢視;「家屬同意孤獨死」,因應於孤老就醫但卻又卡在需要有家屬同意的法令規定認知,致使孤老喪命的不幸事件時有所聞,對此,在野黨團研擬提出〈孤獨死防治法〉,如此一來,從主管機關版本、立院黨團版本到個別立委版本自然會有一番的交戰,但是,當務之急還是在於需要進行盤點獨居老人分布概況的需求評估、包括就醫在內之現行各項孤老關懷協助的過程評估,及其相關策進作為之結果評估等等整體效益評估的行政配套措施,簡言之,就是要有關於孤老生活樣貌圖像的具體勾勒,從而找到孤老背後所實有之個人動力、家庭動力、社區動力、系統動力以及糾結於生心靈經社、性齡教職婚、人事時地物和政經社文宗等殊異運作情形的破解對策,畢竟,孤老、獨老及其孤獨老死的議題現象,當比想像之中來得深邃、複雜,像是有從狹義的一人孤獨老到廣義的同病相憐兩老或是人籍不合一的長者自行獨居,連帶地,扣緊食衣住行及其死殘傷病而來的就醫事情,也只是冰山一角的求助線索,相與牽動的滾動影響,更會因為移動障礙的結構性限制,而讓老邁或疾病的需求滿足或風險規避,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冀此,無論是超高齡社會所漸增的長者人數抑或家庭組成型態變遷所增生的一人家戶,所謂的獨自一人已然成為一種新興的生活樣態,這也讓不同內涵的孤獨老或死,不再只是單一的個別問題,而是有其對於應有權益保障的社會性責任,如此一來,在這裡的針砭之處,已經不全然聚焦在生理範疇的老邁或就醫,而是要擴及成為跨年齡世代、跨人口背景的一項客觀事實,背後所凸顯多樣態家庭學之勘查、考察與糾察,是有嚴肅看待的必要;「楢山節考排他性」,基於有限的公共資源,長照2.0係以中華民國國民為其優先的給付對象,至於,外國人士則是僅限於符合馬偕計畫資格者,如此一來,像是嫁過來台灣但卻未取得身分證的新住民,實有可能淪落為化外之民的長照悲歌一份子,此一隱含資格確認之於福利身分的制度性排除現象,是有其婚姻移民族群對於台灣社會付出貢獻的一大反諷,這也讓楢山節考般的棄養寫實,複製貼上於文明國度的台灣社會裡,就此而言,短期之內窺見到乃是國家資源配置的優先順序考量,中長期來看則是同樣擁有公民權的中華民國國民,逕自於使用長照服務的階層惡化情事,也就是說,真正的癥結點還是在於長照的財務風險控管,遲遲無法回歸於保險機制設計運作的基本提問,這也讓現行已然是處於挖東補西的切割做法,致使弱勢的新住民,成為墊背祭旗的犧牲品,皆非局外人的您、我一份子,更需審視長照大破、大立的必要性變革,否則,以拖待變的苟延殘喘,對賭的將會是一項不證自明的共輸結局;「產業薪資填志願」,為全面了解整體就業市場薪資行情,民間人力銀行盤點所謂的16大產業起薪排名,藉此提供給即將成為大一新鮮人的考生和家長參考,以利於未來職涯規劃的藍圖擘建,對此,扣緊16種行業別、1年以下的平均起薪、工作7年的平均薪資及其成長變化等觀察指標,據以得出1年以下平均起薪較高的前五名分別為電子資訊(36,800元)、醫療環衛(34,700元)、貿易倉儲(34,600元)、金融保險(34,300元)、建築營造(33,200元),其次,工作7年平均薪資較高的前五名分別為電子資訊(58,400元)、金融保險(55,800元)、礦業能源(54,800元)、醫療環衛(49,100元)、宗教社福(48,400元),以及成長變化較高的前五名分別為礦業能源(72.3%)、金融保險(62.7%)、電子資訊(58.7%)、農漁水電(48.5%)、宗教社福(45.8%),就此而言,固然係以平均數為其考察的基準,這部分自當是會有一定程度的失準,但是,扣緊不同行業的『個別範疇』、產業價值的『制度運作』及其市場競爭的『生態大環境』,也讓所謂選填就讀的投資報酬率,實有其涵蓋從個人的探索教育、能力養成、專業資本,以進一步接軌於知識經濟、福利制度、績效分紅及其職場技能、產業趨勢、全球市場的綜融性考察,單就宗教社福的行業別為例,端看1年以下的平均起薪為新台幣33,200元、工作7年的平均薪資為48,400元、7年下來平均薪資的成長變化為45.8%,是否划算的『CP值』(cost-performance ratio)還算是可以被期待於投身該項的志業工作,但是,宗教、社福,抑或是兼具宗教屬性的社會福利,本就有其不同概念範疇的各自操作性定義,僅以純社會服務行業的社工員職業而言,奠基對於社工薪資起薪的制度性保障,大四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便有38,898元的起薪水準,更遑論於學歷、證照、風險、年資等各項加給,因此,以工作7年平均薪資為48,400元的推估設算,實有宗教社福行業之間和之內的個別性差異,就此而言,平均薪資水準背後糾結有保健因子及其激勵因子的雙因子運作策略、專業及其敬業的安於本業機制,以及工作薪資的價格及其自我實現的價值等等環扣鑲嵌的整體性考量,如此一來,以整體就業市場的薪資行情為其選填志願的衡量標準,當只是被部分加權放大的一項觀測指標,畢竟,自我探索、選填就讀、學習培育、一技之長、人力資本、學習心靈、斜槓角色、薪資水準、福利待遇、社會參與、自我實現、職涯規劃,以迄於第三人生的未來天光,直指的是該項應景性質的16大產業起薪排名表述,是要復歸於如何得以安住其心的全人發展,這也讓擺盪於生活憑藉和生命文本的安身立命關懷意旨,成為一項終極關懷的成長課題;以及「北漂全年總薪資」,台北市主計處公布,2023年台北市工業及服務業工作場所之本國籍全時所僱用員工之全年總薪資的中位數為新台幣70.8萬元、平均數90.9萬元,分別較前一年的2022年增加有2.4萬元(3.5%)及1.3萬元(1.5%),兩者均高於全國水準,至於,以性別觀察來分,台北市男、女性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中位數為76.1及67.0萬元,也分別較2022年增加2.6(3.5%)及2.2萬元(3.4%),並且呈男性高於女性情形,但是,女性總薪資平均數為84.4萬元,則是較2022年增加1.7萬元及增幅2.1%,這部分顯然出現女性高於男性的反差情形,此外,扣緊占比前二大行業別,台北市員工占比居冠之批發業,其全年總薪資中位數為66.2萬元,是略低於該市整體水準70.8萬元,相形之下,員工占比居次(占比13.3%)之金融及保險業的總薪資中位數為112.3萬元,顯然是相對的偏高,這自當是有與各自行業別的產業特性、勞動屬性和薪資結構有關,連帶地,該項全年總薪資指的是聘僱廠商當年度支付給員工之工作報酬,包括有每個月的經常性薪資,含本薪、按月津貼等,以及及像是年終獎金、年節獎金、員工酬勞(紅利)、績效獎金及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同時均不扣除應付所得稅、保險費、工會會費及自提退休金等,但是,也不含個人其他來源所得或收入,例如股息、利息、兼職或租賃等所得,亦不含雇主負擔或提撥之保險費、退休金與資遣費等非薪資報酬,換言之,若是加入從被動收入到主動所得的個人或家戶總資產,該項以縣市別、行業別、生理性別、受雇者及其家庭總收入而來的分布情形,相與關聯的社會不均情勢,當比想像之中來得嚴峻,無疑地,薄利的低薪就業已然成為一種勞動報酬常態,而此一『階級社會』所產生的需求滿足或風險規避的結構性落差,業已成為社會安全發展的一項重要隱憂。
最後,「官方語言是英文」,2025年3月1日,美國總統川普簽署行政命令,正式將英語指定為美國唯一的官方語言,這也是美國歷史上首次在聯邦層面上確立官方語言,此一將英語指定為官方語言舉措,固然是有助於促進團結和提高政府運作效率,並且為公民參與鋪路,但是,忽略係為種族相處的多元文化主義國度,若果是因為英語能力不足而受到差別對待的社會性歧視,顯有失去泱泱大國的應有格局高度,更遑論於該項『語言可及性』(language access)的口譯協助,實有加速權益保障、社會參與、文化相容、族群對話等多重功能,此一反其道而行的錯謬措施,有待考察是否會引爆更多的社會不安因子,這也是『移工社會』如臺灣,要引以為誡和超前部署之處;「全齡日牛要入台」,食藥署預告修正〈日本牛肉及其產品之進口規定〉草案,將現行只能進口30個月月齡以下的牛肉,放寬全齡牛肉皆可輸入台灣,顯然,作為全世界最大注脂牛肉公司的日本產地,30個月齡以上的牛問題早已是層出不窮,特別是映照於時有所聞的日本狂牛症病例(牛海綿狀腦病(BSE)),如此一來,對於日本疫區的出口肉品,理應是要有更高的把關標準,而非將民眾的食安危機,對賭於政治經貿的另類外交籌碼;「育嬰津貼再多領」,勞動部自2021年7月提高育嬰留停津貼,以就業保險支應6成的投保薪資,再以公務預算加給2成薪資補貼,等於是讓勞工可領到8成的投保薪資來作為育嬰停留津貼補助,對此,勞動部將進一步修正〈就業保險法〉,以讓領滿6個月育嬰留職停薪的雙親,再各自可以多領1個月的育嬰留停津貼,期盼藉此能夠有效提高男性參與育兒意願,初估每年約有2.1人受惠,顯然,從就業保險的權利行使到公務預算的社會性投資、從女性為主到男女兼具、從效益評估到方案再設計、從育嬰津貼到相關福利服務措施,均有通盤檢討之必要,遠地不說,僅以2024年為例,請領育嬰留停津貼及薪資補貼者9.3萬多人,這其中男性請領比率雖然是由2021年的19.99%提升至2024年的27.01%,成長率高達35%,但是,賦予女性肩負照顧天職的文化認知基模,卻也是一項的不爭事實,更遑論於還有彈性化請假及其薪資替代率等結構性限制,如此一來,揆諸於從家庭私領域到職場公共領域所處處顯露之男女階層深化的性別不公刻痕,這已然是當前『性別社會』真實寫照的一小部分;「台大六系轉系高」,相應於大學學測成績出爐之後的接踵難題,便是擺盪於選校或選系之間的可能糾結,這也有出現先進台大再行轉系的權宜想法,事實上,台大部分科系申請轉系比率的確也是偏高,僅就113學年度統計,政治系理論組、動物科技系、園藝系、農經系、農化系和社工等系,均有超過2兩成的大二學生申請轉系,此一過度集中於社會科學院、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的高轉出率,以及分散於其他學院的低轉系率,都有必要復歸於新生入學輔導、學業進度與課程輔導、生活管理與心理支持、學生自治與系務參與、實習興趣探索、協助畢業與職涯準備等學生入學與就學管理機制設計運作之基本提問;以及「預算刪減衛生紙」,立法院在今年(2025年)的1月21日三讀通過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這其中監察院部分,今年的業務費預算遭砍掉96%,除了恐影響多項業務運作外,包括廁所衛生紙也要全面停止供應,也就是說,從監察院長、各監察委員到院內的所有工作人員,即刻起都須自備衛生紙,事實上,採取零和遊戲的因應對策,也不僅止於監察院,但是,如何因勢利導於展現執政視野高度和危機應變能力,顯然,執政黨諸多的矯情做法,實有高下立判之效。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