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早晨的陽光透過窗簾,照亮了周一白天的沉靜房間,這不禁讓人去思考,生命的意義何在?特別是相迎台灣這個準超高齡社會,孤獨老人的問題早已浮出水面,並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社會議題,畢竟,社會的和諧與每一個的單獨個體乃是息息相關,孤獨老人的困境,不僅是他們個人的悲劇,更是整個社會的責任,遠地不說,近期內政部最新的統計指出,去年(2024年)全台一人家戶數來到357.4萬戶,占總戶數超過3成,一舉創下史上的新高,這其中基隆市41.61%的占比最多,更是被稱之為『本島最孤獨縣市』,此外,去年全台老地化指數也來到163.68%,又以嘉義縣276.29%的老化指數最高,至於,包含金門縣、基隆市、南投縣、屏東縣等均超過200%,等於平均每碰上2位老人才遇到1位小孩,以此觀之,形式上之一人家戶或孤獨老活所構築的『孤獨社會』,已經是一項整體性社會事實。
近年來,孤獨老人因為缺乏家屬同意而無法就醫,甚至喪命的事件層出不窮,這讓我們不得不去反思現行法令的不足,為了應對此一棘手難題,在野黨團研擬推動〈孤獨死防治法〉的立法工程,藉此明確規範孤獨老人的就醫權益保障機制,可以預見的是從主管機關的版本到立法院的黨團版本,再到各位立委的個別提案,種種聲音交織在一起,勢必會是一場激烈的交鋒討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的當務之急,還是需要有盤點獨居老人分布概況的需求評估、包括就醫在內之現行各項孤老關懷協助的過程評估,及其相關策進作為之結果評估等等整體效益評估的行政配套措施,簡言之,就是要有關於孤獨老生活樣貌圖像的具體勾勒,從而找到背後所實有之個人動力、家庭動力、社區動力、系統動力以及糾結於生心靈經社、性齡教職婚、人事時地物和政經社文宗等殊異運作情形的破解對策。
事實上,孤獨老人的生活並非僅僅是生理上的孤獨,還進一步涉及到心理、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糾結因素,許多獨居老人或許在外表上看似安然,但是,內心卻是充滿孤獨與無助,處於這般的情景狀況,僅是依賴法律條文的修訂,自當是無法解決根本問題,需要的會是更為全面性的社會支持系統,以確保每一位老人都能夠在尊嚴中度過晚年,畢竟,孤老、獨老及其孤獨老死的議題現象,當比想像之中來得深邃、複雜,像是有從狹義的一人孤獨老到廣義的同病相憐兩老或是人籍不合一的長者自行獨居,連帶地,扣緊食衣住行及其死殘傷病而來的就醫事情,也只是冰山一角的求助線索,相與糾葛的滾動影響,更會因為移動障礙的結構性限制,而讓老邁或疾病的需求滿足或風險規避,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顯然,面對超高齡社會所帶來的各項挑戰,我們更須認清這不僅僅只是老年人的個別問題,更是攸關到整體的社會運作問題,如此一來,隨著家庭結構的變遷出現越來越多的獨居老人之際,因應於家庭組成型態變遷所增生的一人家戶,這也讓所謂的獨自一人居住,成為了一種新興的生活模式,也就是說,不同內涵的孤獨老或死,不再只是單一的個別問題,而是有其對於應有權益保障的社會性責任。准此,在這裡的針砭之處,不全然是聚焦在生理範疇的老邁或就醫,而是要擴及成為跨年齡世代、跨人口背景的一項客觀事實,特別是背後所凸顯多樣態家庭學之勘查、考察與糾察,實有嚴肅看待之必要。
最後,對於孤獨老或孤獨老去的關懷策略和創新思維,包括有建立孤獨老人的大數據資料庫、加強社區支持系統的建置工程、推動社區關懷計畫的協力網絡、修訂各項權益保障的法令規章、設置長者的心理健康諮商服務機制以及營造跨代共融且去移動障礙的友善環境等,總之,孤獨老人的議題現象,不僅是個體的困境,更是超高齡社會的一大嚴峻挑戰,當我們在思考如何改善這群長者的身心受困之際,理當認識到這是一項中長期的社會工程,需要的是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每個人的心中播下關懷的種子,這不僅是對於當前長者的一份付出,也是為未來您、我老去時鋪設的一條溫暖之路,藉此不讓孤獨老去加惡以成為更形無助的『孤獨社會』。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看完這篇文章內心不禁感嘆,從以前的時代是三代同堂到現代社會小家庭組織以及獨居老人,現在很常看到需要新聞講到獨居老人孤獨死亡,或是年輕人比老人提早離開時,老人伴屍很多個月,這代表的是其實老人家內心孤獨期望有人可以發現他們。
那目前的立委有逐步正視這個問題,但是要到立案可能不是一時半刻就可以達成的,也許現在就可以導入定期訪視,關懷老人,心理諮商,減輕這樣的問題,創造一個友善的環境是必然要做的事情。
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卻未照亮孤獨耆老…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人口高齡化已是全球趨勢,台灣在2018年達到高齡化社會 ( 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7%);據國家發展委員會調查推估(2022),我國將在今年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 ( 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20%),預估在2050年,高齡人口將達到最高峰,占總人口約36.6%。
高齡人口提升,對個人、家庭、社會、國家都帶來巨大衝擊,首當其衝的是家庭人口結構改變與扶老比例增加;15至64歲青壯年工作人口負擔劇增。依照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每4.5個青壯年工作人口扶養一個老人,估計到2040年每二個壯年工作人口負擔一個老人,到2070年,則是1.2位青壯年工作人口即需負擔一位老人。
當青壯年忙著拚經濟扶老與扶幼,耆老們要面臨的不只是生理的衰退所衍生的醫療健康、長期照護等問題,在心靈層面的孤寂疏離感與無力感、老年歧視等,更是我們所需要及早關切的課題。老人社會福利政策是否能兼顧心靈健康照護,整合社區資源網絡、促進老人之社會參與、完善青銀共居的願景。人人皆須面對暮光之日,無人願意孤獨老,在孤獨中孤獨終;唯願壯有所用,老有所終。
對於孤獨老去和孤獨死的議題,我深感觸動!在我任職的單位中,其中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為獨居長者提供送餐服務,這份工作365天不間斷。這項任務在非營利組織來說是非常艱困的服務,但在服務的過程中卻是非常寶貴的一份禮物,獨居長者送餐員,他們不僅僅是食物的搬運者,更是愛與關懷的使者,許多接受送餐的長者,往往獨自生活,身患疾病,行動不便,在這樣的情況下,送餐員的角色顯得格外重要,他們不僅是在送餐,更是關懷的橋樑。
每一次的主動詢問,都是一份溫暖的關心,可能成為長者生活中最珍貴的瞬間,定期的訪視與聊天,讓送餐員成為了這些長者的朋友與依靠,甚至常常成為他們健康狀況異常的第一位發現者。
這樣的互動不僅建立了深厚的信任,也為長者的生活築起一道初步的防護網,讓他們在孤獨的日子裡,感受到一絲溫暖與陪伴,每一餐,因為這份關懷而不再只是食物,而是充滿愛的連結,讓每位長者在心靈深處感受到被重視與被愛的滋味,讓他們的生命不再孤單,讓每一天都充滿希望。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孤獨老去的現象愈發明顯,而社會福利進入社區的速度是否一併趕上進度,除了在獨居長者送餐服務及巷弄間的關懷據點的拓展外,如何提高獨居或雙老長者們的社會參與度也是值得持續關注的議題。
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家庭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隨著子女的外出就學或工作,家庭中年輕成員的缺席,使得老年人日常的社交生活逐漸縮小,這使得他們容易感受到孤單和無助。老年人面臨的不僅是生理上的衰退,還包括心理與情感上的孤立和疏遠。隨著傳統的社區互助關係逐漸瓦解,社會資源的分配不均也使得一些偏鄉地區的老年人無法獲得必要的照顧和關懷。
許多長照服務更多聚焦在生理照護和基本需求上,而對老年人的情感和心理支持相對較不足。社會對於老年人孤獨問題的重視程度仍然不足,更缺乏對老年人情感支持的社會文化氛圍。增加社區內的互助組織、志工服務等形式,能有效的提供社會支持網絡,幫助孤獨老人減少孤獨感,增強其社會參與感。(胡樺芳)
這篇文章內容 加上七字箴言中那句「最為孤獨基隆市」令我有很深的感觸。大約一周前從一位一起去參與樂齡體適能培訓的教練口中得知:他是基隆人,他的奶奶因去年爺爺過世後,一直處於憂鬱難以走出心理低谷,一周前從六樓墜下…這樣的消息令人震驚,也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高齡社會裡「孤獨」帶來的重量,遠比我想像的還要沉重。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獨居長者越來越多,但許多長輩並非「選擇」一個人生活,而是無可奈何地被孤獨吞噬。就像我們在社區看到的,來參加活動的長者通常是比較活躍、願意走出來的人,但那些真正需要陪伴、甚至連出門都成問題的長輩,卻往往隱藏在家中,逐漸被社會遺忘。我一直參與在不同團體的銀髮長者家訪行程中,每次拜訪都能感受到,他們其實渴望交流,但要真的讓他們踏出家門參與團體活動,卻像是需要「神蹟」般困難。
我們能做的,或許就是從身邊開始。鼓勵更多人參與志工服務,主動去關心鄰近的長輩,或許只是閒話家常、帶點水果探望,這些微小的互動,可能就能成為他們生活中難得的溫暖。我們不能只依賴政府設立的長照據點及對應的政策,因為真正需要幫助的長輩,往往無法主動走進去,而是需要我們去「走進他們的生活」。
改善高齡社會帶來的問題,沒有速成的解方,這是一條需要長期努力的路。或許我們無法阻止所有悲劇的發生,但我們可以讓更多長輩在晚年時,感受到社會的關懷,知道自己並不孤單。這不只是為了現在的長者努力,也是為了未來的自己,鋪一條更溫暖的路。
面對超高齡社會,及少子化的衝擊,社會孤獨老人沒人照顧或是子女間關係薄弱不在少數,我是家中的獨生女,我愛我的媽媽,媽媽病癒後跟我講過一句話,說我救了她的命三次,其實我們母女相依快50年,實在感情深厚,我不敢想像沒有媽媽的日子,但人本來就是生老病死,我也很害怕自己往後一個人孤獨生活的日子。
之前研究街友議題,我發現許多街友不是沒有家人及子女,而是無法面對某種特殊情況,因此逃離家庭,寧願在街上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這讓我不禁想起家庭對人來說多重要,重要到難分難捨,也重要到老死不相往來。
怎麼獨處,真的是人一輩子的議題,老人面對病與死,還有思念跟遺憾,在這樣的情況下要面對”孤獨”真的很不容易,是一種痛的回憶。諮商心理師張夢君引用神經學家約翰.卡喬波(John Cacioppo)等人的論點:「孤獨是人類演化的產物,因為人類在社群連結中感受到活力與相互連結的能力,透過交流想法、協調目標、分享資訊與情感,找到存活的力量,而孤獨的感受是一種反向的指標。」
「當個體感到被排斥或孤立的時候,使其感受生存的壓力,驅使他處理社交連結的問題,尋找朋友或修復關係,重新獲得社會支持的快樂與意義感。 然而當個體長期感到孤獨時,會持續形成苦惱和挫折,影響身心健康。」
因為失落,才會遭遇孤獨,人會因為孤獨而思念、傷心、流淚,也是因為人與人的關係連結構深,人的緣分真的非常難解,一面之緣有時深,相處一輩子卻緣淺,大有人在。孤獨的議題或許不僅是老人,但是老人的照顧是現今社會上的重要議題,所以老人的孤獨也成為重要的議題。台灣社會對於老人照顧的專業日趨重視,但是也反應了孤獨是一個無解的難題。
日前接觸病主法,雖然是一個尚未被社會大眾關注的議題,但我覺得病主法解決了遺憾,因為人無法選擇生死,但可以選擇怎麼死去,提早面對死亡,似乎也提早打了預防針,降地恐懼,也提早提醒至親即將面對的孤獨終會來到,不要閃躲逃避,勇敢面對。
獨老是辛苦的,這是無法諱言的事實,但社會能給的只是更多的照顧,無法有解決孤獨的議題,身為女兒的我,盡力不讓我最親愛的母親孤獨,我想這也是彌補自己安慰自己的一種方式。所謂的「獨居」,只是生存樣態的描述,例如社區內或機構內的獨居者,因喪偶、 親友離世、孩子遷出等,獨居者不必然有孤獨感,若有好的自處能力與社會連結,則仍能享有優質的老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