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早晨的陽光透過窗簾,照亮了周一白天的沉靜房間,這不禁讓人去思考,生命的意義何在?特別是相迎台灣這個準超高齡社會,孤獨老人的問題早已浮出水面,並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社會議題,畢竟,社會的和諧與每一個的單獨個體乃是息息相關,孤獨老人的困境,不僅是他們個人的悲劇,更是整個社會的責任,遠地不說,近期內政部最新的統計指出,去年(2024年)全台一人家戶數來到357.4萬戶,占總戶數超過3成,一舉創下史上的新高,這其中基隆市41.61%的占比最多,更是被稱之為『本島最孤獨縣市』,此外,去年全台老地化指數也來到163.68%,又以嘉義縣276.29%的老化指數最高,至於,包含金門縣、基隆市、南投縣、屏東縣等均超過200%,等於平均每碰上2位老人才遇到1位小孩,以此觀之,形式上之一人家戶或孤獨老活所構築的『孤獨社會』,已經是一項整體性社會事實。

近年來,孤獨老人因為缺乏家屬同意而無法就醫,甚至喪命的事件層出不窮,這讓我們不得不去反思現行法令的不足,為了應對此一棘手難題,在野黨團研擬推動〈孤獨死防治法〉的立法工程,藉此明確規範孤獨老人的就醫權益保障機制,可以預見的是從主管機關的版本到立法院的黨團版本,再到各位立委的個別提案,種種聲音交織在一起,勢必會是一場激烈的交鋒討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的當務之急,還是需要有盤點獨居老人分布概況的需求評估、包括就醫在內之現行各項孤老關懷協助的過程評估,及其相關策進作為之結果評估等等整體效益評估的行政配套措施,簡言之,就是要有關於孤獨老生活樣貌圖像的具體勾勒,從而找到背後所實有之個人動力、家庭動力、社區動力、系統動力以及糾結於生心靈經社、性齡教職婚、人事時地物和政經社文宗等殊異運作情形的破解對策。

事實上,孤獨老人的生活並非僅僅是生理上的孤獨,還進一步涉及到心理、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糾結因素,許多獨居老人或許在外表上看似安然,但是,內心卻是充滿孤獨與無助,處於這般的情景狀況,僅是依賴法律條文的修訂,自當是無法解決根本問題,需要的會是更為全面性的社會支持系統,以確保每一位老人都能夠在尊嚴中度過晚年,畢竟,孤老、獨老及其孤獨老死的議題現象,當比想像之中來得深邃、複雜,像是有從狹義的一人孤獨老到廣義的同病相憐兩老或是人籍不合一的長者自行獨居,連帶地,扣緊食衣住行及其死殘傷病而來的就醫事情,也只是冰山一角的求助線索,相與糾葛的滾動影響,更會因為移動障礙的結構性限制,而讓老邁或疾病的需求滿足或風險規避,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顯然,面對超高齡社會所帶來的各項挑戰,我們更須認清這不僅僅只是老年人的個別問題,更是攸關到整體的社會運作問題,如此一來,隨著家庭結構的變遷出現越來越多的獨居老人之際,因應於家庭組成型態變遷所增生的一人家戶,這也讓所謂的獨自一人居住,成為了一種新興的生活模式,也就是說,不同內涵的孤獨老或死,不再只是單一的個別問題,而是有其對於應有權益保障的社會性責任。准此,在這裡的針砭之處,不全然是聚焦在生理範疇的老邁或就醫,而是要擴及成為跨年齡世代、跨人口背景的一項客觀事實,特別是背後所凸顯多樣態家庭學之勘查、考察與糾察,實有嚴肅看待之必要。

最後,對於孤獨老或孤獨老去的關懷策略和創新思維,包括有建立孤獨老人的大數據資料庫、加強社區支持系統的建置工程、推動社區關懷計畫的協力網絡、修訂各項權益保障的法令規章、設置長者的心理健康諮商服務機制以及營造跨代共融且去移動障礙的友善環境等,總之,孤獨老人的議題現象,不僅是個體的困境,更是超高齡社會的一大嚴峻挑戰,當我們在思考如何改善這群長者的身心受困之際,理當認識到這是一項中長期的社會工程,需要的是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每個人的心中播下關懷的種子,這不僅是對於當前長者的一份付出,也是為未來您、我老去時鋪設的一條溫暖之路,藉此不讓孤獨老去加惡以成為更形無助的『孤獨社會』。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