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當前臺灣的社會環境中,少子女化現象的衝擊影響愈發明顯,這一趨勢更是直接導致高教生員的減少,而私立大學面對此一挑戰,卻又在不得不承擔師生比的人事成本壓力底下,使得他們必須採取一些激進措施來維持學校經營穩定的表象,對此,許多私校為了降低開課成本,紛紛提高各系所專業選修課程的最低選修人數為至少20名以上,此一應變措施的推出,固然是在為私校運作的生存困境,找到一種求生策略,但是,該項因變策略的背後,卻隱藏著更為糾結的複雜問題。

首先,如此高門檻的選課人數要求,自然是會對學生的受教權造成影響,一方面當選修課程的開班人數不足時,學生自然會因此失去學習某些專業知識的學習機會,畢竟,無論從必修到選修以及從專任到兼任的任何一個系所,均有其復歸於該學門、學類所應該要有的學習地圖,如此一來,因為選課人數不足而造成無法開課成班,長期下來是會弱化該系所學生應有的知識涵養,更是難以接軌後續競爭能力的專業資本養成。准此,在這裡的考察針砭直指高等教育理應要以學生為核心,但是,選課人數門檻的調高似乎更偏向於維持學校運作,忽略了教育公平性。

其次,這一變通措施也使得教學資源的配置更加不均,當專業選修課程因為人數不足而無法開班時,一方面學有專精的兼任教師,其教學機會勢必會受到影響,使得高教培力的質量受到威脅;另一方面,專任教師因為無法達成義務鐘點,而必須被安插支援行政招生等庶務工作,進而加劇高教師資資源的人力浪費。冀此,包括專兼任在內的高教人力資源錯置,無疑削弱了整體教學質量與師資效能,這與訴諸於高等教育提升人力資本初衷,顯然是有背道而馳之虞,這也讓我們不禁要去思考:究竟高等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單純的知識傳授?對於新生世代獨當一面的素質培養?培力學生還是搶救學校?誠然,即使高等教育的擴張,曾經讓人窺見到些許的希望天光,但是,隨之而來的量化教育、績效管理、文憑難民、專業怯弱諸多後遺症,不由得有其想要開口說些什麼的人身喟然,畢竟,面對高教景物依舊但人事已非的時空落差,所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泪先流。”的點評提醒,又要如何為這個變遷中的詭譎時代,找出一條更為平衡的道路,以回歸強調培養學生批判思維、創新能力、社會責任的教育本質?

總之,面對少子女化的艱鉅挑戰,需要的不僅僅是短期的權變策略,更有其大破大立的制度變革,特別是在如何保證教育質量的同時,讓社會性投資獲得資源的合理配置,讓正在學海裡飄泊尋岸的莘莘學子,都能夠享受到公平的受教機會,從而找到安身立命的人生圖像,藉此實現他們的理想抱負。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