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1947年2月27日,因為查緝私煙糾紛而引發了震撼人心的228事件,至今已有78年之久,對於絕大多數社會大眾來說,此一紀念日或許只是作為連續假日的一項旅遊高峰規劃,但是,背後卻是隱藏著深刻的歷史創傷與集體記憶,連帶地,官方的紀念活動往往也只侷限於行事如儀的某種政治性表述,而未能真正觸及該起事件的核心及其對社會深遠影響的應有反思,換言之,多數國人對於228事件僅停留於表層認識,缺乏深入討論的機會,導致了歷史記憶的片面化,甚或是被簡化為某種的政治符號。
誠然,發生228事件的這一年和這一天,當只是歷史巨流裡再小不過的砂礫,但是,如何從過去的事件陰影中,找到仰望撫平、復元、轉化的重生希望,而不是被過度放大的某種集體悲傷的政治性療癒,這是因為,歷史薪傳的賡續意義乃是在於如何從相同的過去以接軌共同的未來,然而,揆諸於政經社文宗、性齡教職婚等各種對立氛圍所交織而成的當前臺灣社會,國家治理能力及其政策運作失靈,似乎是陷入了束手無策的境地,在這樣的困境氛圍下,無數的困惑和焦慮依舊難解、無解,而官民、公私、族群、世代、區位、地域等不同概念的衝突危機和戕害傷痕,更如影隨形般的令人堪憂,特別是政治難民、生計難民、氣候難民、長照難民、學歷難民等各類型的五大難民身分問題,彷彿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人身宿命,尤有進者,這些問題不僅僅只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整個社會的集體困境。
冀此,透過《論語》中所言的“君子和而不同。”,告誡我們所謂的社會和諧並不意味著意見的全然一致,而是如何藉由尊重多元、包容差異的社會性對話,尋找新的社會整合機制,從而迎接「後228」的嶄新歷史使命;連帶地,《大學》所提到的“格物致知”,更是提點我們透過對於事物、事件的深入理解,達成知識提升和道德修為的精進目的,以讓每一位公民都能參與到228事件背後的歷史反思及其應有變革的未來建設中,如此一來,對於歷史事件的批判性思考,實屬於一項不可或缺的公民素養,特別是不同觀點的交流、交鋒,直指出來的是對於最終如何形成一個更具包容性社會的文明提問。顯然,228事件還是難以形塑對於從歷史巨流的推波助瀾之效,特別是一個超穩定社會結構的現代化意旨。
總之,我們必須要勇於面對過往的歷史傷痕,並且努力尋找治癒的辦法,但是,每一步邁向和解、共生的努力作為,都是需要奠基於如何將228事件的歷史教訓內隱於心且外化於行,以為變動的社會帶來真正的改變,唯有如此,才能在歷史的長河中,找到屬於我們和未來世代的價值定位,以此觀之,228事件不僅是一個歷史事件,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台灣社會的結構性挑戰和潛在蛻變機會,我們理應以此作為契機,勇敢面對過去的脆弱,並以具體行動為未來建設一個更加包容與和諧的社會。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讀完這篇文章,對228事件的歷史意涵與當代影響有了更深入的體會,我和大多數人對於228事件的認識仍停留於表面,甚至被簡化為某種政治符號,而未能深入探討其對台灣社會的深遠影響。這不禁讓我思考,究竟該如何從歷史中記取教訓,以避免重蹈覆轍,並讓國家與社會邁向更包容、更和諧、更共融的願景前進。
首先,228事件作為台灣歷史上的重大創傷,應當被視為一個反思國家治理與社會發展的契機,而不僅僅是紀念活動中的一個儀式。歷史的價值在於提供未來前進的借鏡,而非淪為政治角力的工具。當我們將228事件視為政治立場不同的表徵,或只是歷史課本上的一頁時,便容易忽略其所帶來的深刻警醒。歷史告訴我們,政府若缺乏透明與公義,人民若無法有效發聲,社會就可能走向極端對立,甚至悲劇重演。因此,透過對歷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台灣社會應更積極地思索,如何強化民主制度、促進多元對話,避免歷史悲劇再次降臨。
其次,當代社會的各種衝突與困境,包括政治、族群、世代、經濟發展等問題,這些問題的根源往往與歷史脈絡息息相關。例如,228事件所帶來的族群矛盾,即使在今日依然存在,繼續左右著台灣的政治與社會氛圍。這讓我深深的體會到,歷史創傷並非只屬於過去,而是會長久地影響國家的未來發展方向。如何建立一個真正包容的社會,使不同族群能夠相互理解,彼此尊重,才是當前台灣社會應積極思考的問題。
此外,文章中提到《論語˙子路》中的「君子和而不同」,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社會和諧共處不是意味著,所有人必須擁有一致的立場和觀點,而是應當在尊重彼此差異和獨特性的基礎上,透過理性對話尋求共識,這對於台灣當前的政治環境而言尤為重要。目前的政治生態中,對立與極端言論層出不窮,使得社會氛圍日趨惡化,民眾對政治的信任度降低,也削弱了社會整合的可能性。如果我們能夠秉持「和而不同」的精神,學習如何在意見不同的情況下,不要求別人必須與自己一致,也不刻意迎合他人,或盲目附和別人,成為為表裡不一的人,如此台灣社會將更具包容性,也能達成轉型正義的終極目標。
《大學》中提到儒家思想重要概念的「格物致知」也讓我聯想到,社會進步的關鍵在於對事件的深入理解與知識的累積。我們不能僅憑藉情緒或立場來看待歷史,而應該透過全面的資料與研究來形成更客觀的認識。例如,228事件涉及的因素極為複雜,包括戰後治理不善、軍事統治、經濟困境、族群矛盾等,若從單一角度解讀,容易忽略事件的全貌。因此,歷史教育應該強調多角度分析,鼓勵學生培養批判性思維,以免歷史記憶遭到片面化或工具化。
在此背景下,我認為社會大眾應該更積極參與歷史記憶的建構,而非僅仰賴政府的紀念活動或官方敘述。歷史應該是全民共同書寫的,而非特定群體的專利。我們可透過社區活動、公共論壇、紀錄片製作等方式,可以讓更多人參與歷史的討論,進而形塑出更加完整真實的歷史記憶。此外,媒體在歷史敘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應當避免過度渲染政治對立,而是提供更多元的視角,讓社會大眾能夠獲得更完整的歷史認識。
總而言之,228事件不僅是一個歷史事件,更是一面反映台灣社會結構性問題的鏡子。它提醒我們應該如何處理社會矛盾,如何在歷史傷痕中找到可復元與和解的契機,進而建構一個更具包容與尊重的社會。我們不能只是將其視為歷史上的一個記憶點,而應從中學習和引以為誡,並將其轉化為實際行動,為將來台灣的發展尋找更穩健的道路。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實現歷史的價值,使其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而非僅是停留在紀念日的悼念儀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